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最大生存危機是「餓」 100萬尾魚苗放流長江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今年5月24日,一隻剛出生的江豚幼崽與母親失散,擱淺江灘,它的命運牽動著無數南京人的心。但在18小時的緊急營救後,「微笑天使」還是離開了我們。「即使有人工救助,離開母親的幼崽仍很難存活。」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光教授道出一個殘酷事實:這隻小江豚的命運可能早已註定。他認為,避免悲劇重演,只有從各方面改善長江的生態環境,其中重要一項就是恢復餌料資源,不讓江豚挨餓。

  昨天上午在南京江濱公園,德基廣場認購的100萬尾魚苗悉數放入長江。記者了解到,這是國內首次由企業發起針對江豚保護的放流活動。

  實習生 徐霖晨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一次剛開始就註定結果的營救

  最近一次關於江豚的熱點事件,就是上個月底發生在南京的「江豚幼崽擱淺事件」。這隻小江豚當天下午4點多在燕子磯碼頭的江灘上被市民發現。它出生約兩三天,還沒有睜開眼,氣息比較弱。當時參與營救的人員一方面聯繫南京海底世界的專家,另一方面水上公安駕駛快艇在江面巡視,尋找母江豚的蹤跡。「江豚是哺乳動物,剛生下的幼崽必須和母親在一起,這隻小江豚單獨出現肯定是和母親失散了,母江豚也很可能回來找孩子。」當時參與營救的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說。

  直到當天晚上8點多,仍沒有發現母江豚,小江豚被迫轉至海底世界進行救治。遺憾的是,第二天上午10點多,小江豚還沒睜開眼睛看一看這世界,就不幸夭折。姜盟當時在海底世界等待通宵,見證了整個過程,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小江豚一度狀況不錯,可以在人工協助下進食、換氣,「但最終還是呼吸急促、情緒焦躁,專家們採取各種緊急措施都沒有效果。」姜盟說。

  江豚是一種聰明但脆弱的生物,它們的智力接近大猩猩,懂得集體狩獵捕食,但未成年或剛出生的江豚,獨立生活的能力幾乎為零。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光教授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幼崽離開了母親,是不能獨立進食、捕食的,它必須靠母乳供給營養。「在出生後的半年左右,幼崽才能學會獨立生活。」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成年江豚曾在人工救助下存活,但幼崽迄今都沒有救助成功的案例。「小江豚對外界太敏感了,人工環境不同於自然會讓它神經高度緊張,緊張狀態持續就導致內分泌紊亂、生病,這對幼崽是致命的。」楊光教授說。

  是什麼造成了小江豚與母親失散?「可能是突然遭遇一股急流、暗流,也可能是人類活動如船隻航行,汽笛突然響起或馬達的聲音突然增大,都會有可能造成驚嚇。」楊光教授認為,人類活動對長江生態的影響,確實在幹擾江豚正常的生活、繁殖。

  在食物鏈頂端卻吃不飽的江豚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秘書長姜盟常在長江大橋上下遊的江灘上觀察江豚的身影,並組織志願者協助漁政部門向長江中投放魚苗、餌料等江豚的食物。「很多次投餵時我們發現,江豚很快就在附近的江面上露頭。」江豚出水被稱作「江豬拜風」,曾是長江上一道獨特風景。然而今天,這樣的場景背後卻有幾分苦澀。他認為,投餵時江豚聚集、露面,一方面說明江豚是很聰明的生物,另一方面,也看出江豚是在挨餓,對食物非常渴求。姜盟曾留心近年來發現江豚屍體的記錄,他發現,「江豚本來是圓滾滾、胖乎乎的,但很多屍體打撈上來發現非常消瘦,而且經過解剖後發現它們胃裡空空如也。」

  有關數據顯示,長江漁業天然捕撈量逐年遞減,由1954年的54萬噸,下降到2012年的7萬噸。長江中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5年來,一半以上已經找不到了。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魚苗出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2013年的不足1億尾。

