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燒中國古瓷的日本陶藝家,小森忍

2020-12-27 九思說瓷

對於古瓷不止我們中國人痴迷,日本同樣痴迷,自日本通過韓戰,為日本帶來了瓷器業基礎,日本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慢慢地讓日本的瓷器業在世界瓷器領域佔領了一席之地,今天說的仿燒中國古瓷器的近代日本陶藝家、收藏家小森忍(1889年-1962年)。

耀州窯,白地黑花

1911年4月,小森忍到京都市立陶瓷器試驗廠任技術員,並開始研究日本、中國和朝鮮的古代陶瓷釉藥,被譽為「釉藥達人」。1917年6月,小森忍來到中國,到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滿鐵」)中央實驗所窯業課擔任研究部主任,對中國古陶瓷進行調查研究。1921年小森忍辭職,借用「滿鐵」窯業試驗工廠的部分場地、設備和人員,創立「小森忍陶瓷器研究所」,創建「陶雅堂窯」。此窯主要以仿燒中國景德鎮窯、建窯、吉州窯、鈞窯、郎窯紅、龍泉青瓷及磁州窯的白地褐花瓷等為主,多以「陶雅堂」為銘款。由於「陶雅堂」的生產製作與其經營主體--「滿鐵」的「殖產興業」號召不一致,1928年被迫中止。1927年,旅順博物館為充實館藏,完善展陳體系,派工作人員與時居大連、並在大連進行陶瓷創作的小森忍協調,徵集小森忍收藏的中國、朝鮮、日本陶瓷器及鼻煙壺等類文物。

唐三彩

事實上小森忍來中國調查、研究中國陶瓷,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前提下,是以日本殖民侵略機構成員的身份而進行的,其研究成果實際上也是為殖民統治者服務的,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日本如論在哪方面都在深入的研究中國,包括瓷器,瓷器可以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通過瓷器業的發展也可以制定相應的策略。不過小森忍在研究中國陶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進行的窯業生產,影響了一批我們中國的陶瓷製作者,他的收藏品及其創作的「陶雅堂」瓷器也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宋兔毫盞

對於古代名窯的復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往往是集一地之力,經過數年努力,才宣稱恢復「失傳」數百年的工藝。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等。直到今天,各地仿古領域瓷廠,還將之視為珍貴的技術秘密。可是一個身在中國北方的日本人,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憑一己之力,幾乎遍仿中國古代名窯瓷器,某些仿品甚至超過了今天很多地方的仿製水平。這完全不可思議,他簡直就是金庸筆下的姑蘇慕容。小森忍雖然不是超人,但他的確也有過人的技藝,被稱為「釉藥達人」。

回看今天中國各地窯業,打著恢復失傳千百年的「不傳之秘」的旗號,死死抱住「失傳的秘方」,不禁令人唏噓感嘆。西方制瓷業,此時已然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工業化的進程早已超出國人的想像。作為瓷器大國瓷器的出口量一直是不低的,在大量出口的同時我們也進口瓷器,而且,進口瓷器的單價往往是出口的好幾倍。這說明什麼?我們進口的都是高端產品,而出口的多是廉價製品。事實也確實如此,中國瓷器一直在低端日用品市場上競爭,高端市場則屬於歐洲、美國以及日本。尤其是歐洲,基本上佔據了90%的高端瓷器市場。

現代景德鎮仿燒的雞缸杯

歐洲包括日本,他們特別注重保留原始數據和實驗報告,這不僅讓實驗更加嚴謹,也能保存諸多古老配方,讓後人直接受益。反觀中國工匠,靠的是手口相傳、言傳身教,能領會多少完全靠徒弟的悟性。很多重要的「秘方」都缺乏記載,但凡經歷動蕩極容易造成失傳,後人想要再度掌握這項「秘方」,必須得從頭開始,重複前人的失敗。瓷器作為高科技產品,是可以借用科技之力,創造出更好的產品,包括我們當代的瓷器,藉助了更科學的燒制方法,再參考古籍的配方,好多窯口的傳承人都可以燒出古代的水平,甚至超越,但是你說有大規模的複製出來,基本不太可能,每個師傅的調釉方法和燒制曲線溫度,都是保密的,你想讓這些非遺傳人在媒體上發表,是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造成高技術、高質量的制瓷方法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上,萬一哪位傳承人作古,又沒培養出出色的徒弟,那這位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術又斷了,後人想要仿燒,又是一次重新開始的旅程。

