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是王維在安史之亂後的歸隱地,他在此居住了10餘年,可以說是王維的故鄉。
王維在孟津的歲月中,創作了很多詩作,而《雜詩三首》無疑是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曾經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位華人歌手演唱了王維的《雜詩三首》,讓人感受到身在異鄉的漂泊感和孤獨感,也感動了無數身在他鄉的遊子。
今天,我們欣賞王維的《雜詩三首》,感受王維身在京城,心繫故土的思鄉之情。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王維曾經住在孟津河畔,門前正對著孟津的渡口。閒暇時,王維會在孟津河畔寫詩作畫,亦或彈奏幾曲。
可以說,孟津是王維心靈的療養地,也是讓他產生創作靈感的地方。
如今王維久居京城,已經離別故土多年,在京城忙忙碌碌,每日看著船來船往,都忘記了是否往家中寄信,真是令人慚愧,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京城,王維遇到了故鄉人,自然倍感親切,熱情地攀談起來。
王維向老鄉問起故鄉的變化,家鄉的親人安好?家鄉的山水是否依舊?
但是,最讓王維惦念的便是在家中窗戶前,冬梅是否已經開放?
可以說,一朵朵梅花便代表著王維深厚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可以說正是王維寫詩最高明的地方,看起來平淡無奇,用詞極為質樸,但是在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他濃濃的思鄉之情,看起來輕描淡寫,讀起來卻韻味無窮。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寒梅剛開,便又聽到鳥鳴聲,這些都是家鄉的味道。
看著臺階旁長出的春草,王維才發現轉眼又過了一年,回鄉無望,這讓王維更加傷感。
一個「畏」字,可謂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有的時候,如果對家鄉眷戀至極,心中便會產生一絲畏懼和膽怯。
唐代詩人宋之問也曾寫過一首詩,名為《渡漢江》,其詩曰: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生動地刻畫了宋之問對回到故鄉前的心理狀態,最精妙之處便是這個「怯」字,越走進故鄉心中越是膽怯,甚至都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可以說,王維和宋之問描寫思念故鄉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縱覽王維的詩文,大多是隱居時描寫風景的小場景,雖不雄偉,也不雄奇,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透明而充滿禪意的清寒之境。
晚年的王維,為了逃避黑暗的官場,便更加將精神寄托在山水之中,也更加篤信佛教。他吃齋焚香,不衣文採,儼然是一位佛教徒。此時,最能代表王維心境的字便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