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7月4日,記者在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祿口基地獲悉,30萬尾胭脂魚、100萬尾長吻鮠正待命放流長江。
在基地大大小小的魚池中,不時有魚「譁啦」躍出水面,魚群不時改變著隊形,白鷺在水草間起落。記者了解到,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祿口基地承擔了長江魚類資源修復育種等功能,養殖繁育珍稀魚種是其主要任務,基地同時也是中國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進境水生動物檢驗檢疫隔離場,該隔離場為全國第四家。今年,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主任李瀟軒領銜的課題組,在基地培育了胭脂魚30萬尾,長江珍稀魚種長吻鮠100萬尾。
李瀟軒介紹,胭脂魚屬長江本土魚類,也作為本土觀賞魚,因其美麗的外形,被譽為「亞洲美人魚「,由於長江大壩隔斷了胭脂魚溯遊通道,不少胭脂魚不一定能遊過預留的魚道,抵達上遊金沙江的產卵地。儘管長江每個江段還能見到胭脂魚,魚已大幅減少,胭脂魚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為什麼下半年放流?李瀟軒告訴記者,春天放流魚苗太小,到了江湖野外難以生存,魚寶寶太小,放流後成活率是有影響的,第一是魚寶寶的應急反應,第二是長江、大湖大魚小魚混雜,小魚容易被大魚吃掉。胭脂魚目前僅在長江放流,為提高成活率,下半年將放流大規格胭脂魚。我省現在泰州靖江段、南通如皋段江面上有水上浮床,基地也預備苗种放流前,讓胭脂魚等放流魚類在浮床暫養一段時間,先讓苗種在野外適應,在江水中成活後,再放到長江自然水域。
圖為課題組工作人員李志輝向記者介紹。 丁蔚文攝
為配合每年的長江自然資源調查,進行長江魚類調查修復跟蹤,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李瀟軒課題組將為胭脂魚佩戴「身份證」,從四月份孵苗到下半年放流,胭脂魚養到十公分以上投放長江,先期放流可以一萬尾挑1000尾,在胭脂魚腹腔注射電子晶片,這些魚即使溯遊到其他江段,漁政佩戴的掃描儀一掃描,也能追蹤到放流胭脂魚的信息,,這也讓魚類資源修復有了依據。目前江蘇漁政掃描有兩個點,隨著長江大保護和資源修復需要將逐步增加。
另一長江珍稀魚類長吻鮠,基地培育了100萬尾,將增殖放流長江。長吻鮠為長江「高大上」魚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捕撈過度,長江已經十分稀少,野生長江長吻鮠一斤價格高達三四百元。今年六月,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祿口基地執行放流任務,赴太湖放流八公分以上5萬尾長吻鮠。
基地培育長吻鮠魚苗,必須從公魚腹腔人工取精,科研人員殺了公魚再取精,一條公魚配三至四條母魚,母魚產卵後再孵出水花魚苗,魚苗還需要下塘,在大塘養的魚寶寶長得快。下半年,南通、泰州、鎮江、太湖、駱馬湖等地放流出臺公告方案,100多萬尾長吻鮠寶寶也長到10公分以上了,李瀟軒說,「到長江去,它們會遊得更快,長得更好」。
記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