  記者了解到,2016年長江南京段的禁漁期調整為3月1日至6月30日,從過去3個月延長到4個月,此舉就是為了加強江豚和其它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力度。但在政府部門有效介入之前,長江酷漁濫捕的現象比較嚴重。炸魚、電魚和「迷魂陣」、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在一點點榨乾長江中的漁業資源。

  「江豚在長江中沒有天敵,可以說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它們不怎麼挑食,只要是長度在20釐米以內的魚都能吃。但由於長江漁業的枯竭,江豚反而處於吃不飽的狀態。」楊光教授表示,除了船舶航行誤傷、水體汙染等偶發事件,江豚數量的持續減少,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食物資源不足引起的。

  德基廣場認購100萬尾魚苗,示範科學「放生」

  昨天上午,在南京市綠博園水生放流平臺,德基廣場舉行了「長江水生增殖放流」活動。由德基廣場認購的100萬尾魚苗,悉數放入長江。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這是國內首次由社會力量發起的針對江豚保護的增殖放流活動。德基廣場在南京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的指導下,做了一次科學的示範。

  所謂「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種或親體的活動。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的群體,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有利於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瀕危物種。據統計,近3年來,江蘇共投入2.3億元進行增殖放流。2015年,全省共投入資金7900多萬元,放流各類苗種逾21億尾,其中海洋經濟物種8.15億尾、內陸經濟物種12.81億尾、珍稀瀕危物種848萬尾。

  此次德基認購的包括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以及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的魚苗。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魚苗由專用運輸車,從江寧湖熟的培育基地運至現場。培育工人介紹,這些魚苗是專門為本次增殖放流進行培育的,途中使用了冷氧運輸等方式,充分保證其存活率。在南京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來自德基廣場的志願者們小心翼翼的傾倒魚苗,順著放流長堤,無數的魚苗活蹦亂跳的遊過坡面,匯入了江邊的波浪中。魚苗像無數的黑線,一接觸水面,瞬間遊散開來,向江中遊去。

  此次放流活動,由德基廣場和南京江豚保護協會主辦,德基廣場副總經理魏佳介紹了十周年之際選擇「拯救瀕危動物」主題的初衷。「長江江豚是離我們最近的瀕危動物之一,我們希望通過長江放流,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關注江豚生存現狀和保護江豚。為保護長江江豚,改善長江水質,保護母親河的生物多樣性,貢獻一份力量。」魏佳說。

  楊光教授告訴記者,江豚主要是吃長江各種各樣的魚,它們對吃魚的種類並沒有選擇,主要是看大小。「你別看它有牙齒,但它的牙齒僅僅能咬住,不能像人的牙齒有咀嚼的能力,所以它吃魚是囫圇吞棗的,一般20釐米以內的魚可以吃。「因此這次放生的魚苗,一方面是本地的四大家魚,豐富了長江的漁業資源,另一方面,也非常適合江豚食用的。」

  那麼哪些魚類或水生動物適合放生呢?現場,漁業部門也列出了一個名錄。淡水魚類包括: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鯿魚、中華絨螯蟹、暗紋東方魨(河豚)等區域特色土著品種;海水魚類包括:大黃魚、海蜇、半滑舌鰨、梭子蟹、對蝦、大竹蟶、文蛤、黑鯛等;珍稀瀕危水生動物:中華鱘、胭脂魚等。

  專家提醒>>

  這幾種生物不要再投入長江

  「我們協會的志願者在江中巡查時,就經常看見江中或長江邊有自發組織放生活動的市民。」姜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由於公眾對物種知識了解不深,很多情況下放生的物種,不僅不能改善生態,豐富漁業資源,反而會造成破壞作用。他列舉了被民間拿來放生的最常見的三種生物。

  鱷龜:它體型巨大,最長可達70釐米。在民間觀念裡,放生體型如此之大的龜,是一件「積功德」的事,深受國內愛好者青睞。但事實上,鱷龜與慈悲毫無關係,它攻擊性極強,除了短吻鱷較少有天敵。「最重要的是,鱷龜原產地在美國東南部,如果放入長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入侵者,一旦進入長江就成了『霸主』,會搶走江豚本就稀少的食物來源。」姜盟說。

