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廢黜光緒,這是大清的家事,洋人為什麼反對呢?

2020-12-19 深更讀史

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看到了大清的羸弱,開始加緊瓜分中國。清廷面對巨額的賠款,再一次把負擔擱在了老百姓身上。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一些有危機意識的中國人也看到,三十年洋務運動雖然效果明顯,但並沒有真正的讓中國富強,所以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入侵,使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客觀上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很自然地民族資產階級一步步開始壯大。

當《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回北京後,康有為等人發起了「公車上書」,鼓吹變法。又在全國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維新派的舉動,讓光緒看到了一絲希望。一方面光緒皇帝比較年輕,血氣方剛。面對大清的屈辱,實在是不能接受,尤其是自己作為大清的皇帝,自然希望大清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另一方面慈禧雖然早就歸政光緒帝了,但大權仍然在慈禧手中,光緒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這讓光緒非常不服氣,但只能敢怒不敢言。

所以光緒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開啟了戊戌變法。不過隨著變法的深入,慈禧等保守派緊急叫停了,光緒最終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反而被軟禁了起來。

但事情可不會就這麼算了,慈禧與光緒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面對這個不聽話的侄子,慈禧是鐵了心的要廢黜了。

慈禧廢黜光緒,這是大清的家事,洋人為什麼反對呢?

關於廢黜光緒,慈禧可不是說說而已,甚至把人選都定了,人選就是愛新覺羅·溥儁。慈禧把他立為大阿哥,讓他進了皇宮,做了後補。說起這個溥儁,其實也不是外人,他的父親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母親則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

但慈禧的這一套動作,遭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反對。如果說國內反對,還情有可原,慈禧也有辦法壓制,但國外洋人竟然也反對,這讓慈禧憤怒不已。後來的庚子國難,很大程度上和慈禧對洋人的態度轉變有關。

有人說,慈禧對待洋人卑躬屈膝,幾乎是有求必應。按說洋人不該為了這件事和慈禧把關係鬧僵,畢竟換任何人做皇帝,說了算的仍然是慈禧,就算不換,光緒也只不過是個傀儡,其實差別並不大。

再說光緒支持變法,這樣一來,大清很有可能走上富強的道路,其實對西方列強是不利的。

可沒想到,洋人在這件事上還挺堅決,對光緒表示了支持。其實洋人之所以支持光緒,反對慈禧廢黜,是有原因的。

雖然慈禧聽話,但在洋人眼裡,慈禧是保守派的代表。洋人並非只是為了一個聽話的統治者,還希望大清可以與時俱進,可以通過改革,開放市場,甚至比當年的洋務運動更深入。這樣一來,大清和西方的聯繫會更加緊密,也更可以維護自己在大清的權益不受侵犯。

而洋人認為光緒可以辦到,畢竟光緒能夠進行改革,就說明此人不是一味地守舊,這對洋人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畢竟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入侵,西方列強也早已看透了大清,雖然腐朽不堪,但真的想徹底瓜分或吞併,是不可能的。那麼只能希望保持一個龐大的穩定的市場。

況且光緒被廢後,再立的新帝是個什麼樣的人,洋人一概不知,此人對洋人在華的利益能否保證也是具有一定未知數的。

內外壓力下,慈禧放棄了廢帝計劃。但也因為這件事,使得慈禧對洋人的態度有了大的轉變。在守舊派的躥騰下,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的囂張氣焰,結果引發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進北京。

