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農業70年 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創新模式為農業發展培植厚土

2020-12-19 世紀新能源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發展不僅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更湧現出一大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聯農帶農緊密的龍頭企業。作為

光伏

設施農業領軍企業,昌盛日電通過其首創的「光伏+農業」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破題傳統農業弊端,力促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長期以來,「小而散」的傳統耕作模式曾導致我國農業投入產出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供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等種種問題。同時,農業投資周期較長、投資回報率較低,這也使得農業企業無法吸引到資本的注入。融資難影響了資源要素在農業領域的流動與配置,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進程。

園區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發展

而經過多年的模式探索和深耕,昌盛日電充分發揮光伏與農業結合的優勢,以光伏農業綜合體為載體,成功實現了集新能源綜合應用、高效設施農業種植、造血式精準扶貧、農業創客於一體的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模式,取得了政府、企業、農民與合作夥伴的多方共贏。

對於建立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模式,昌盛日電負責人解釋道:「如果農業一直停留在第一產業的發展階段,就永遠處在價值鏈的底端,要想提高綜合效益就會很難。因此,要解決三農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昌盛日電所創立的光伏農業產業綜合體而言,作為二產的光伏發電很好地彌補了農業現金流不足及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問題。同時,農業也是推進三產的重要基礎。

如今,以青島即墨為起點,昌盛日電已將這一全新模式推廣到全國29個省市、88個縣市,其中千畝級以上光伏農業園區超過百個。園區化、平臺化的經營方式,加上園區三產的高度融合,使得眾多資源要素在園區集聚,破解了傳統農業發展的諸多難題,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多維度深耕產業發展,集群效應優勢凸顯

依託於全國百餘園區的建設及運營經驗,昌盛日電還主動探索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致力進一步盤活園區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昌盛日電先後與中國農科院、以色列國家農業研究院、荷蘭等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積極引入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並與成熟的光伏現代農業體系進行深度融合,結合不同地區產業特點及氣候特點,研發出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長的20多種棚型,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支撐。

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大批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加速投入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當中。昌盛日電緊跟國家政策,成功落地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青島農業創客空間,通過打造諸如智慧財產權服務、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投融資服務、智力人才支撐等孵化服務,深耕產業培育與孵化,為產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優勢明顯

如今,在昌盛日電所打造的產業體系中,育種、種植、生產、物流、營銷全產業鏈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體系閉環,構築起農、林、牧、漁、加工、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遊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格局;與此同時,現代產業從單一的種植引入了冷鏈物流、深加工、電商等附加新要素,實現了產業的深度融合與聚集。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發展打造生力軍

近年來,越來越多不同職業的人投入到農業行列,農民已經成了一個新興職業,這不但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於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形成良性的城鄉互動,縮小城鄉差距。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昌盛日電同樣走在了前列。今年,公司已在青島即墨區啟動多場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委託12所田間學校根據各自特色獨立實施培訓。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昌盛日電積極開展實施以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成長的模式,使老農民變「新股民」,並組織培育起一批「90後」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場

