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一生留下眾多經典詩篇,這組詩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思鄉之情

2020-12-16 品詩詞

孟津,是王維在安史之亂後的歸隱地,他在此居住了10餘年,可以說是王維的故鄉。

王維在孟津的歲月中,創作了很多詩作,而《雜詩三首》無疑是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曾經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位華人歌手演唱了王維的《雜詩三首》,讓人感受到身在異鄉的漂泊感和孤獨感,也感動了無數身在他鄉的遊子。

今天,我們欣賞王維的《雜詩三首》,感受王維身在京城,心繫故土的思鄉之情。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王維曾經住在孟津河畔,門前正對著孟津的渡口。閒暇時,王維會在孟津河畔寫詩作畫,亦或彈奏幾曲。

可以說,孟津是王維心靈的療養地,也是讓他產生創作靈感的地方。

如今王維久居京城,已經離別故土多年,在京城忙忙碌碌,每日看著船來船往,都忘記了是否往家中寄信,真是令人慚愧,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京城,王維遇到了故鄉人,自然倍感親切,熱情地攀談起來。

王維向老鄉問起故鄉的變化,家鄉的親人安好?家鄉的山水是否依舊?

但是,最讓王維惦念的便是在家中窗戶前,冬梅是否已經開放?

可以說,一朵朵梅花便代表著王維深厚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可以說正是王維寫詩最高明的地方,看起來平淡無奇,用詞極為質樸,但是在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他濃濃的思鄉之情,看起來輕描淡寫,讀起來卻韻味無窮。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寒梅剛開,便又聽到鳥鳴聲,這些都是家鄉的味道。

看著臺階旁長出的春草,王維才發現轉眼又過了一年,回鄉無望,這讓王維更加傷感。

一個「畏」字,可謂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有的時候,如果對家鄉眷戀至極,心中便會產生一絲畏懼和膽怯。

唐代詩人宋之問也曾寫過一首詩,名為《渡漢江》,其詩曰: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生動地刻畫了宋之問對回到故鄉前的心理狀態,最精妙之處便是這個「怯」字,越走進故鄉心中越是膽怯,甚至都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可以說,王維和宋之問描寫思念故鄉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縱覽王維的詩文,大多是隱居時描寫風景的小場景,雖不雄偉,也不雄奇,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透明而充滿禪意的清寒之境。