相關焦點

  • 慈禧逃命還不放過光緒,宗室第一賢人覺得大清吃棗藥丸,懸梁殉國
    在一幫只知道順從洋人欺壓百姓的無恥官員高壓統治下,我中華大地爆發了專門反對洋人的義和團運動。許是民怨太深,義和團運動發展得極其迅猛,很快就開始殺洋人,毀壞洋教堂,甚至開始進攻天津租界。當慣了特殊國民的洋大人們哪兒能忍受這個,很快,各國公使就照會清朝的總理衙門,要求取締義和團。
  • 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後,為什麼再次破壞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呢?
    1900年庚子國難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西逃了。八國聯軍同時也進了紫禁城,坐上了龍位,過了一把癮。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破壞紫禁城,反而又一次破壞了圓明園,這是為什麼呢?當時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這也是洋人第一次打進了北京。鹹豐帶著慈禧等人逃往了承德,留下了老六議和。就是這次,英法聯軍進了圓明園,凡是能帶走的幾乎都帶走了,不能帶走的一把火燒了,大清的萬園之園,就這樣被洋人焚毀了。英法聯軍之所以這樣,其實 原因很簡單。
  • 溥儀當皇帝前,慈禧選中的是另一人,為何後來變了
    然而實際在溥儀當皇帝前,慈禧選中的是另一人。那麼後來為何變了,成為溥儀登基呢?慈禧原本看中的人,是端郡王載漪的次子溥儁,而溥儁的生母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是慈禧的親侄女。除了看中這一點之外,還有就是溥儁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除了吃喝玩樂,其餘什麼都不會。
  • 東南互保意味著大清已對東南各省失去控制,為什麼慈禧不追究?
    事態平息後,老佛爺又怎麼會對籤訂《東南保護約款》的南方督撫們沒有任何處罰呢? 東南互保事件始末 戊戌變法後,慈禧立溥儁為大阿哥,準備廢掉光緒帝。讓慈禧頗感意外的是,列強對此提出異議,表示只認同光緒。在列強槍炮的壓力下,慈禧被迫終止廢帝計劃。
  • 歷史的另類臉譜:大阿哥被慈禧廢黜,晚年仍說太后待他恩重如山
    庚子年間的那場兩宮西狩,慈禧和光緒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民生之多艱」,一路上狼狽不堪,兇險萬分,知縣吳永準備的五個熟雞蛋和一鍋熱粥,成了逃難路上的佳美之食,直到岑春煊的數千勤王之師趕至才挽回所謂的體面。即使是這樣,在落魄西安時仍要講排場,無數民眾在大雨中跪迎兩宮,這場雨中「接駕」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 大清病入膏肓,光緒皇帝就算不死也救不了大清
    大清病入膏肓,光緒皇帝就算不死也救不了大清1908年,把握朝政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終於閉上了雙眼。然而在她去世前幾個小時,傀儡皇帝光緒居然也死了。按照光緒皇帝的身體狀況,他不應該死在慈禧太后的前面,所以之後有很多的猜測說光緒皇帝是死於慈禧之手。還有很多人感嘆如果光緒皇帝不死,清朝或許也不會滅亡。關於這個說法,我只能說,各位看官,你們想多了。就算光緒皇帝不死,大清的最後結果也是滅亡,他也救不了大清。而之所以認為光緒皇帝能夠挽救大清的願意呢,主要是因為他曾主持過戊戌變法。
  • 慈禧太后懷孕,大清御醫知道後為什麼不說?
    可慈禧的野心就是不滿足於當一個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因為一旦寵妃的地位隨時有可能被人取代,於是乎慈禧便開始垂簾聽政。1861年,這一年是鹹豐皇帝登基的第十一年,同時這也是他當皇帝的最後一年了。1861年,在大清王朝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裡,這位僅僅在位十一年的帝王去世了。
  • 慈禧一生勞民傷財,卻在死後還搞的這麼「風光」,大清不亡才怪!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74歲高齡的慈禧進入皇宮已有58年,對大清的統治已48年,半個世紀,十月,慈禧因年紀大了,體力不支,她的精力明顯不夠用了,此時她也不免有些擔心,於是千方百計保養,但儘管如此,她還是病倒了。她在病倒之後,儘管想不到自己的壽命不久了,但自知年紀大了,既然病倒就十分不利。
  • 1980年考古隊打開光緒崇陵,專家為什麼先是作嘔,後又沸騰呢?
    在光緒死後不到24個小時,掌控中國近半個世紀、73歲的慈禧也隨之而去,是巧合,還是陰謀?這給後人帶來無盡的遐想。11月16日,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有如下報導:「從北京發往倫敦的一則消息說,大清國慈禧皇太后已於今天去世,大清國皇帝陛下剛剛於周六去世,他們兩人死亡時間離得如此之,不由使人疑竇,人們懷疑這件事的背後可能有謀殺。」光緒帝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
  • 1908年,大清最苦的皇帝死了
    光緒三年七月(1877年8月),翁同龢請假回鄉處理家事,當兩個月後翁同龢回到宮中時,6歲的小皇帝光緒流著眼淚,拉著47歲的老師翁同龢的手說:「吾思汝久矣!」 沒想到的是,對於慈禧的這一「廢帝」計劃,在華列強竟然群起反對,由於擔心慈禧的廢帝復舊活動,使得清朝重新排斥外國勢力,對此,在華列強仍然傾向於支持光緒帝繼續在位,並建立一個較為開明的政府,因此,對於慈禧對外公布的「廢帝」和新帝登基計劃,在華列強一致抵制反對;同時,上海各界以紳商經元善為首,竟然聯合了1231人公開上書反對,維新派蔡元培,以及海外的保皇黨人,也號稱聯合數十萬華僑發來電報
