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新聞網10月11日訊 10月10日,全國農商互聯啟動大會和山東農商互聯大會暨山東農商互聯博覽會在魯臺會展中心開幕,無人機噴灑農藥等先機技術以及帶有濃鬱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讓前來觀展的市民一飽眼福和口福。據悉,當天參展的山東省各市企業802家,其中農產品供應商482家、電商194家、冷鏈物流企業117家,金融企業9家。
記者探訪 噴灑農藥無人機「高大上」
10日上午,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特色農產品琳琅滿目,既有地方土特產,又有加工好的農副產品,還有高科技設備,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有的展位還提供了免費品嘗的食品,更是讓「吃貨們」大飽口福。
在山東中農電子商務電商有限公司的展位,兩臺無人機前聚集了不少人。「這是噴藥用的嗎」「一次能裝多少農藥」「用柴油還是汽油啟動」……不少感興趣的市民開始向「小飛機」的生產者發問。
通過交談,記者了解到,這兩臺農業植保無人機是由濰坊銳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設計製作的。公司的技術總監劉國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生產無人機的,最近幾年農業發展水平提高,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也越來越重視智能化,於是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設計研發了這款可以進行農藥噴灑的無人機。
「在來這參展前,我們剛從新疆演示回來,用無人機噴藥,一分鐘可以噴一畝地,當地的種植戶看完噴灑的效果後都非常滿意。這臺大一點的無人機,一次可以裝15升農藥,與人工噴藥相比,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農藥噴灑的會更加均勻。」劉國告訴記者,不少種植戶會感覺無人機是高科技產品,操作起來會比較麻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公司在設計之初,就對操作進行了簡化,「現在只要把飛行路線設定好後,一鍵就可完成所有操作。」
劉國表示,現在農業種植的科技化水平越來越高,他們通過前期的市場調查發現,這款用於噴藥的無人機市場需求非常大,尤其是適合那些種植面積大的種植戶,可以很好的節省人力物力。
各地特色農產品博人眼球
記者注意到,在本次山東農商互聯博覽會上,各地市帶來的農產品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臨沂、濟南、泰安和德州等地,多是以地方水果、蔬菜為主,而威海、煙臺、日照等地則多以冷凍海產品為主。
臨沂的一個農產品展位上擺出了山楂片和蘋果,供參觀者品嘗。「我們那裡有大面積的山楂和蘋果,都是在山地裡生長的,以前都是靠商販們運輸,賣到附近城市。從前年開始,我們幾個人成立了電商公司,通過淘寶網、微信朋友圈銷售這些水果。」參展商吳海鵬告訴記者,這不僅為種植戶找到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而且水果經過簡單包裝後,還賣上了好價格。
隨後,記者來到威海的一個海鮮展區看到,這裡擺出來的是海鮮半成品,不僅有威海附近海域產的,還有從大西洋海域運來的冷凍海鮮。「聽說這次展會後,我們就報名參加了,宣傳一下我們的海產品,希望遇到有合作意向的客戶。」該展區負責人劉樂洋說。
而在青島展區,除了海產品外,幾個展位展出的大饅頭,不僅形狀各異,而且色彩豔麗,更是吸引了眾多市民紛紛拿起手機來拍照。「真沒想到,饅頭還能這樣做,真想咬上一口。」正在拍照的市民劉先生說,製作這樣一個饅頭,肯定要費不少工夫。
在聊城展區,幾條裝在橢圓形透明容器裡的大鯉魚正在擺動著魚鰭,市民紛紛駐足觀賞。「這是東阿黃河鯉魚,與普通的鯉魚不同,我們在養殖過程中用到了三項專利。」東阿縣繡青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總經理劉磊說,他們養殖用的餌料是專利產品,一條鯉魚從魚苗長到最後的兩三斤,需要2年至3年的時間,鯉魚在最後的養殖階段需要進行大約15天的「淨養」。
市民或來「掃貨」或談合作
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已經拎滿了大包小包。「我們買了鮁魚餡,準備回去包水餃吃。」家住奎文區櫻園小區的周女士告訴記者,她剛才在展會上吃了幾個參展商現場包的鮁魚水餃,感覺味道挺正宗的,就和朋友一人買了兩盒,「不少參展商是從各地趕來濰坊的,帶來的都是當地地道的產品,價格優惠不說,重要的是吃著放心。」說完,周女士和朋友就繼續去逛別的展位了。
「我過來是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合作的項目,已經留了幾家參展商的聯繫方式和宣傳材料,準備回去後再跟他們詳細聊一聊。」在濰城區經營一家茶葉店的王先生說,他店裡以南方種植的茶葉為主,銷量也一直不錯,隨著喝茶人數的增多,他想讓店裡的茶葉品種多一些,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展會上有幾家茶葉展位,他們的種植規模和茶葉的口感,我感覺都非常不錯。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跟他們建立合作關係。」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本次展會中展出的先進農業技術,讓不少種植戶大開眼界。「我們是昌樂縣的蔬菜種植戶,別人是購買農產品的,我們是來學技術的。」蔬菜種植戶劉長明對記者說,省內一些先進的種植經驗和技術,非常值得他們借鑑。
濰坊特色 我市產的櫻桃、有機蔬菜等已經通過網上銷售
我市是農業大市,櫻桃、蔬菜等農產品種植面積大,也是全國的重要產地。記者在濰坊展區、電子商務展區了解到,我市產的櫻桃、有機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已經通過網上銷售,還有一些農產品經銷商通過本次展會,開始計劃試水電商,讓農產品走得更遠。
壽光市多名參展商表示,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壽光蔬菜經過包裝,已經在網上銷售,而且還賣出了好價錢。「壽光很多蔬菜大棚已經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經過加工包裝後,朝著高端市場發展,電商是一條重要的銷售渠道。」參展商付鵬告訴記者。
