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擔任俄羅斯總理算起,普京已經為俄羅斯人民服務了20多年之久,從2000年車臣戰爭勝利後當選為總統到今天,面對西方所實施的戰略圍堵,這位俄羅斯強人始終保持強硬的態勢,不惜以戰爭手段維護地域安全。
蘇聯解體後,美國在世界上一家獨大。但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卻用一場又一場戰爭告訴世界,蘇聯雖然被肢解,但戰鬥民族俄羅斯還在,美國仍然不能隨心所欲。
那麼普京掌權後,究竟打過幾場戰爭,這些戰爭勝負如何呢?
(車臣戰爭)
一、平定車臣叛亂。
早在蘇聯解體初期,車臣分裂勢力便利用俄羅斯亂局,宣布獨立自治,1994年12月,俄軍向車臣發起進攻,第一次車臣戰爭打響,但戰爭目標並未實現,俄羅斯沒能降服車臣。
1999年8月7日,車臣武裝分子頭目巴薩耶夫,率領叛軍攻入達吉斯坦,企圖實現車臣和達吉斯坦脫離俄羅斯,實現獨立建國。已經擔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下令俄軍進入車臣,打擊叛亂分子,第二次車臣戰爭打響。
1999年8月26日,普京親率10萬大軍向車臣進發。相比於第一次車臣戰爭的混亂,在普京領導下,俄軍面貌煥然一新。對付總數3萬車臣武裝,普京出動了十萬大軍,最新的T-90坦克、米格-29戰鬥機、制導飛彈和集束炸彈等先進武器悉數登場,拿出了牛刀殺雞的霸氣。
戰術上,俄軍汲取第一次車臣戰爭的教訓,不打地面消耗戰。而是發揮空中優勢,進行遠距離打擊,減少人員傷亡,戰術上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政治上,普京積極與車臣親俄勢力溝通,得到了大批親俄民兵和民眾支持,置叛軍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不和任何非法武裝分子進行任何談判,是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鐵的原則。這使得車臣問題做到「以戰而始,以戰而終」,最大限度根除掉分裂隱患,其鐵腕立場盡顯無遺。
第二次車臣戰爭,是普京當上總統後的「處子秀」。在國家動蕩、分裂主義猖獗的情況下,普京頂住了內外壓力和西方的忽悠,以鐵血手段捍衛了主權和領土完整,堪稱俄國斯的立國之戰。
(俄格戰爭)
二、俄格七日戰爭。
2008年8月8日,受到北約鼓動的前蘇聯加盟國喬治亞,利用普京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機,向南奧塞梯發起進攻,僅數小時就攻入其首府茨欣瓦利。
普京雖然遠在北京,卻第一時間通過衛星電話,指揮當時的俄羅斯軍隊,解圍南奧塞梯,向喬治亞軍隊發起進攻。
由於格魯吉亞國小人少經濟落後,正規軍只有2萬人,幾乎沒有空軍,其獨立時僅接收了蘇聯幾十輛老舊T72坦克,打南奧塞梯這樣更小的國家還算威武。但面對普京派出的近7萬人的俄第28集團軍,只能苦苦支撐,等待北約盟友支援。
僅僅數小時後,俄軍即佔領茨欣瓦利全城,格軍向後潰退。但俄軍向格南部迂迴包抄,讓攻入南奧塞梯的格軍形成腹背受敵境地。同時俄空軍對喬治亞縱深目標進行空襲,大有對格首都提比里西佔領的行動意圖,此舉讓喬治亞政府大為恐慌。
在國際社會調停下,8月16日喬治亞和俄羅斯籤訂停火協議,俄軍撤離喬治亞,而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宣布正式獨立。
(強硬的普京)
三、收復克裡米亞和烏東戰爭。
2013年底時,烏克蘭爆發了顏色革命。新上臺的親西方勢力一路向西,意圖成為北約圍堵俄羅斯的馬前卒。為了保住克裡米亞黑海艦隊軍港和出海口,2014年3月,俄軍進入克裡米亞,兵不血刃奪取了這個駐有22000名烏克蘭部隊的半島,同時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將克裡米亞重新納入懷中。
接著,有著大量俄羅斯人的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布成立獨立「主權國家」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烏克蘭內戰爆發。2014年,俄羅斯軍方車隊進入盧甘斯克,對當地武裝力量提供武器和後勤支援。以至於直到今天,頓馬斯戰爭都沒有停止。
無論是收復克裡米亞,還是挑起頓巴斯戰爭,都是強人普京對於親西方的烏克蘭,強硬的警告和阻止。可以說有普京在,作為俄羅斯戰略緩衝帶的烏克蘭,就不可能如願加入西方陣營。
(巴沙爾和普京)
四、爭奪敘利亞戰略跳板。
可以說,凡是西方國家挑起顏色革命,扶持親西方勢力的地區,都可能出現俄羅斯的身影。在對抗美國霸權的戰場上,戰鬥民族從未缺席。
2011年,反美的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受到了來自美歐支持反對派的挑戰,形勢一度岌岌可危。為了保住這個最後的中東協友和中東戰略要地,普京果斷出兵,幫助巴沙爾政權打擊反對派勢力。投鼠忌器之下,美國只得退出了敘利亞之爭。
2017年12月,在敘利亞內戰基本結束後,普京撤走了駐敘俄軍。此後,俄敘兩國擴建塔爾圖斯海軍基地,並在基地常駐俄軍,俄羅斯得以保留和擴大中東及地中海戰略優勢。
可以說,強硬示人的普京通過這些戰爭,不僅讓昔日跪倒在美國膝下的俄羅斯重新站立起來,找回了戰鬥民族尊嚴,還讓俄羅斯重回世界強國之列,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參考資料:《普京傳》《普京:不願當西方「應聲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