相關焦點

  • 走近日本「笠間燒」陶藝十家:所有的情緒與內心都在作品裡
    > 隨著知名演奏家李東先生現場吹奏的一曲悠揚的陶笛聲,「笠間燒——日本陶藝家十人展」日前在上海天物空間一層中央大廳揭幕。
  • 侘寂之美丨日本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
    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日本著名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
  • 仿燒日本関西美術競賣株式會社拍賣的 「六方八卦鼓釘紋簋爐」 的...
    仿燒日本関西美術競賣株式會社拍賣的 「六方八卦鼓釘紋簋爐」 的現代仿品瓷早就在市場上出現了,大家要小心,別買到假貨了。參考:一槌定音!日本関西美術競賣株式會社拍賣的 「六方八卦鼓釘紋簋爐」 不是南宋官窯青瓷現代仿品:現代仿品:日本関西美術競賣株式會社拍賣的 「六方八卦鼓釘紋簋爐」 :保利拍賣的「六方八卦鼓釘紋簋爐」 (清代):
  • 曉芳窯:寶島仿古瓷第一名窯
    說起臺灣陶瓷,大都知道臺北縣的鶯歌鎮,那裡的陶瓷老街享譽海內外,大大小小的陶瓷商店和陶藝工作坊不下三四百家,曉芳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曉芳窯以仿古瓷聞名,其品質在臺灣至今還無人能出其右。曉芳窯的主人蔡曉芳先生今已70歲了,從事仿古瓷器的燒制超過30年,已有一萬多個品種,舉凡中國歷代各種名窯瓷器,曉芳窯都仿製過。不過,曉芳窯並非單純追求亂真,而是嘗試超越古瓷藝術之美。一些寶島的業內行家甚至認為,曉芳窯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器還完美,因為現代的燒制技術和條件已遠勝古人。  曉芳窯各種仿古瓷器中最具特色的應屬仿宋汝窯瓷。
  • 臺灣柴燒陶藝大師 陳金旺
    建盞是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以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的釉面風格為人所知。  「水吉紅土的含鐵量為8%至9%,而我們大肚山的紅土含鐵量也高達6%,用它燒制的茶器甚至可以吸住磁鐵。」陳金旺說。
  • 他重燃800年建盞龍窯柴燒之火,日本陶藝大師為之折服!
    建盞與宋時鬥茶的風尚息息相關,這種厚重、大氣的茶盞,不僅將中國的黑瓷文化輻射至整個東亞文化圈,而且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正所謂「龍窯柴燒,入窯一色,出窯萬千」,曜變、油滴、兔毫、鷓鴣斑,每隻建盞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 日本陶藝家紮根德化13年 愛上瓷都想留下安度晚年
    安家德化十來年,醉心研究陶瓷工藝。  「看著那通透、溫潤的德化白瓷作品,我被深深打動與震撼,所以我留下來了,而且還希望能在德化安度晚年。」昨日,滿頭銀髮的水出勝拿起他在德化創作的一件件建盞,向記者講述他從日本遠渡中國來到德化創業與生活的故事。  水出大師帶來眾多日文陶瓷書籍悉心研究  受友人委派前來德化交流  水出勝今年69歲,日本京都人,20多歲就開始製作陶瓷。
  • 德化烈焰柴燒陶瓷技藝 瓷壇裡的「老明星」(圖)
    柴燒陶瓷技藝燒制的陶器質樸、古拙,再次成為瓷壇裡閃耀的「老明星」。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將在德化縣舉辦柴燒陶瓷藝術交流系列活動。海內外藝術家學者走進德化洞上陶藝村,展示柴燒陶瓷技藝的過去、現在,思考未來的發展之路。
  • 對話|日本制瓷家族第17代永樂善五郎,日本手藝傳承亦不易
    作為永樂家家業的繼承者,他重新思考在21世紀的當下,他這一身份的意義的變化,並在茶道這一傳統文化的文脈中,在自己的陶藝作品中傾注自己的心情。永樂家的陶藝是在茶道作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在人們中普及的江戶後期開始向茶陶製作轉變的。
  • 瓷都德化泥巴人李美周與柴燒陶藝的復興夢
    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蓑翁對飲》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隨緣自在》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小飲兩杯》圖:李美周柴燒陶藝作品《禪定》近年來,在全國文化復興的感召下,李美周決定重新開發古法柴燒陶藝,因為柴燒陶器不但古樸典雅,而且環保健康。2017年1月21日,李美周正式註冊"泥巴人"商標。李美周解釋,品牌主題緊扣泥巴與人的依託關係,把人文與自然溶於一爐,讓器物生於自然,再賦予泥土靈性。2019年2月27日,李美周創立了德化縣本心坊陶瓷廠。
