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2020-12-19 大道知行知行堂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

▲《白居易坐酌水看煎茶圖》

01

對黎民百姓的憐憫之情

唐憲宗元和元年四月,35歲的詩人白居易首次走上仕途,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上任不久,正值五月農耕忙碌之季,白居易看到了農民割麥的繁忙景象和貧婦抱其子拾麥穗充飢的場景,於是寫下了《觀刈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道出了農民的心酸。縣令看了不高興了,遂強令白居易抓人,鞭打不交糧的農民。白居易不願昧著良心去執行命令,就裝病躲著。縣令見他一直裝病,也就不管他了。

後來,白居易受到重用任左拾遺,負責進諫薦舉。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無雨,憲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與大臣李絳上書建議「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等一系列利民政策,來賑救離散貧瘠的百姓,憲宗都採納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馬升為忠州刺史,他在忠州勸農、均賦租、省事寬刑書,廢除苛捐雜稅、獎勵農業生產、鼓勵開荒種糧、發展蠶桑農業、新修道路石橋,勤政為民,立身廉清,忠州呈現出政通人和、欣欣向榮的新景象,白居易因此深受人們的擁護。

02

對詩詞創作的滿腔真情

只有傾注真情的詩詞才有生命力,白居易一生中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詩歌創作上,寫了2800多首詩,多首詩歌成為千古名篇。白居易16歲時到長安幹謁大詩人顧況。顧況笑著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白居易拿出一首詩呈上。顧況一看驚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那首詩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歌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此詩讓白居易一舉成名。

後來白居易寫詩更起勁,但好詩不易得。於是,他回家用功,「夜課賦,晝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也。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元和元年的冬天,白居易、陳鴻、王質夫在仙遊寺小聚,王質夫懇求白居易將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記錄下來。於是,白居易創作了千古絕唱《長恨歌》。

10年後,白居易被貶江州。一個深秋的夜晚,漂泊江湖的長安歌妓動人心弦的琵琶聲和悲慘身世的傾訴令白居易頓生同情,也引起了他的情感共鳴,於是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敘事詩《琵琶行》面世了。詩歌用一連串的新穎精妙的比喻,把音樂旋律形象化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充分表現了白居易高超的藝術才能。

▲ 《白香山詩長慶集》白居易 撰

03

對錯誤決策,犯顏直諫不顧情面

白居易在朝廷上,凡遇有害國計民生的事,無不議論激切,犯顏直諫。有一年,有個叫王承過的節度使不聽朝廷的調遣,唐憲宗決定派宦官吐突承璀領兵去討伐。諫官們知道,讓宦官領兵打仗是不行的,於是紛紛上表阻攔。白居易見事情緊急,就和唐憲宗當面爭論起來,他對憲宗說:陛下錯了!憲宗聽了很生氣,下朝以後,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在難以忍受。李絳是個正直的大臣,對唐憲宗勸慰了一番,憲宗才沒給他定罪。

04

對貪官汙吏,直言不諱毫不容情

白居易忠貞正直,遇到皇帝做不妥的事,別人不敢說,他卻敢勸諫。元和三年,淮南節度使王鍔以巨款重賄宦官,欲求官位,唐憲宗準備任命王鍔為宰相。白居易認為王鍔既無「清望」,又無「大功」,德不配位。於是他進諫說:宰相是陛下的輔臣,不是賢良的人不能擔任這個職務。王鍔魚肉鄉民,搶掠財物,進奉給陛下來討取您的歡心。讓這種人當宰相,會對國家造成損害。憲宗聽了,不得不收回成命。

05

對強權威脅,毫無畏懼大義凜然

元和十年春,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不滿宰相武元衡提出的用強硬手段消滅藩鎮勢力的提議,於是派出刺客殺了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此事一出,朝野譁然,宰相在京城被殺,是藩鎮對朝廷的莫大蔑視,更是朝廷的奇恥大辱。但滿朝文武憚於藩鎮威勢,竟無一人敢上疏提出對策。而白居易認為默不作聲只會助長地方節度使的囂張氣焰,朝廷應該把李師道殺人的兇殘行為公布天下,聯合全國的力量群起而攻之,不能放任這些人為所欲為。他出於義憤,不顧不能先於諫官奏事的朝規,首先上疏請求追捕兇手,為宰相報仇雪恨。此舉激怒了朝中與藩鎮勾結的官吏,他們給白居易安上一個「越職言事」的罪名,將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一生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哲學。為官四十載,以天下為己任的風骨、耿直正義的節操、犯顏直諫的膽識和親民愛民的個性在他身上融為一體。