  黑魚:就是我們常說的「烏魚」。與鱷龜不同,黑魚是本地常見的魚類,中國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也是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在菜場上很容易買到。「但人們常常忽視的是,黑魚生性兇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池塘裡的其他所有魚類。」姜盟告訴記者,由於江豚在數量上處於劣勢,無力與黑魚這種「大胃王」競爭有限的餌料資源。

  巴西龜:世界上飼養最廣的一種爬行動物,但因大量掠奪生存資源,也被列為世界最危險入侵物種之一。在中國,許多寵物市場上都能見到巴西龜在出售。姜盟呼籲,如果市民飼養巴西龜作為觀賞,切勿放生野外、江中。「繁殖和生存能力超強的它們一旦到了一個全新的、無足夠數量天敵制衡的生態環境中,就會變成洪水猛獸,成為那裡的生態災難。」姜盟說。

  今夏南京將啟動首次江豚「人口普查」

  目前,長江南京段的江豚有多少只?漁政部門的統計是「二三十隻」,想要更精確的標準答案卻沒有。在昨天德基廣場舉辦的增殖放流活動現場,南京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副處長劉軍告訴揚子晚報記者,今年夏天,漁政部門將聯合國內江豚保護的頂尖高校——南京師範大學,啟動第一次長江南京段江豚的「人口普查」。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關於長江江豚的最新數據還是來自《2012長江淡水豚考察報告》。當時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40頭,不到2006年前的一半,比大熊貓還少,並呈加速下降趨勢。不過,具體關於南京段的江豚情況,仍比較模糊。劉軍介紹,在這次調查中,除了摸清最新的準確數據,還要調查出影響江豚正常繁衍生息的「破壞因子」,為今後的人工保護,提供科學的依據。「目前調查的專項資金已經獲批,在各方籌備妥善後就會展開。」

  南師大楊光教授介紹,2014年10月9日,南京已經建立起了南京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覆蓋了南京長江段90%的水域。他認為,進一步加強南京江豚種群的保護,進行一次系統性的科學調查必不可少。「原本20至30隻的數據非常模糊,作為一個省級保護區,這個地方有多少江豚,江豚有什麼活動規律,春夏四季活動範圍有什麼變化,掌握一些江豚基本的信息,是我們對江豚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

  專家觀點>>

  南京還應建立「江豚保護基地」

  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也是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示種。江豚的生存危機本身就像一個警鐘,警示著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惡化。楊光教授認為,從長期保護江豚的角度看,南京應該參照「大熊貓繁育基地」的模式,選址建立一座「江豚保護基地」。「既然南京有這麼一個江豚種群,如果要更好地開展保護和救助工作,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江豚保護中心。初期我們可以藉助海底世界的資源條件和設施,來做江豚的救助,但未來也需要成立專門的江豚保護中心」。楊教授表示在調查完成之後,有了科學的考慮和論證,通過保護救助、人工飼養,可以為江豚提供更好的保護。

  德基迎來十周年慶

  把舞臺讓給身邊的瀕危動物

  在昨天增殖放流活動現場,德基廣場副總經理魏佳介紹,今年6月26日,德基廣場將迎來十周年慶,作為一家具有人文關懷的購物中心,德基廣場以「拯救瀕危動物」為主題,希望喚起南京市民對環境的關愛。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除了認購育苗、增殖放流,在十周年慶前後,德基廣場還舉行一系列保護江豚、保護瀕危動物的主題活動。

  南京最大的江豚雕塑在德基廣場一樓展出

  德基廣場十周年,以「拯救瀕危動物」為主題,呈現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其中,以名為「守望·微笑」的江豚形象藝術雕塑,最為發人深省。雕塑中的江豚面帶微笑,眼中卻流出了令人痛心的淚水。在德基廣場十周年「拯救瀕危動物」的名單中,長江江豚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瀕危動物。這個江豚雕塑藝術展,也是為了通過更為震撼的藝術形態,喚起更多人關注和保護江豚的意識。

