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頭戴青色帽子,陽光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 ,在水面覓食……1月3日,全球極為罕見的青頭潛鴨現身四川省蒲江縣蒲江河中,躲在一群水鳥中間,頗為「低調」。這也是蒲江縣今年首次拍攝到青頭潛鴨「本尊」。
自1月9日起,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觀鳥會等多家機構組成的調查隊,將開展2021年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為今後鳥類監測及保護搜集資料。
蒲江攝影師向文軍在蒲江河拍到的青頭潛鴨
珍稀水鳥現身蒲江
「快看!那是不是青頭潛鴨?」1月3日,四川省蒲江縣蒲江河邊,攝影師向文軍在一群白眼潛鴨中發現了一隻水鳥的與眾不同。
「它青色的腦袋瓜泛著金屬光澤,不同於其他水鳥。」向文軍介紹說,青頭潛鴨位於蒲江河城郊河段,河岸兩邊一邊是房屋一邊是果園。「這一河段水面平緩,岸邊還有小型溼地和灘涂。拍攝機位距離青頭潛鴨在50米左右。」
青頭潛鴨主要繁育在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部,顯然這隻小傢伙是南遷到四川過冬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員、成都觀鳥會理事闕品甲告訴記者,早在2012年,青頭潛鴨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全球僅存不足1000隻。青頭潛鴨是罕見的季節性候鳥,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陸續從北往南遷徙,尋找溫暖的越冬地。
蒲江攝影師向文軍在蒲江河拍到的青頭潛鴨
它不會長久停留
只是來西南地區越冬
這隻青頭潛鴨是如何跑到蒲江的呢?成都觀鳥會理事闕品甲說,「中國西南地區、緬甸、泰國等均是青頭潛鴨的越冬地,它會出現在蒲江並不奇怪。」
每逢遷徙季節,數十萬隻候鳥路過四川,有些則停留越冬,青頭潛鴨就是其中一種。它們在四川越冬,並非長久停留,大概3月左右就會北遷,回到「老家」交配繁殖。
並非首現四川
其實早在2008年,成都新會展中心外的一處人工湖內,就發現了極其少見的青頭潛鴨,這也是2000年後,成都平原首次觀測記錄。可惜此後5年,它一直「銷聲匿跡」,直到2013年在成都十陵青龍湖面再次觀測到它的倩影。
2013年1月28日,在青龍湖面,一群白眼潛鴨和鳳頭潛鴨正悠閒地曬著太陽,被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用鏡頭拍了下來。「回家整理照片才發現有隻鴨子很特別。」沈尤回憶,它頭部呈黑褐色,腹部和尾部是白色。經過反覆比對,他意外發現,這個不起眼的傢伙竟然是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從2013年開始,觀鳥愛好者就連續多年在成都平原觀測到青頭潛鴨越冬的蹤影。「這說明青頭潛鴨已成為較為穩定的、在成都平原越冬的極小群。」沈尤說。
四川開展水鳥資源調查
將繪製冬季水鳥分布圖
四川作為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遷徙季,都有數十萬隻鳥類途經四川,其中一些則在此停留越冬。據2020年發布的《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顯示:四川目前分布鳥類757種,相較於1997年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記載的628種,新增135種。
而在成都地區,2005年至2015年間,有記錄的野生鳥類從385種增加到445種,新增發現記錄的鳥類60種。
為進一步掌握全省水鳥資源狀況,自1月9日起,多家機構組成的調查隊,將開展2021年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以掌握成都平原越冬水鳥的物種組成、種群數量及分布狀況,為今後鳥類監測及保護搜集資料。調查範圍涵蓋成都、綿陽、自貢、雅安、洪雅等36個調查點位。
調查結束後,工作人員將根據結果繪製冬季水鳥分布圖、細化候鳥遷徙路線等,而這些點位將會成為今後鳥類監測的重要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