◎本文原載於《學習時報》(作者徐新),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感
    原標題: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一句古代名言,出自《孟子·盡心上》。這裡面有一個名言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教給我們什麼人生智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人為什麼活著。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標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養活自己;第二個層次是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個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做貢獻。
  • 為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充分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賢人和聖人,這是孔子的觀點,而儒家的亞聖孟子,這提出了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無論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有共同的特點。
  • 通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唐詩壇的第一贏家
    大唐詩壇可謂是群星璀璨,既有詩壇的兩座豐碑-「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又有「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囚」賈島,「詩王」白居易等等,然而,在眾星中稱得上第一贏家的,那就非白居易莫屬啦,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大唐詩壇第一贏家—白居易。
  • 達則兼濟窮則保身,詩魔白居易此生跌宕起伏,終寄情山水
    他出生小官僚家庭,為人真實坦坦蕩蕩,也是十分接地氣,他寫的詩文婦孺皆懂,朗朗上口,他是白居易,一位前期想方設法出人頭地,中期絞盡腦汁為蒼生請命,晚期安安分分逍遙玩樂之人。飽讀詩書,出仕為官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剛出生不久,家鄉就發生了叛亂,戰火連綿燒得民不聊生。
  • 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對於這個階層的人來講,往往會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楷模比如管仲、樂毅、張良,獨善其身的楷模比如介子推、嚴子陵、陶淵明。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會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照,也是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但是很少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沒有人說他缺少遠大志向。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崇尚品德,堅守正義,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放棄正義,顯達時不背離仁道。窮困時不放棄正義,因此士人能保住自己的操守;顯達時不背離仁道,因此民眾不會失望。
  • 達難兼濟天下,窮亦不能獨善其身,《笑傲江湖》告訴你真實的原因
    小師妹,令狐衝得不到的女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國儒家對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這只是一個理想的人生模式。那就是,在現實的生活及鬥爭之中,往往是達而不能兼濟天下,窮更不能獨善其身;進而是:達而並非為了兼濟天下,想窮而獨善其身卻又不可能。
  • 歷史上的詩人白居易,明諷暗刺抒己見,胸中消儘是非心
    白居易是新月府運動的倡導者,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稹合稱元白。他以諷喻詩見長。針砭時政,揭露社會的黑暗。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然而一心為國。敢言直諫的他卻遭到了貶謫。這不禁使他倍感寒心,造亂的內心交加著憤怒。想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於是他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雖然依舊憂國憂民,但早已是消極了許多。
  • 達則兼濟天下 樹立責任企業典範
    從歷經多次強颱風災害考驗、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現連續安全生產3700多個日夜穩保電源支撐,到積極扶貧助困,支援本地經濟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就業……平海發電廠在高標準起跳、晉位爭先中,用10年的實踐經驗,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企業責任的定義作了最生動的詮釋,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責任與擔當,樹立起了一個「責任企業樣本」。
  • 面對生活困境,白居易的一首《詠菊》說透了,秋天的菊花獨具清香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人生同樣充滿了坎坷,他曾經豪情在心,立志報國為民,但是面對種種坎坷,他也一度心灰意冷,但他最終失意不失志,以詩歌抒發情懷。唐代詩人寫詩,特別是借景抒情,總是將那些花木賦予一定的品質,從而也催生出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說法。
  • 白居易退隱後的詩作,字裡行間,滿溢恬淡心情
    唐代的一位詩人一生宦海沉浮,晚年也是感慨萬千,下面就分享白居易退隱後的詩作,字裡行間,滿溢恬淡心情。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白居易豁達樂觀、恬談知足,他最終活到了75歲。他一生都推崇儒釋道的思想,還經常告誡別人,「名者公器,不可多取。」正因為他善於取捨、願意放下,才能淡泊寧靜、人生怡然。
  •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這句詩來自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作品,劉禹錫與白居易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詩人,時稱「劉白」。從兩首詩的言語和立意能看出劉禹錫與白居易的不同之處。兩個人的詩都比較通俗易懂,流暢上口,但是反映出兩個人的對於人生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 白居易寫春天的詩歌很多,這三首最為傷感
    但凡不是文盲,都應該讀過一點白居易的詩歌,因為白居是唐代和李白、杜甫齊名的偉大詩人。而且他的詩歌走的是下裡巴人路線,淺顯易懂,他的詩連當時的老太太都能聽懂。白居易是個高產詩人,所作詩歌三千八百多首。而在九江期間,白居易還有寫春天的《潯陽春三首》,和他其他寫春天的名作風格有所不同,這三首詩寫得頗為傷感。第一首:潯陽春三首·春生春生何處暗週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 「達則兼濟天下」,明代官員與醫生的結合,文官武官齊上陣
    更令人咂舌的,是他還作為一名兼職醫生,其行醫水平也相當可觀,他因為少時多病,所以有心學習醫學自救,當治好了自己的病之後,作為官員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便激勵著他不僅要做好自己身為官員的分內之事,更要在官員這個身份之外,用醫生的身份盡力幫身邊人解除痛苦。
  • 白居易_高考網
    白居易生平  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長樂籍鋼老闆、玉昆鋼鐵集團創始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有幸聞識雲南玉溪玉昆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先平——一位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民營企業家。創辦雲南鋼鐵行業重量級企業《詩經》曰:「長樂久安。」福建長樂一名便出於此。「只要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會有長樂人的身影。」
  • 都懂得「窮則獨善其身」的道理,卻有很多人忘了更重要的下一句話
    想必大家都聽過孟子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這句名言,不過,千萬別將這句話誤解成「窮人什麼事都不要去管,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的意思,這裡的「窮」並非僅僅指窮困,它還有不得志或者能力不夠的意思。像這樣的列子真是太多了,就不再一一贅述了,不過,話說回來,一個人只要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就可以了嗎?顯然是不夠的,其實,孟子在後面還說了一句話,而這句話更重要,只是被很多人給忘了。「窮則獨善其身」本出自《孟子盡心上忘勢》,其原文為: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
  • 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白居易正是從溧水走向長安,一舉成名,從而譽滿天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他的祖先是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唐代詩人。貞元進士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任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曾任杭州刺史,寶曆元年(825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官至刑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