  作品整體尺寸為10米×3.8米,用近乎七倍於真實江豚的體量,展現其從頭至尾、由實到虛直至消失的過程,猶如一支即將斷墨的水筆所勾勒的草圖,最終消逝為一根線條。從江豚的頸部之後,保留有大量斑駁的塑痕,猶如江豚身上的塊塊傷口,觸目驚心;上揚的尾巴是由兩千餘米的鋼筋盤錯而成,向後逐漸變得稀疏,直至歸於一直線條消逝於空中,象徵著江豚消失滅絕的過程。

  此次德基廣場十周年,聯合藝術家共同呈現「守望·微笑」江豚藝術雕塑,用極具震撼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了「微笑天使」江豚逐漸消逝的現狀。德基廣場表示,通過這樣震撼心靈的藝術作品和主題活動,希望更多人能夠反思一直以來對於自然、對於生命的漠然,呼籲更多人發自肺腑地疾呼:保護這些帶給世界微笑的「天使」,與每一個平等的生命共存,共同分享來自這個世界的溫暖。

  德基戶外廣場駛來「諾亞方舟」,展示各類瀕危動物

  同時,一艘巨大的船形裝置——「諾亞方舟」也出現在德基廣場戶外廣場。這艘巨大的「諾亞方舟」佔地約600平方米,為雙層船體結構,總長度約40米,寬度約18米,高度約8米。在材料運用上,船體運用大量木紋板材,真實還原了木紋船體的效果,以及人們對於「諾亞方舟」最原始的造型想像。船艙內部共用鋼材1100多米,木板1800多平方米,使其更符合船體結構學,同時也更富整體造型感。

  「方舟」內部為150平方米的視頻觀賞和體驗空間,通過10套世界頂級的投影及音響設備、船艙內整體的超大型屏幕,播放拯救瀕危動物公益宣傳片,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而在「方舟」頂部的甲板上,還展出了亞洲象、山斑馬、北極熊、華南虎、麋鹿等數十種瀕危動物的高度復原模型。

  守護長江江灘,開設「瀕危動物科普講堂」

  德基廣場還啟動了大型沿江公益環保行活動「長江美麗計劃」,招募志願者前往長江沿岸江灘,進行垃圾撿拾與分類處理,為改變母親河的環境現狀,改善長江江豚的生活環境,貢獻一份力量,截至目前,活動已經開展了4場。以親子家庭為主的志願者們,分別前往橋北江灘、大橋公園、燕子磯幕燕風光帶的江灘開展撿拾垃圾、生物知識科普等活動。德基廣場希望,日積月累的撿拾,可以為江豚創造一個整潔的家園。

  此外,在十周年慶期間,德基廣場還將精心甄選十款超值慈善禮包,每個禮包中都包含多個品牌提供的單品,禮包金額從6000元至35000元不等,銷售所得的全部金額將捐贈給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用於長江江豚的保護項目。

  近期,德基廣場還將開設專門的「瀕危動物科普講堂」,通過在廣場內開闢場地,打造成小朋友專屬的課堂。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的專家將來到現場,為小朋友講解有關瀕危動物的知識。加入現場互動環節,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相關焦點

