很多人聽過「宅子現四喜,家中出能人」這句俗話,大多數人都是把蝙蝠、燕子、狗和蜘蛛這四種動物當作「四喜」的,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正確。「宅子現四喜,家中出能人」中的「四喜」,不是指四種動物,而是咱們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四喜童子。
「四喜童子」是一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意義的小物件,可以是金的,也可以是銀的,或者銅的、瓷的、陶的、木的都行。它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通過二維平面而進行的文化傳播,體現了千年來中國傳 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什麼是「四喜童子」?就是乍一看是背靠背連體的兩個童子,但只要人轉一個角度去看,就變成了四個首尾相接的童子,非常的神奇。
據說「四喜童子」是明朝大才子解縉小時候發明的。當時解縉剛到縣學讀書,讀書前先要禮拜孔夫子像,當時縣學門檻高,小解縉跨不過去,教官聞知他為神童,要煞煞他的傲氣,取笑他說「小子,神童足短」,解縉立刻對曰「聖人檻高」。解縉的父親一邊讓解縉「不得無禮」,一邊將他馱過門檻。教官乘機呵斥道「豈可將爾作馬?」,小解縉搶答「只因望子成龍」,惹得眾人哈哈大笑,教官才啞口無言。
過了些日子,教官要學子們畫一幅「應瑞圖」,眾學子紛紛以佳作交卷,唯有小解縉揮毫畫了一幅雙頭八肢的聯體娃娃呈上,卻引得教官大怒,叱之「縣有嘉禾,官民同喜,你畫此怪胎,居心何在?」小解縉不慌不忙答曰:「此乃四喜合局啊,一曰久旱逢甘霖;二曰他鄉遇故知;三曰洞房燭夜;四曰金榜題名時,此為人生之四喜也!」
正因為有這個故事,所以「四喜童子」受到人們的喜愛,將它看成是「人生四大喜」的象徵。
「四喜童子」包含男童與女童;兩個頭部及兩雙手和四條 腿的孩童造型。因其共用了身體的部位,巧妙地運用了共生同構 的表現手法,使得整體形象是一個二仰二爬的四名童子,相互連 接,在多種不同的視點上,帶來不一樣的畫面感受。在歷史上, 「四喜童子」的造型雖有細微差別,但在宏觀上,都是以軸中心 對稱分布的構圖為主。無論從哪個視點觀賞,孩童或俯或仰,或背或對,相互依存,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了四個完整的孩童形象。
「四喜童子」美術中的共生圖形,也稱作共生同構,是指形與形之間共同利用同一輪廓線或同一部分,相互借用並相互依存,以尤為緊密的方式將多個圖形整合成無法分割的統一體。共生圖形是一種在視覺表現上 富有趣味性和動感的特殊圖形,能夠取得以少勝多的畫面創意效果。
在中國傳統圖形的運用中,講究形意結合,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通過二維平面而進行的文化傳播,體現了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最先出現過共生圖形的原始紋樣,在戰國時期,由「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也因被賦予了「和諧共生」的中國哲學思想而流傳至今。隨後,在中國傳統圖形裡能看到大量共生圖形,如「比翼鳥」、「三兔共耳」 及「四喜童子」等。
「四喜童子」主要是以傳統剪紙的形式呈現,象徵一年四季,年年有喜。在解縉的傳說在民間流傳之後,更是被賦予了 它更為經典的象徵性寓意:「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 甘露,他鄉遇故知」。這人生四大喜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在這富有趣味性的圖形之上更是增添了深刻的寓意與豐富的內涵。
正因為人生四大喜中有一喜是「金榜題名時」,所以民間也有「宅子現四喜,家中出能人」之說。
圖形立體化在當今已經十分普遍了,「四喜童子」這種中國傳統吉祥物,區別於其他吉祥物的獨特性在於「共生」這一理念。一個僅限於二維平面的共生同構圖形如何才能塑造出其對應的立體形象,這便是一個難題。中國古人便以「四喜童子」圖形 為基礎,利用連體適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間玩具,儼然將一個共生同構圖形所立體化。
共生構圖在中國傳統圖形中表現眾多,這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的內涵,值得我們傳承與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