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發表時間:2015-09-10   來源:榮成文明網

  今天是我們的第31個教師節,全國各地紛紛通過各種形式向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敬,對優秀教育工作者的表彰獎勵和慰問活動,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在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的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是「師道尊嚴」最早在《禮記·學記》中的表述,《學記》強調形成尊師的社會氛圍,只有「師道」得到尊重才會形成敬重學業的社會氛圍。韓愈也曾在《師說》中闡述「古之學者必有師。」更有姜太公在《太公家教》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治家格言,由此可見,師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受到的重視程度不言自明。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教育形式發生了變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青少年成為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師道尊嚴」受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戰。部分老師平日照課本教授學生禮義廉恥,卻背地裡趁節日之機斂財;部分老師將公平教育放在嘴邊,卻不願意一視同仁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知」其理,卻不「行」其道,「知行不一」的行為極大地破壞教育的公信力,讓師道尊嚴受到損害。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行合一」應當成為教師立德樹人,行為世範的根本,才能在新形勢下讓「師道尊嚴」得到傳承。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自尊自愛,明德惟馨。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修養、有內涵、有感染力的人。孔子常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嚴格要求自己,他用強大的人格魅力薰陶和感染著他的學生們,因此才有「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真正能夠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知行合一,才能讓師道發揮其應有之義。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許身孺子,春風化雨。「十年教育,百年樹人。」教育是責任重大而又漫長的過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虛假浮躁。教師是園丁,教師是春雨,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耐心呵護,太多急功近利,太多揠苗助長,太多恨鐵不成鋼,只能讓正在成長中的小樹苗求功心切,外實而內虛。成功沒有捷徑,只有真正沉下心去敢當孺子的知行合一,才能讓師道為善至樂。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有教無類,一視同仁。我國目前存在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李克強總理在9月8日會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及優秀鄉村教師代表時指出,「要促進社會公平,政府要均衡配置城鄉、區域教育資源,廣大教師也要平等施教,為促進社會縱向流動鋪就寬廣道路」。從考試零分的差生成長為世界傑出首相的邱吉爾,從三次高考失敗到締造電商帝國的馬雲,無不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只有真正做到有教無類的知行合一,才能讓更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依靠勤奮和努力,開創美好人生。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德學兼重,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師道傳業中的重要作用。《菜根譚》中對德與才孰重孰輕如是描述,「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之魂。目前,我國教育體系中重智輕德的現象仍存在,部分老師仍把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粗暴地理解為「千教萬教教人考試,千學萬學學得高分」,道德教育被懸空。只有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拓展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道,才能更廣闊地播撒創新教育火種。只有真正把在明明德、立德樹人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讓師道尊嚴得到傳承和發展。(欒虹)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847344&encoding=UTF-8&data=ACtycAAAAAcAAADzAAAAAQAh55-l6KGM5ZCI5LiA5piv5biI6YGT5bCK5Lil5LmL5pysAAAAAAAAAAAAAAAvMC0CFG73P_TKYk16PaCfNUb-Y4KZTTBJAhUAi3LzLVBgk_ChAJ7RafGwZbVjCH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847344&encoding=UTF-8&data=ACtycAAAAAcAAADzAAAAAQAh55-l6KGM5ZCI5LiA5piv5biI6YGT5bCK5Lil5LmL5pysAAAAAAAAAAAAAAAuMCwCFCX3rovd0Ih6WqSThJoy2mVhfU2EAhQ9fwqpF-EdV9QTDXBzkay5iy8D9g..&siteid=7