  • 江陰:十八年1.6億尾魚苗放流長江 野生河豚再現 江豚時有出沒
    交匯點訊 「關愛生命長江、共建生態文明。」6月19日上午,2019年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江陰舉行,600餘萬尾各類魚類生物資源放歸長江,為母親河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自2007年以來,江陰連續18年舉辦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長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魚類和各類魚苗魚種超過1.6億尾。
  • 30萬尾胭脂魚、100萬尾長吻鮠待命放流長江
    中國江蘇網訊 7月4日,記者在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祿口基地獲悉,30萬尾胭脂魚、100萬尾長吻鮠正待命放流長江。在基地大大小小的魚池中,不時有魚「譁啦」躍出水面,魚群不時改變著隊形,白鷺在水草間起落。記者了解到,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祿口基地承擔了長江魚類資源修復育種等功能,養殖繁育珍稀魚種是其主要任務,基地同時也是中國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進境水生動物檢驗檢疫隔離場,該隔離場為全國第四家。今年,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主任李瀟軒領銜的課題組,在基地培育了胭脂魚30萬尾,長江珍稀魚種長吻鮠100萬尾。
  • 讓中華鱘等珍稀瀕危物種重回長江!南京連續15年向長江放流2億尾魚苗
    20多萬尾投放淡水經濟物種鰱鱅夏花2000多萬尾此次放流將持續3天累計將向長江投放鰱鱅苗種9500萬尾,胭脂魚24萬尾!]南京自2004年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以來,至今已投入資金超過4000萬元,投入各類苗種2億尾,其中大規格魚種100萬公斤。放流區域遍及長江、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等重要漁業水域。
  • 【生態】增殖放流!近700萬尾魚苗江津長江段安家
    近700萬尾魚苗江津長江段安家 2020-11-29 19:1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江津:增殖放流60萬尾珍稀魚苗 為長江水域「添丁增口」
    通訊員 蘇盛宇 攝一大早,筆者跟隨工作人員一起,來到位於李市鎮的重慶紅渠漁業發展有限公司魚苗養殖基地。依照法律程序,此次增殖放流由江津公證處公證員公證,江津漁政站、白沙建設有限公司採購小組等有關負責人對本次增殖放流魚苗的苗種進行抽樣測量、數量清點、稱重裝車、魚種押運和魚种放流全程監督。
  • 萬尾中華鱘被放流 長江促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
    15日上午,萬尾中華鱘從湖北省荊州、宜昌放流長江,「2004年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拉開序幕。  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是長江葛洲壩以下江段春季禁漁期。藉此機會,中國農業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科學研究所、葛洲壩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聯合發起這次放流活動。
  • 鰱魚、鱅魚、翹嘴鮊,長江南通段增殖放流魚苗109萬尾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今天下午,南通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長航公安、崇川檢察院共同開展長江南通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以恢復轄區水域的水生生物資源的種群數量。此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共計放流魚苗109萬尾,其中10釐米以上長鰱魚37.5萬尾,10釐米以上鱅魚45萬尾以及8釐米長以上翹嘴鮊27萬尾。這些魚種對改善三江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為長江水域「添丁加口」!【重點關注】
    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為長江水域「添丁加口」!點擊觀看下方視頻↓↓本次活動共放流2000斤花白鰱、134336尾細鱗鯝,魚苗長度均為10cm,並經過事先專業的魚苗選取與防疫檢測以保證魚苗質量。
  • 長寧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魚苗5萬多尾
    長寧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魚苗5萬多尾     本報訊 (宋成均 記者 吳亞飛)近日,長寧縣在香爐灘碼頭邊舉行「為了長江的明天」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將51000尾長江珍稀特有魚苗放入長江中。
  • 127.5萬尾魚苗放流淮河
    淮王魚、江黃顙、黃顙及鰱、鱅、草魚127.5萬尾魚苗放流淮王魚保護區11月16日,在淮南市漁政管理處組織下,90萬尾鰱、鱅、草魚苗放流到淮河幹流潘集祁集段。此前11月13日,7.5萬尾淮王魚、10萬尾江黃顙及20萬尾黃顙魚苗放流到淮河幹流鳳臺大橋處。兩日的增殖放流活動,共為淮王魚保護區放流各類魚苗127.5萬尾。淮王魚保護是長久之計。據了解,隨著經濟發展,淮河幹流祁集段興建了中安聯合煤化工碼頭,對河岸水域生態造成了改變和影響。
  • 黃浦江上遊松江段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 為長江水域「添丁加口」