  • 「鈞瓷徵文」淺談景德鎮窯仿鈞—中國古陶瓷學會鄭州年會論文集
    儘管紅色不夠鮮麗,卻是中國陶瓷史上較早出現的純紅釉。雖然不見鈞窯器上那種紅藍相間和紅中閃紫的色調,但其燒造紅釉瓷的呈色機理,顯然與宋鈞紅瓷一脈相承。如果說,元代銅紅釉的燒造還屬初創階段,那麼,到明代永樂、宣德時便已相當成熟。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醴陵民國瓷業改革:攻苦食啖的實業精神,破除當今瓷業窠臼方法論
    世人皆知「瓷都」景德鎮,自宋起輝煌千年;卻不知還有「瓷城」醴陵,在清末民初的短短二十年間,便「可與景鎮之瓷後先輝映」。高瞻遠矚的中國第一代實業家,為了「瓷城」的崛起,拋家舍業,攻苦食啖,譜寫了清末民初最動人的民族樂章。
  • 十年前生產的仿南宋官窯、仿龍泉現代仿古瓷花瓣洗
    這是一件2009年前生產的仿燒南宋官窯瓷或仿燒龍泉青瓷的仿古瓷作品,器型規整,但是整體造型比較呆板,缺少藝術美感,感覺不像手拉坯成型的,並且釉面做舊明顯,釉面做舊是造假者通過做舊手段讓瓷器的釉水表面、底足露胎處產生滄桑古樸的感覺,目的是讓人錯誤判斷這是一件出土的真品
  • 鑑寶專家教你玩古瓷:南宋官窯(乾貨)
    簡介南宋官窯琮式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官窯是「襲故京遺制」移地於南方繼續生產,開始於紹興十三年,卻連續生產了一百三四十年的優質瓷,前後映輝,為中國奠下了制瓷王國的美名,千多年以來,被舉世認為宋瓷是藝術性最高的時代。
  • 大學生現場製作樂燒陶藝作品
    安徽省財貿學院開展「魅力陶瓷,融情樂燒——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為主題的陶藝樂燒活動,邀請陶藝製作傳承人何健走進校園,與大學生們面對面交流,傳授樂燒的經驗和體會,現場燒制大學生的陶藝作品,讓學生、老師更加了解中國陶瓷文化藝術,深諳陶藝製作的文化,深刻的感受陶藝製作的魅力,豐富校園生活
  • 仿啥真像啥,渾然似天成——乾隆時期像生瓷賞析之二
    一·以瓷仿銅器系列乾隆帝好古,因此,在乾隆朝出現不少以瓷仿銅器的仿古器物,其中不乏幾乎以假亂真的珍品。比如,這件仿古銅彩出戟尊,高28.4釐米,口徑14.6釐米,足徑14.6釐米。器身四面出戟,以青銅色為地,輔以綠松石釉、金銀彩,間飾青銅鏽色。
  • 瓷都德化李為成柴燒陶藝的極致之美
    李為成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發展中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德化縣柴燒協會副會長、德化縣陶茶閣陶瓷研究所所長。圖:李為成在檢驗燒成產品的質量1991年,李為成進入德化第五瓷廠,做著瓷坯成型、釉水調配、裝窯與燒窯等工序的各種活兒。
  • 中國湘瓷發展奇蹟"秘碼":陶藝大師易查理的湘瓷緣
    湘瓷,中國馳名商標,湖南湘瓷實業公司飲譽海內外的品牌。有一首歌是這樣讚美湘瓷的:你是神州工藝的瑰寶,你是中國藝術的大派,你是華夏智慧的火焰,你是中西文化的紐帶。湘瓷,何等的紅火!湘瓷,何等的榮耀!湘瓷有今日的輝煌,就必須說到陶藝大師易查理,說說這個湘瓷痴的湘瓷緣。易查理,瓷都醴陵人,精明幹練,頗有大師風範。他長在制瓷世家,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長沙工作。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英國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藏 日本 雖然日本人仿燒龍泉窯青瓷的歷史比較短,但在眾多龍泉青瓷追隨者中,以日本仿燒的最精美且相似度最高。 日本早期仿燒唐宋瓷器為他們提供了技術經驗,而十七世紀技術的大大改進,為日本仿龍泉提供了硬體基礎,達到了質的飛躍。 日本想要仿龍泉,其實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除了中國本身,再沒有哪個國家有這麼強大的龍泉窯的資料庫了。 要論最受日本人重視的中國瓷器,龍泉窯絕對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