晚年的王維,為了逃避黑暗的官場,便更加將精神寄托在山水之中,也更加篤信佛教。他吃齋焚香,不衣文採,儼然是一位佛教徒。此時,最能代表王維心境的字便是「空」。

相關焦點

  • 馬戴這首思鄉詩,寫盡思鄉之痛而餘音嫋嫋,在晚唐詩篇中鶴立雞群
    那一首詩,這兩句可謂是寫盡了思鄉之苦,在後世贏得了很高的評價。不過,除了那一首《灞上秋居》之外,馬戴還有一首著名的思鄉詩,情真意厚讓人想家,被後世評論為「在晚唐詩篇中鶴立雞群」。全篇如下:孤雲與歸鳥,千裡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 王維被譽為詩佛,連一首簡單的思鄉詩都這麼富有禪理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一幅幅流動的畫卷,給人美的享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而他的帶有禪意的作品,更有內蘊的哲理性韻味。比如那句著名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就表現了詩人的哲理性思考,也有濃濃的禪意。當然,這不是王維詩作的全部。王維的詩作如此精彩,如此富有禪機意味,以至於連一首簡單的思鄉詩都這麼富有禪理。
  • 王維一首20字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題目很不講究但是思鄉之情濃厚
    當他們一旦遠離,那種思鄉情就在心中埋下的根。這種思鄉的情緒是任何遊子都逃脫不掉的。不管你在外獲得的成績有多大,不管你在外得到的地位有多高,也不管你在外受到多少人的尊崇,對於來自故鄉的人,多少都會讓你感到莫名的親切。
  • 3首思鄉詩詞,轉發了!你濃濃的思鄉之情,飽含在詩詞之中!
    詩中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對家有著深深的眷戀和依戀之情,在歷代詩詞名作之中,更是有很多經典的思鄉之作,大家最為熟知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一首最為經典的描寫思鄉情緒的作品,今天和大家再分享幾首: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 宋之問的一首思鄉詩,滿滿的思鄉之情,引起無數在外遊子的共鳴
    我們都知道,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詩人,他們的作品為我們的中國詩歌文化,提供了眾多優秀作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唐代詩人宋之問。宋之問(約656 — 約712),初唐時期的詩人,字延清,名少連,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代表作用《度大庚嶺》、《江亭晚望》、《晚泊湘江》等。今天我們介紹的這首詩歌是《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 一碗臊子麵,一味濃濃的思鄉情,這是西北人離不開的麵食
    面西北人永遠離不開的食物無論是上至國賓的晚宴還是下至民間的家常菜麵食永遠佔據了主導位置然而在我們內心最割捨不下的還是那碗臊子麵因為他是一碗家的味道因為他是一碗家鄉味因為他是一碗濃濃的思鄉情臊子麵的做法說簡單倒也簡單
  • 王維寫給妻子的一首詩,短短20字卻含有無限情味,動人心弦
    古往今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情之念、摯友離合之感,不知道牽動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弦。思鄉懷人,自然也就成了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永恆主題。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的便是家國之愁、懷鄉之思。再如宋代詞人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表達的則是骨肉親情之念。
  • 王維的這首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更是把相思之情描寫的入木三分
    那麼說起王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詩作,非他的這首《相思》,這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愛情相思之作,詩人在這首詩中,雖然只有寥寥的數語,但是同樣的寫得極為優美,也非常的深刻,更是洋溢著少年的熱情,把相思之情描寫的入木三分,讀來令人讚不絕口。
  • 王維的這首詩沒有兒女情長,卻是有著對於故鄉無限的思念!
    ,另外他的官也是最大,並且還做得很穩,所以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也正是這個原因,他的詩作裡,儘管是在描寫一些讓人看了很傷感,但是骨子裡,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美好。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雜詩三首.其二》,這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首詩中,沒有兒女情長,詩人通篇描寫了自己對於故鄉的思念,但是他的這種思念,比起那些被貶之人的詩作,卻還是多了一份溫暖,使得人讀了之後,並沒有那種深入骨髓的傷感。但是這首詩,也還是寫得很深沉,也很有個性。
  • 一碗米線承載著雲南人多少濃濃的思鄉情
    傳說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時候,由於當時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所以當時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麵條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情。雲南人把米線的吃法發揮到了極致,米線是雲南最具風味特色的知名小吃,雲南人長期在外,回家第一件事必是先過米線癮;也有的甚至不惜千裡迢迢,請人從雲南坐飛機帶碗米線去解饞,一碗簡簡單單的米線,承載著雲南人濃濃的家鄉情懷,不管去到何地,始終難以忘懷。