新一代的職業農民應當具有新思維、新眼光、新技術、新追求。未來,隨著這批新型職業農民的崛起以及更多農民創客的湧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才能邁得更堅實、更快速。在邁向農業現代化之路上,昌盛日電也將秉承初心,繼續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為核心,發揮園區資源與優勢,延長農業產業鏈,以此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最終譜寫出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昌盛日電在全國29省建百餘光伏農業園 創新「光伏+農業+扶貧」模式
    昌盛日電食用菌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億級龍頭產業 大眾網青島·海報新聞3月5日訊(記者 王熠 通訊員 趙蕊蕊)近年來,昌盛日電積極將企業發展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創新「光伏+農業+扶貧」模式,在全國29個省的88個縣市,布局100多個千畝以上的光伏農業園區,以棚頂清潔能源發電棚下生態種養的方式,探索農村振興新路徑。
  • 厚植高質量扶貧之路 昌盛日電讓脫貧見實效
    其中,全國「萬企幫萬村」民營企業百強企業昌盛日電,始終深化企業的扶貧之路,將企業發展深度融入精準扶貧中,通過創新「光伏+農業+扶貧」模式,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昌盛日電充分發揮「光伏+農業」的獨特優勢,以可複製、標準化的模式,開創了「光伏+農業+扶貧」三者疊加的造血式精準扶貧之路。
  • 巴彥淖爾市:光伏「嫁接」現代農業 開花結果完美「聯姻」
    這個光伏農業園區由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建設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佔地面積2500畝,配套建設950棟溫室大棚,目前已投入3.5億元建成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建成87棟日光溫室、360棟塑料大棚、8000平米智能溫室、4萬平米聯棟大棚,棚內主要種植有機蔬菜、茶葉、菌菇、多彩苗木、甜瓜、草莓、葡萄等植物。
  • 昌盛日電攬獲"2018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雙項大獎
    5月26日,「2018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在上海東錦江希爾頓逸林酒店正式發布,昌盛日電憑藉近年來在光伏+、新型分布式能源、區域配售電、智慧能源園區、清潔能源供暖等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榮獲「2018中國光伏企業20強(綜合類)」、「2018中國光伏電站投資企業20強」雙項大獎。
  •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 光伏「嫁接」產業與現代農業完美「聯姻」
    這個光伏農業園區由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建設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佔地面積2500畝,配套建設950棟溫室大棚,目前已投入3.5億元建成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建成87棟日光溫室、360棟塑料大棚、8000平方米智能溫室、4萬平方米聯棟大棚,棚內主要種植有機蔬菜、茶葉、菌菇、多彩苗木、甜瓜、草莓、葡萄等植物。
  • 昌盛日電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12日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這是繼8月29日青島昌盛被列入執行人後,該公司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光電建築一體化和光伏農業綜合利用解決方案服務商,創立於2009年10月,總部設立於山東青島,其年工程設計能力1GW,年工程管理能力1GW,年新能源電站運維能力3GW,是中國光伏設施農業領軍企業。昌盛日電同時已在大型光伏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光伏直供電、新能源微電網、智慧能源、風力發電、新能源售電等方向實現突破。
  • 昌盛日電雲南蘭坪四期30MW地面大棚項目順利併網發電
    6月21日11時,雲南蘭坪四期30MW地面大棚項目順利併網發電。該項目由青島城投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與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項目總裝機容量30MW,佔地面積約1300畝,25年總上網電量95518.5萬千瓦時,年均可上網電量1273.58萬千瓦時。
  • 清流厚土育新禾——衢江區現代農業發展紀事
    浙江日報9月1日訊 水是農業的命脈,烏溪江一彎清流蜿蜒而出,滋養著衢州衢江區萬畝農田。  40萬人口的衢江區,90%為農業人口,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區。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卻也曾經囿於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效益低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受挫。
  • 中農富通張天柱:「農業+科技+旅遊+文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張天柱 全媒體記者 李俊生 攝9月22日,在中國(開封)首屆鄉村振興論壇暨現代農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農富通首席專家張天柱應邀以>《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與創新模式研究》為題作了交流發言。
  • 中國新型農業發展聯盟成立 首批29名成員聚焦新型觀光農業
    1月10-11日,一場主題為「網際網路背景下,觀光農場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新型觀光農業開發特訓營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舉行,來自全國7大省區的43名學員與業內專家一起探索新背景下,觀光農場的革新。歐表示,農場就必須先把農業做好,再來引入文化、旅遊等產業。  對「特色」一說,前海海潤國際併購基金高級合伙人王澤翼也頗為認同,在談到最受投資者認可的觀光農場商業模式中,他首先提到了鮮明的主題特徵、產品和服務要有獨特性的結合,同時,重視資源整合和產品價值提升、通過網際網路改變產銷模式、有創新盈利模式的觀光農場也很受認可。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7月2日農業頭條
    四、農銀匯理現代農業加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最新淨值漲幅達1.83%07月02日訊 農銀匯理現代農業加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簡稱:農銀匯理現代農業加靈活配置混合,代碼001940)07月01日淨值上漲1.83%,引起投資者關注。當前基金單位淨值為1.7263元,累計淨值為1.7263元。
  •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創新發展模式 文化興業茶滿倉
    摘要: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將嶗山茶的發展作為青島農業的特色產業來抓,積極支持指導嶗山茶龍頭企業青島曉陽工貿有限公司轉換發展模式,譜寫新時代鄉村和茶業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 13位農業科學家探路數字農業創新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楊靜)如何讓農業高新技術和新品種新產品直達消費者,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產銷對接,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難題之一。近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行。13位農業科學家將各自新培育的特色農產品,上線電商平臺「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以線上實踐探路數字農業創新。這些農業科學家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植物保護、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領域,他們在各自新技術示範基地培育出遼寧大米、雲南青提、四川紅原犛牛奶粉等新品。
  • 農業工程所協辦「2020中國數字農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12月4至5日,2020中國數字農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合肥召開,會議由中國數字農業創新發展論壇組委會——慧展會媒體主辦,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所支持協辦,同時得到了農業生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農業生態大數據工程實驗室、安徽大學智慧農業院士工作站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 創新智慧農業模式推動鄉村振興 聽聽這些業內大咖怎麼說
    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創始人李佳致辭  李佳院長表示,北物聯聚焦智慧農業發展,致力於做智慧農業產業創新生態的構建者與賦能者,平臺匯聚了一批包含院士、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在內的行業資深專家期待通過本次大會能夠為煙臺乃至山東地區智慧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思維、新模式。
  • 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與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就校企合作進行座談
    產學結合,校企共贏: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與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校企合作進行座談11月14日上午,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志勇等一行4人來到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與自動化學院調研考察,商討校企合作事宜。
  • 聚焦農業產業培養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
    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全面依法治校,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建校67年來,一直以服務「三農」為宗旨,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有特色的農業職業院校服務模式。
  • 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
    、廣西農業農村廳、北海市科協、合浦縣科協共同創建,是集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服務、農村科學普及和人才培養「四位一體」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的新模式。廣西大學、廣西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專家和研究生將進駐香芋科技小院,開展香芋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跟蹤剖析香芋產業關鍵問題,以零距離對接、零時差指導、零門檻服務、零費用培訓,為農戶和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指導。安農公司科協的成立,有利於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助推北海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曹軍:創新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濟南模式
    近日,濟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曹軍在《農民日報》發文稱,近年來,濟南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等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振興十大農業特色產業為總抓手,加快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擴規模、三產融合促溢價,著力構建都市型、精緻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新形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濟南模式。
  • 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華南農業大學等15所高校...
    12月18日,由華南農業大學牽頭髮起,中國、拉美46所涉農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的「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正式成立,15所中拉高校籤署校際合作框架協議。據介紹,聯盟成立後,將致力於推動中拉成員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合作辦學、技術推廣、技能培訓、人文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創新合作機制、加強資源共享,促進中國與拉美國家農業教育科技領域互惠互利、融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