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黑木耳變身「金耳朵」
10月中旬的金秋季節,行走在新疆烏什縣鄉村,貧困戶庭院裡的樹蔭下、示範點的楊樹下,一排排整齊排列的20釐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遠望好似一隊隊敦厚可愛的小哨兵,格外引人注目。
浙江科技廳援疆幹部葉祥發說,在阿克蘇地區30多個深度貧困村500多個貧困戶家裡,就有80多萬個這樣的菌棒。貧困戶已採獲新鮮黑木耳4萬多公斤,僅鮮銷就給農戶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
貧困戶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陽光灑在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村民木塔力甫·太來克的小院裡。擁抱、握手、照相。正在翻轉菌棒的他見到葉祥發,像見到久別的親人。
他雙腿截肢,靠假肢生活,日子過得艱苦,滿臉抑鬱憂愁。去年夏天,葉祥發將他家作為首批種植試點示範戶,在果園裡放了1700多個黑木耳菌棒。在葉祥發和團隊技術人員指導下,他當年賣黑木耳就收入了1萬多元,臉上又綻放出久違的笑容。
今年8月,他院子裡又放了1200個菌棒,收穫的黑木耳晾乾已賣了8000多元。他拉著葉祥發的手急切地說:「阿康(維語大哥),明年我要買5000個菌棒,你可要幫我呀!」
黑木耳變身為農民快速增收的「金耳朵」,得益於去年一個浙江科技援疆項目——「邊疆乾旱地區果園套種黑木耳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項目的實施。去年8月,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視察了項目示範基地,做了「因地制宜,科技幫扶脫貧致富大有可為,希望大力支持,真正取得成效,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走出一條依靠科技產業脫貧的路子」的重要批示。
浙江首個跨區域支持重大科技項目
在當地,由於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和項目帶動,農民砍下的大量枝條除了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丟棄或隨意焚燒。
葉祥發發現這一現象後,就開始思考利用好這些廢棄資源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助推農民精準脫貧。葉祥發說,在營養豐富的果樹枝條上培育黑木耳是首選。
用廢棄果樹料栽種黑木耳沒有經驗可循。他決定從試驗入手試一試。他採集了40公斤的紅棗、蘋果、香梨、核桃4種果樹的枝條,快遞給浙江省農科院的食用菌專家,請他們幫助接上黑木耳菌種。半個多月後,喜訊傳來,菌絲髮育良好,初試的成功給他極大鼓舞。
緊接著,他把30個菌棒擺在指揮部後院的樹蔭下開展小試,每天給菌棒澆水做試驗對比分析;連續3個多月堅持24小時觀測,每半小時記錄一次,觀察黑木耳菌棒菌絲髮育變化情況,形成上萬個數據。5月底,菌棒成功長出了一茬新鮮黑木耳。
小試成功,葉祥發提出項目設想,向科技廳領導作了匯報。時任浙江省科技廳廳長、現任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要求「做成標誌性、龍頭性的科技援疆品牌項目」。於是,浙江首個跨區域幫助兄弟省區解決重大技術難題而立項的省級重大科技研發項目應運而生。
既高位研發又「接地氣」
「這個項目是我們專門為貧困人口量身定製的科技創新助力精準脫貧項目,前期的生產菌棒及養菌等工作都由我們的技術團隊來做,等菌棒菌絲完全發育好了沒有風險以後,我們再把菌棒交到貧困戶手裡,貧困戶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菌棒按技術要求放在自家果園裡,給它們澆水遮蔭,等黑木耳長成熟後採收賣掉賺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貧困戶在最短時間內掌握高科技,以最快速度獲得好收益。探索高位研發、低位應用的科技創新助推精準脫貧模式。」葉祥發說。
在高位研發上,項目組建了政產學研用融為一體的技術攻關團隊,外引匯集多方優勢的浙江省食用菌創新團隊力量,內聯本地農技推廣人員,組織農業系統的站所資源,集小試、中試和應用示範於一體,開展技術攻關的推進速度之快業內少見。目前阿克蘇地區4 條產業化應用示範生產線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投產後日產菌棒12萬個以上,為明年在全地區5000個深度貧困家庭推廣示範做好準備。
在低位應用上,貧困戶家裡都配備了自動噴淋系統,農戶只要一按按鈕,就能給菌棒適時自動噴水。
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72歲的村民吐爾遜·毛拉克在自家院子裡,種了1000個菌棒,黑木耳收入7500多元,相當於他30畝玉米地的收入。他說:「管理菌棒比其他農活省時省力多了,像我這樣的老人都能幹。」(朱彤)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