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傳統美味講究食材和時令的配合,地處「吳頭越尾」的震澤古鎮,自然深得這其中的精髓,「不時不食」的傳統深深刻在震澤人的骨子裡,無論葷素,最先講究「當地」、「新鮮」兩個關鍵詞。
隨著我們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一道傳統美食的英文名字,最能體現這道菜的實質和精髓,因為直腸腸的老外,是聽不懂我們傳統菜名,這高深晦澀的名字的。
「面拖六月黃」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道菜的英文叫「Flour surfaced crab」,直譯就是「裹了麵粉的大閘蟹」,非常符合它的另一個家常名稱「面拖蟹」。
但我們還是鍾情於「面拖六月黃」這個叫法,因為它傳神的道出了這款時令美味的精華。
農曆六月天,大閘蟹正少年
首先,「六月」表明了這道菜享用的季節,傳統上農曆六月,正是大宅蟹最後一次蛻殼前的生長期。
可以說是大閘蟹從「少年」步入「青年」的中間階段,此時的大閘蟹外殼薄脆、內殼柔軟、口味鮮甜、肉質欠滿,因此體重較輕,大概只有二兩。
太湖水質清澈,是大宅蟹優良的生長環境,成熟的太湖蟹個大體重,蟹黃肥厚,肉質細嫩,腴美異常,有「青殼、白肚、金爪、黃毛、體壯」五個鮮明特徵,歷來是大宅蟹裡的精品。
正因為如此,太湖蟹不僅是深秋蟹季裡老饕客們爭享的搶手貨,更是面拖六月黃的絕佳原料。
一個「黃」字,道出真諦
春天投放的蟹苗,此時外殼呈現鐵鏽的色澤,因此當地人稱為「黃蟹」,雖肉質未滿,但蟹黃已膏腴豐滿,因此,六月黃的名字是有來歷的。
六月黃雖然美味,但吃法卻和秋季品蟹完全不同,而是針對此時的特性,有一整套烹飪的妙法,這就是「面拖六月黃」。
震澤所在的太湖流域一年稻麥兩作,麵粉也是當地所產,大閘蟹對半切開後,趕緊用麵粉裹住,鎖住蟹黃,而蟹黃的鮮香,也深深融入麵粉中,讓麵粉也也呈現金黃色色澤。
裹好麵粉的大閘蟹在油鍋中煎過後,金黃油潤,倒入調好的麵糊燒開,一道鮮香無比的「面拖六月黃」就出鍋了。
大家都知道大閘蟹好吃,可是震澤當地人這「面拖六月黃」的吃法,讓品蟹有了新的意味,蟹的鮮美、麵糊的鮮香,好一個全新的口感體驗,為了這口時令美味,絕對值得你特意走一遭。
三伏天裡酷熱難耐,食慾難免會受影響,但地處太湖之濱的震澤人就是這麼幸運,一盤新鮮烹製出來的面拖六月黃,一定會勾起你的饞蟲,那股子鮮味,就連嚼著蟹殼都大呼過癮。
這就是時令的震澤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