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詩人,他們的作品為我們的中國詩歌文化,提供了眾多優秀作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唐代詩人宋之問。宋之問(約656 — 約712),初唐時期的詩人,字延清,名少連,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代表作用《度大庚嶺》、《江亭晚望》、《晚泊湘江》等。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首詩歌是《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首典型的思鄉詩,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表現在詩歌的字裡行間,引起無數遊子的共鳴。
「嶺外音書斷」說詩人走到大庚嶺以外,家鄉的音信就斷了。不難看出詩人是遠遊在外遠離家鄉,卻有著對家鄉有著深深的思念之情。「經冬復立春」說明詩人在外已經經歷了一個個的春夏秋冬,冬去春來一年又一年,寫出了離家時間之久。詩人通過遠離家鄉的距離描寫和時間流逝的描寫離家之久,表達出了自己離家很遠而且離家時間長,渲染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滿滿的思鄉之情。
「近鄉情更怯」說明如今自己已經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離家越近卻越害怕,不免有些擔憂。可能很多在外的遊子能夠體會到這種心情,擔心自己出門在外時間久了,家鄉的一些變化,會讓自己有些遺憾。「不敢問來人」,更是將人這種擔憂和害怕的情緒渲染出來,甚至不敢向從家鄉過來的人詢問家鄉的消息。這兩句詩不僅體現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更加突出了她的思鄉之情的濃鬱。
我們再來說一個宋之問的小故事,有天他來到杭州靈隱寺遊覽。夜間借宿在靈隱寺裡,看著月色下寂靜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不免詩興大發,準備吟詩一首,可是當他吟出了這樣兩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後面卻是怎麼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閾間徘徊,不斷地重複著這兩句,不知不覺間步進了一個禪堂,宋之間抬頭看見一位鬚眉皓齒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長明燈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
宋之問心想僧侶中不乏詩中高手,便把已作的兩句讀給他聽,並說自己正詩思枯塞。老憎聽,立即嘡聲說道:「何不接這樣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一聽著實一驚,這是多好的詩句啊,遠遠高出於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趕緊謝別,後面的詩句也就源源而來。他這首詩的全文是這樣的: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們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落花更發,冰輕葉未凋。風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橋。
宋之問第二天醒來想起昨夜遭遇似夢似真,趕到禪堂一看,早已空寂無人。找到一個正在掃地的小和尚,死纏死磨地問了半天,小和尚才把嘴湊到他的耳朵邊輕聲告訴他:「這就是駱賓王!今天一早,他又到別處雲遊去了。」這件事讓宋之問很是感慨,這是駱賓王仕途失敗後所作文章,可是他的文學造詣依舊很是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