    」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了十餘萬尾魚苗。圖說:黃浦江上遊松江段增殖放流十餘萬尾魚苗 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供圖(下同)增殖放流是國內外通行的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的重要措施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通過採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魚、蝦、蟹、貝等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達到改善水域環境、保護生物多樣化的目的。
  • 保護長江江豚 把食堂「建」到長江上!
    有一種精靈它性情活潑、充滿了好奇心喜歡與人類互動可以說是人見人愛它就是長江江豚因天生一副微笑的面容它又被稱為「微笑精靈」數十萬年前長江江豚就已生活在長江而今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造成的長江生態破壞「微笑精靈」的數量僅存1000餘頭為了保護長江江豚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啟動了2019年社會參與增殖放流活動8月31日「助力拯救長江江豚」第二場增殖放流活動在南京長江三橋江豚監測點舉行
  • 3.5萬尾魚苗放流金沙江
    原標題:3.5萬尾魚苗放流金沙江10月30日放流現場。(趙根玉 攝)日前,古城區農業農村局和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聯合在文化街道樹底江邊開展2020年金沙江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將3.5萬尾魚苗放流到金沙江。放流現場,「珍愛生命,保護水生動植物,共築美麗金沙江」的標語格外醒目。放流過程中,工作人員按照操作規程對放流活動各環節進行了全程監督。同時,對放流的魚苗進行了稱重計算。據介紹,此次放流的魚苗為裂腹魚,共計3.5萬尾。
  • 葛洲壩:生態長江,你我同行,200000尾魚苗放流長江!
    12月31日,在《長江保護法》正式出臺之際,宜昌市葛洲壩檢察院聯合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在枝江市顧家店鎮關洲公園開展「生態長江,你我同行」主題增殖放流活動。葛洲壩檢察院分黨組書記、檢察長張紅,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政委趙春華、副局長張新華,宜昌市農業農村局、枝江市顧家店鎮人民政府、枝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葛洲壩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李瀾、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相關幹警及群眾代表參加活動。活動中,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民警向群眾代表發放了《禁捕相關政策解讀》、《依法保護生態,長江十年禁漁》相關禁漁宣傳資料。
  • 8.5萬尾魚苗增殖放流確保色達縣漁業生態穩定
    為加強色達縣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修復長江上遊流域漁業生態環境,11月2日,該縣開展了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動,8.5萬尾魚苗被放流至色曲河中。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被放下水後,向四面八方遊開,為色曲河增添了新的活力。
  • 胭脂魚 期待在贛江看到你遊來遊去 放流2.5萬尾魚苗修復生態
    中國江西網訊 3月17日,峽江縣漁業局局長習宏斌早早地來到了贛江邊上,投放草魚、鱅魚、鰱魚等魚苗。
  • 遊啊遊~100萬尾抗浪魚苗遊向撫仙湖
    12月9日上午抗浪魚增殖放流活動在澄江市祿充風景區波息灣舉行100萬尾抗浪魚苗輕盈地遊向湛藍的撫仙湖中>本次計劃增殖流放的土著魚苗數量為100萬尾,均為抗浪魚,魚苗規格為5釐米以上,為保證增殖放流的質量,澄江市撫仙湖管理局邀請了相關機構對投放魚苗進行現場抽樣檢驗和現場監督。
  • 中國最大漁場投放1000萬尾魚苗
    摘要:7月4日,以「放流養護再建東海魚倉,生態牧漁重振漁都輝煌」為主題的2017舟山漁場增殖放流活動在浙江舟山舉行,1000萬尾大黃魚魚苗及若干黑鯛、黃姑魚、海蜇、日本對蝦、梭子蟹苗被放入東海。滕蓉攝中新網舟山7月4日電(記者 林波 實習生 夏森森)7月4日,以「放流養護再建東海魚倉,生態牧漁重振漁都輝煌」為主題的2017舟山漁場增殖放流活動在浙江舟山舉行,1000萬尾大黃魚魚苗及若干黑鯛、黃姑魚、海蜇、日本對蝦、梭子蟹苗被放入東海。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2020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王陸傑 攝當日,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崇明區人民政府聯合在長江口水域,開展主題為「立法保護中華鱘 助推長江大保護——《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暨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 新疆放流4萬尾瀕危物種魚苗
    近日,新疆伊犁鞏留縣開展「保護伊犁河流域水生資源,營造碧水藍天」主題增殖放流活動,在恰甫其海水庫放流4萬尾瀕危物種魚苗。  據了解, 此次放流的魚苗總體價值約60萬元,種類為珍稀特有魚類。主要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新疆斑重唇魚、裸重唇魚。這些魚類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河和塔裡木河流域,為冷水性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