相關焦點

  • 師道尊嚴被批判這麼多年,得到的是什麼
    師道尊嚴,已經很少被人提起。師道尊嚴被作為傳統教育的特徵,被批判多年,在大力批判傳統教育,倡導教育改革的環境下,提師道尊嚴代表了落後,代表了與教育改革相對,誰還會說。其實想想,師道尊嚴何錯之有?師道尊嚴被批判這麼多年,我們得到的是什麼?
  • 師道尊嚴是重點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師道尊嚴」的重要性,並大力倡導。《禮記·學記》中記載: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在古代社會裡,老師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師道尊嚴作為一種傳統封建思想曾經受到過批判,主要原因是,過分強調「師嚴」是為了「道尊」,強制人們恭敬地學習「克己復禮」,以維護上層階級的統治。在學校內部,師生關係納入等級制度,與君臣、父子關係同等看待,上下有尊卑、貴賤、高低之分。
  • 「教育強國」石中英: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
    現在的問題是, 當歷史上人們談論「師道尊嚴」時, 所用的「師道」究竟當取哪一種理解呢?基於上文對「道」的分析, 筆者認為還是第三種理解比較合理, 「師道」即「為師之道」, 與「教育之術」「師承、師傳」等相區別, 指稱為師者在履行自己職責時所應當秉持的根本價值原則和所應當追求的根本價值使命, 是儒家之道在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化和規範化要求。
  • 「誠信為本,知行合一」誠信設計創意大賽決賽回顧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之道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學術誠信不僅是科研之本,更是立身之本,也應該是每一位研究生的「初心」。公管學子應具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以誠修身、完善人格、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用實際行動踐行「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抵制一切學術不端行為。
  • 教師揮刀自傷,誰懂師道尊嚴的真正內涵?
    (8月12日《中國青年報》)  記得去年8月底教育部還重申了「教師有批評學生的權利」,可每當教師因批評學生引發糾紛時,教育主管部門總是舉起「大義滅親」的大旗,以犧牲師道尊嚴來「平息」紛爭,此次郴州九中事件也不例外。筆者擔心此舉很可能進一步惡化教師不敢批評學生的態勢,給教育埋下隱患。  師道尊嚴是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的必備條件。
  • 2020年國考申論備考:重振「師道尊嚴」樹立民族信仰
    2020年國考申論備考:重振「師道尊嚴」樹立民族信仰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申論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年國考申論備考,國考,國考準考證,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誠信為本,知行合一」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誠信設計創意大賽...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之道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學術誠信不僅是科研之本,更是立身之本,也應該是每一位研究生的「初心」。公管學子應具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以誠修身、完善人格、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用實際行動踐行「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抵制一切學術不端行為。
  • 知行合一學勞模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說與做的一致性。不管怎樣學勞模,行動最有效。不行動一切歸零,不行動就是空談,不行動就無實際意義,不行動就無實際成效。只有將學習勞模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用一點一滴的行動踐行勞模精神,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實、細、行。練好「三字經」,知行合一學勞模。
  • 務實求真,知行合一—金鉤桂餌寓言的啟示
    2、務實為本。魯國釣者在準備釣具、魚餌時,極盡鋪張之能事。他只考慮到釣具、魚餌的精緻昂貴,卻沒有考慮它是否實用。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結果只能無功而返。所以我們在做事情時應從實際角度出發,以務實為本。過分在乎表面形式而不考慮實際效果,最終只能白白耗費精力難有收穫。
  • "知行合一"——陽明學的力行者蔣介石
    針對宋儒養成的虛寂風氣及將知行分離的觀念,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強調知行並重,認為知和行是統一的,知不能離行,行也不能離知,所謂「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肯定知必須見諸行,知只有通過行才能成為真知,行是達到天賦之知的先決條件,這大大提高了行的地位,標誌著傳統知行觀的新發展。不過,「知行合一」仍有幾方面的缺陷。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師道尊嚴何在?為什麼現在的學生不尊重老師了?原因主要有兩點!
    師道尊嚴又何在?客觀上教師在社會價值觀、知識領域獨尊地位的喪失社會價值觀領域獨尊地位喪失首先,在社會價值觀方面,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日益嚴重。主觀上「尊師之道」以及「為師之道」的喪失「恭敬信服」的尊師之道喪失師道尊嚴中尊師與尊道緊密聯繫,師道與尊嚴存有內在邏輯。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知行合一,遇事不怕事,正好事上練!
    王陽明龍場悟道,是經歷了被宦官劉瑾構陷、重打四十大板後投入詔獄、然後流放龍場這個「瘴藉之地」、經歷了吏目死亡的心靈感悟等人生磨難挫折,在龍場流放之地,每晚睡於石棺之中,感悟面對生死。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
  • ——德技雙修、知行合一!
    【慧聰汽車用品網】鉅軒微修以「德技雙修、知行合一」作為企業的價值觀,強調「工匠型」人才的重要性。企業服務於客戶,最終還是「人」服務於客戶,所以一家企業的員工素養、技能水平、道德品行的統一,才是服務於客戶,服務好客戶的重中之重。
  •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論壇在寧舉行
    中國江蘇網12月12日訊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價值與學校行動論壇12月10日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學術界和文學界代表共同探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在當下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意義。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成貴看來,「知行合一」中包括「自信其善」的主體意識、「知而必行」的實踐精神、「言行一致」的誠信精神,這些對於培養健全的人、推動國家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梳理了王陽明、陶行知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哲學及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創造情境讓學生更多地實踐和體驗。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宗師李贄也指出:"蓋人人各具有是大圓鏡智,所謂我之明德是也。"《與馬歷山書》他提出的大圓鏡智就是明德,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指的真心、本性,知行合一的那個良知。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獲得呢?
  • 知行合一,最美的課堂在路上!
    「圓夢蒲公英」是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開展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培養學子們對祖國、民族和家鄉的熱愛之情。溫縣教育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為「圓夢蒲公英」公益活動專門開發了「農耕文化、太極文化」研學實踐課程。
  • 什麼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這麼多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知道並能夠做到。但實際上王陽明想表達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就自然能夠做到;如果你做不到,代表你不是真的知道,或者可以說是壓根不知道。這件事很正常,崇敬老師,想要讓老師幫自己寫一副座右銘,這本就沒什麼。但是王陽明卻生氣地說:「你中過狀元,書讀得很多,學問做得也極好,難道還不能做到反省自己的知行合一嗎?難道還需要一個座右銘來警示自己嗎?」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大家置身其中,似乎也覺得本該如此。另外,那些大奸大惡之徒其實也有良知,即使是流氓也不希望別人稱呼他流氓,所以可見這些人心裡也是有善惡之分的,也知道當流氓不光彩,只是在騙自己罷了。那麼你有沒有良知呢,肯定是有的,都知道該多學習,努力工作,為家庭打拼,但是一有時間就被手機蒙蔽了心智。編出一些理由欺騙自己,我都這麼累了,再學習那就崩潰了。不如先犒勞一下自己。其實每個成年人都能分得清楚,哪些是良知,哪些是藉口,只是他們不願意遵循良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