  • 光緒皇帝為什麼要叫慈禧「親爸爸」?原來是因為這個
    光緒對慈禧的這個稱呼,有人說是滿族傳統,因為滿人管老爹叫「阿瑪」,反而會把老娘叫「爸爸」,所以慈禧就是光緒的「親爸爸」,也就是親娘。
  •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大罵光緒:痴兒,今日我無,明日安有汝乎?
    面對著自己養育了二十多年的光緒,慈禧太后痛心疾首,也失望透頂。光緒帝當然知道慈禧太后回來的原因,所以,一個勁地為自己辯白,堅稱「圍園殺後」計劃,他並不知情。但憤怒不止的慈禧太后,還是吐了他一口唾沫,大罵:「痴兒,今日我無,明日安有汝乎?」
  • 光緒皇帝所進行的百日維新,到底做了什麼才惹惱了慈禧太后?
    ,慈禧的導火索,那麼真正觸動慈禧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呢?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變法完全可以說得上是順應了歷史潮流,當然在當時,西方國家正在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一場變化運動,可以說得上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僅聽政府中那些非常有遠見的人物,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支持他,就是慈禧太后,也並不是反對變法,慈禧太后曾經對光緒說過,你所進行的維新變法,只要不違背了祖宗家法,不損害滿洲的權勢,我不會阻止你的。
  • 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國,就算是光緒不死也沒用
    1908年冬,縱橫了中國政壇大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終於閉上了她的眼睛。然而在她去世的幾個時辰前,另一個被剝奪了政治權利、受到囚禁的皇帝光緒帝卻離奇的死亡了。歷史上關於光緒帝的死,總是充滿猜測。很多人認為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即將死去,害怕光緒帝的報復,才下令毒死光緒帝。
  • 慈禧太后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到底是什麼意思?
    可誰知這兩方面都不買她的帳,督撫們認為「君臣之義已定,中外之口難防」,而列強覺得慈禧這種行為實在有違法制精神。慈禧眼看著廢帝之舉落空,心中這股火苗子登時熊熊燃燒起來,再加上多年來沒少受洋人的欺負,於是決定幹票大的。而正在這個時候,北方各地的義和團遍地開花,憑藉著「刀槍不入神功護體」,誓言早將「一幹鬼子都殺盡,扶保大清萬萬年」。
  • 慈禧的一生,是在為清朝續命,還是讓滿清早送命?
    慈禧究竟是提前讓清朝滅亡,還是給它續命了? 我們必須先理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慈禧自始至終都是滿族貴族中的改革派。 不然洋務運動怎麼來的?但是在甲午海戰以前,洋務運動就已近陷入泥潭,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了。 為什麼?
  • 最怕洋人的慈禧為何敢向11國宣戰?原來是被一份假情報嚇破了膽
    為什麼她一夜之間發起瘋來?原來就她下令解散義和團的當天午夜,慈禧忽然接到了一個讓她五雷轟頂的「絕密情報」,說洋公使已決定合力扶植光緒而趕掉慈禧——這是戊戌政變後慈禧最怕的一招。當時光緒已被慈禧軟禁,對她已恨之入骨。
  • 光緒一直被慈禧控制,為什麼不敢殺慈禧?因為後果承擔不起
    而這三個皇帝呢?名義上是皇帝,可實際上卻是形同傀儡,尤其是光緒帝,他和慈禧在一起共事的時間最長,可是和慈禧的積怨也屬他最深,當時清朝積貧積弱,光緒皇帝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可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無法下定決心殺掉慈禧,同時我們要必須明確,光緒帝不是不想殺,但是對於光緒皇帝而言,殺掉慈禧有三個很嚴重的後果,而這個後果恰恰是光緒皇帝承擔不起的?
  • 慈禧西逃,起初身邊僅帶數十人,為何沒野心家跳出來造她的反?
    當八國聯軍行進到京城的時候,慈禧只好帶著光緒皇帝西逃。這個歷史事件,可謂是清朝276年歷史上,最丟臉的一次。當慈禧西逃時,也是經過一番考慮和周詳規劃,首先究竟是自己逃,還是與光緒皇帝一同逃走。考慮這個問題,慈禧主要是考慮到,皇帝如果留在京城,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的,不然全國的根基就會動搖,到時候自己想回去只怕也回不來了。
  • 大清祖制皇帝不能接見外國元首,光緒破了這個例但賠上了全部身家
    一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也就此開始,可這場變法給光緒帝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不僅改革未成,還搭上了自己的自由和性命。戊戌政變後,光緒幾乎成了廢人,被慈禧囚禁在宮中,朝中大臣已經很少有人同情他,甚至廢立光緒的呼聲在宮中一度傳開了,那些朝廷重臣們紛紛猜測慈禧的心意,關心未來新皇帝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