  • 雷佳熱曲《鄉愁》 網絡引熱思鄉之情
    原標題:雷佳熱曲《鄉愁》 網絡引熱思鄉之情 雷佳雷佳  春晚上,雷佳動情的一曲《鄉愁》勾起了祖國各地人民的濃濃思鄉情懷,雷佳、鄉愁等關鍵字在春節期間也幾度成網絡熱搜詞。如今新春的熱度漸漸褪去,這首歌在各大網站登陸之後的點播量卻居高不下,在雷佳靈性的演唱之下,配上意味深長的歌詞,濃濃的思念充盈在整首歌曲中,讓遠離家鄉的遊子不禁牽掛起家中親人。
  • 杜甫一首白露詩,既有李白的情,又有王維的意
    這句詩讓我想到了開頭那一句,也想談談杜甫詩中的白露。在杜甫存世的詩篇中,有關白露的詩,在我的記憶中有三首,第一首就是兒子早上讀的,第二首是《初月》,第三首的篇名就直接叫《白露》。接下來,我就按三首詩的寫作時序簡單地談點自己的感受。《月夜憶舍弟》,最苦的杜甫最深的情。
  • 柳宗元的一首冷門思鄉詩,最後14個字太感人,看哭了多少遊子!
    他本出生於名門望族的河東柳氏,步入仕途後和劉禹錫一起帶著滿腔熱血任監察御史,後來發起了「永貞革新」,可惜中唐政局動蕩,這次革新持續了不到100天就夭折了,他和劉禹錫一起被貶到窮山惡水之地,從此遠離朝堂。這一次貶謫對柳宗元來說就是一生,此後他再也沒能回到長安朝堂之上,最終在柳州抱憾而死。
  • 讀王維《鳥鳴澗》人閒桂花落,賞平和安定的盛世和諧之美
    那年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正當盛年盛世之時。同理,我在讀王維《鳥鳴澗》詩時,感受到了一種平和、安定、閒適、細膩的盛世和諧之美。鳥鳴澗唐 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這是一段官方簡介,其實這裡面藏著大量信息。
  • 這些詩歌看似在寫美食,其實蘊含的是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飲食,既是生理必需的果腹之物,又是情感思緒的寄託品,飲食詩也成為詩人表達情感和寄託情恩的載體。鄉情,是人類內心深處一種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故鄉是人出生並成長的地方,是人的根基所在,也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心靈的棲憨之所。一旦遠離故土,思鄉之情與離家之愁就會衝擊著詩人敏感而脆弱的內心世界。「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 王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四個字,就驚豔了世人!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同為我國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王維不僅以詩名傳千古,而且還是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以我們現在讀王維的詩,便常常能夠從其中感受到畫理。
  • 「勞勞燕子人千裡,落落梨花雨一枝」一位流浪的詞人的思鄉之聲
    因為張炎親身經歷了南宋滅亡,所以他後期的詞中往往都會寄託鄉國哀亡傷痛之情。《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是張炎在南宋滅亡後所作的一首詞。張炎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生活富貴無憂,然而因為南宋的滅亡,其祖父被元人所擒殺,家中財產亦被抄沒,從此張炎從原本的富家貴公子變為無家可歸的可憐人。因此,在這首詞中,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他的思鄉情緒。
  • 都說王維是山水田園派,一首經典邊塞詩,大氣磅礴,不輸王高岑
    王維和孟浩然,被譽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而王昌齡、高適、岑參、李頎則是邊塞詩派的旗幟人物。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維也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現存邊塞詩只有二十多首,李頎亦不過十首,而王維卻留有三十多首,不但數量上佔優勢,就是質量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和這些邊塞詩大咖們一較高低。王維的邊塞詩慷慨激昂,氣勢不凡,選角獨特,深邃凝練,而且畫面感十足,再次體現了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精妙。
  • 此詩描寫音樂,不但寫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同時也感嘆時光匆匆
    #詩詞#唐朝是詩歌創作以及發展的頂峰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詩詞界的名人,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李白,杜甫,王維等等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胡人安萬善吹奏觱篥(bi li),聲音美妙絕倫的畫面,恰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趕上除夕,而當時詩人由在外漂泊遠離故鄉,因此這首詩表面看是在描寫音樂,其實作者是想表達他對故鄉無盡的思念,以及感嘆時光匆匆,韶華易逝。
  • 《唐詩三百首》中催人淚下的思鄉名篇,我們心中的故鄉情!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城裡住著我們最牽掛的人。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呢?是否在心裡記掛著那片故土?《唐詩三百首》中催人淚下的思鄉名篇:任憑時光衝刷、記憶荏苒,也無法稀釋我們心中的故鄉情。這首詩一開始載於《全唐詩》,後被收錄至《唐詩三百首》中。《唐詩直解》裡說它:「詩不深苦,情自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