昌邑是全國重要的生薑產地,昌邑宏大生薑市場有限公司展位上,擺出了品質最好的老薑和新姜,還有新鮮的姜芽。「一直以來,昌邑產的生薑都是通過商販運到各地市場上進行銷售,如今我們已經開通了電子商務交易,在網上銷售生薑,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只要點點滑鼠,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昌邑生薑。」該展區負責人朱曉靜對記者說,這次他們來參展,主要是為了宣傳昌邑生薑,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另一個昌邑的展位上,擺放著新鮮的紅提葡萄,吸引了不少種植戶參觀。「我們那裡種植葡萄20多年了,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了1000多畝,每年產出的葡萄先是存放到冷庫裡,一直賣到春節前後。」參展商王先生說,現在農產品網上銷售是一個趨勢,他們也有這方面的打算。
安丘地區不僅盛產大蔥大蒜,產出的櫻桃草莓也深受市民喜歡。在安丘的幾個展位上,都掛出了櫻桃和草莓的介紹,不少種植戶表示產出的櫻桃已經通過順豐速運直通市民家中。「我們那裡有大片的大棚櫻桃園,不僅品種多,而且口感好,網上銷售的路子逐漸成熟。」景芝鎮的參展商趙先生說,當天來參加展會,認識了多名外地電商客戶,他們將會加強合作。
從事農產品電商已經17年,本土企業越做越大
濰坊恩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展位上,農產品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帶來了70多種農產品,既有濰坊本地的蘿蔔乾、紅木嵌銀等,也有其他地區產的特色山雞蛋、小米等。「這些商品都是在網上銷售的,今天帶到展位上讓大家看看、品嘗。」工作人員說。
該公司市場策劃部負責人韓玉琳告訴記者,他們做農產品電商已經17年了,目前有全國100多個地方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包裝,銷往全國各地。「電子商務為農產品插上了『翅膀』,將全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直接銷售到顧客手裡。」韓玉琳對記者說,在傳統農產品產業鏈中,中間環節太多,而通過電商渠道,減去了很多中間環節,讓種植戶和消費者得實惠。
韓玉琳表示,之前他代表公司到上海、北京等地參加過很多展覽,而這次在家門口就能參展了。山東農商互聯博覽會不僅規模較大,而且專業性更強,為農產品電商、種植戶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專業看法 電商之間競爭異常激烈,質量和服務才是制勝之道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產品的銷售開拓了新路,而近幾年來,農產品電商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電商之間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另外,還有些網店裡銷售的農產品魚龍混雜,甚至打著特色農產品的牌子,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
韓玉琳表示,近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給農產品網上銷售提供了便利。如今,不僅專業的農產品網絡平臺眾多,還有一些普通網店兼帶著銷售農產品,競爭很激烈。「單個農產品就有很多地方產,比如網上銷售的山藥,帶全國地理標誌的有兩三個,還有很多帶有地方品牌的。」韓玉琳告訴記者,除了品種競爭外,還有價格競爭,「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購買同一種農產品,會偏向於價格便宜的。」
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勝出,成為眾多電商們共同思考的問題。韓玉琳表示,對於消費者來說,都希望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優質的農產品。因此,電商們在選擇農產品源頭時,一定要把好質量關,同時還要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農產品電商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模式,已經開始從過去的終端銷售逐漸向全產業鏈發展。「以前電商們只負責最後的銷售,而現在一些大型電商,已經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或者與知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銷售農產品的質量。」韓玉琳說。
農產品需要保鮮保質,「最後一公裡」仍是發展瓶頸
現實中,「最後一公裡」問題如同緊箍咒,困擾著電商發展。與其他商品相比,農產品因為需要保鮮保質,包括「最後一公裡」在內的整條運輸鏈上,顯得更為關鍵。甚至有的電商表示,運輸問題制約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威海展商劉樂洋告訴記者,海鮮必須通過冷凍運輸,才能到達目的地,目前一般都是大宗物流,然後分散到銷售地市場上,很難像運輸普通商品一樣,派送到消費者手中。「之前,我們這裡有的商家曾嘗試通過電商銷售冷凍海鮮,最後都失敗了。」劉樂洋說,只要能打通冷凍海鮮的快速運輸鏈條和「最後一公裡」,海鮮網上銷售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市電商劉海明在網上銷售「濰縣蘿蔔」,雖然這是一條新的銷售渠道,但一旦超過保鮮期,消費者收到的蘿蔔就會變質。「蘿蔔還能保質幾天,而像葡萄這樣皮軟又不易保存的水果,很難進行網上銷售和快遞運輸。」劉海明說。
對此,順豐速運魯中區冷運部負責人尹明玉表示,對於需要保鮮的農產品和生鮮品,目前他們已經實行線上下單、線下速配,根據不同的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進行嚴格的保鮮,派送中使用冷凍車。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在我國大多城市中,他們公司基本上打通了農產品電商「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記者 鄧永傑 竇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