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最美的課堂在路上!

2020-12-17 溫縣黨政門戶網站

冬日陽光暖,少年正成長。12月8日至11日,來自全縣各個學校的學子分別來到溫縣小麥博物館、陳家溝景區,參加由溫縣教育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舉辦的「圓夢蒲公英」公益研學活動。

「圓夢蒲公英」是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開展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培養學子們對祖國、民族和家鄉的熱愛之情。溫縣教育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為「圓夢蒲公英」公益活動專門開發了「農耕文化、太極文化」研學實踐課程。

初冬天氣雖然寒冷,但學生們卻興致勃勃,無論是在小麥博物館聆聽小麥的前世今生,還是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溫縣農科所、溫縣平安種業等地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們都積極參與,並在研學輔導老師的引領下,按照研學課程內容認真記筆記,填寫研學任務卡。在陳家溝景區,學生們分別參觀了太極拳祖祠、中國太極拳博館,觀看太極拳表演,並在楊露禪學拳處感受太極拳與中醫文化。

研學實踐,讓孩子們在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同時,了解了家鄉博大精深的太極拳文化、小麥文化及農耕文化等,增強大家對家鄉「太極拳發源地」「優質小麥種子基地」「四大懷藥原產地」等家鄉名片的認知,同時培養了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感受家鄉歷史文化底蘊,孩子們開心地說:「研學旅行,知行合一,最美的課堂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四品八德」大課堂 最美故事在瓦小分享
    近日,由鹿城區委宣傳部、鹿城區教育局組織的鹿城區「四品八德」大課堂之最美故事首場分享會在溫州市瓦市小學內舉行。瓦市小學200餘名師生參加了首場故事分享會。鹿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章會在分享會上介紹「四品八德大課堂」的初衷、設想和實踐意義。同時,他也寄語瓦市小學的孩子「在四品八德大課堂裡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做一個德學兼備的好學生!」 而對四品八德大課堂的首站能選擇在瓦市小學,該校小學校長吳孔裕表示,要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全校開展「說說身邊的最美故事」活動,讓「四品八德」大課堂的影響力繼續擴散,在學生家長間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圍。
  • 知行合一!隆化二小引導學生讀好人生「三本書」
    雷祥華說,學校始終堅持貫徹落實區域課改大方向,深入推進「優化課程載體、聚焦課堂核心、深化課題引領」的「三課」聯動工作,並結合「三味教育」特色,讓課程改革飽含「知」之味。「好的課堂是課程建設的『最後一公裡』,是支撐並落實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雷祥華說。
  • 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發表時間:2015-09-10   來源:榮成文明網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行合一」應當成為教師立德樹人,行為世範的根本,才能在新形勢下讓「師道尊嚴」得到傳承。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自尊自愛,明德惟馨。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修養、有內涵、有感染力的人。
  • 坐落在最美新華路上的店
    坐落在最美新華路上的店門面很大,有內富麗堂皇的味兒了,內裡稍微有些迷你和嘈雜,比較適合家庭聚會。有黑珍珠米其林的加持,菜色肯定是不會差的,價格也挺美麗的。只是少了點驚豔之處,反而是一壺普洱讓整桌人讚不絕口起來。停車不是特別方便,如果對面影院滿了不給停,就至少要走10分鐘以上的路。
  •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論壇在寧舉行
    中國江蘇網12月12日訊 「知行合一」當代教育價值與學校行動論壇12月10日在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學術界和文學界代表共同探討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理念在當下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意義。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成貴看來,「知行合一」中包括「自信其善」的主體意識、「知而必行」的實踐精神、「言行一致」的誠信精神,這些對於培養健全的人、推動國家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梳理了王陽明、陶行知和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哲學及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創造情境讓學生更多地實踐和體驗。
  • 知行合一學勞模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說與做的一致性。不管怎樣學勞模,行動最有效。不行動一切歸零,不行動就是空談,不行動就無實際意義,不行動就無實際成效。只有將學習勞模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用一點一滴的行動踐行勞模精神,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實、細、行。練好「三字經」,知行合一學勞模。
  • 「送教」上門,精準扶貧路上最美的風景
    嚕咕教學點的楊自榮、何繼春、徐楠3名教師得知後,組成愛心「送教」隊伍,在完成了教學點的工作後,翻山越嶺迎難而上,把課堂搬到了梅梅家裡,開啟了他們的「送教」之旅,用愛為孩子鋪就了一條通往遠方的路。梅梅乖巧地坐在老師身旁,一張方桌、一本練習冊、一支鉛筆,組成了她的「專屬」課堂。梅梅儘管提前做了功課,但教授特殊學生的困難,還是出乎楊自榮的意料,他說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交流也存在困難,正常孩子學一兩遍就會的內容,需要教她好幾遍才能學會,但下次來,她又忘了。」即便如此,老師們還是堅持送教,只要梅梅能有一點進步,大家都覺得付出是值得的。
  • 渭南中學:「聚焦課堂,授人以筌」——渭中新課堂起航
    教育發展的核心在培養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12月23日,渭南中學樹人堂中,馬根福校長做了「聚焦課堂,授人以筌」的課堂教學講座。「授人以筌」確立課堂教學新方向馬校長從國家課程改革創新高考、全國各地依據地域特點進行課堂創新、渭南中學從「管理立校」轉向「質量強校」三個層面闡述了課堂改革的大背景和必要性。
  • 合肥「最美洗腳妹」為老人開設手機課堂 期待更多志願者加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 月19 日,89 歲的合肥老人楊號興與其他三十多位老人一起,在蜀山區西園街道光明社區的劉麗康養驛站,聽「最美洗腳妹」劉麗和同伴講解如何用手機登錄「皖事通」,如何預約掛號,「我已經來上了大約十節課,學了微信支付、地鐵乘車、安康碼,用處很大,真的很感謝她們。」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成了很多高齡老人的難題。
  • 7歲女孩以石為桌山頂上網課 獲評洪山區「空中課堂最美學生」 老師...
    7歲的張梓琪因為趴在山頂巨石上堅持學習,近日,被武漢市洪山區教育局評為「小洪空中課堂最美學生」。牛場小屋成為「教室」這個寒假,不少武漢中小學生被困在老家,張梓琪就是其中之一。她還遇到了同學們沒有的麻煩——爺爺奶奶家在大別山南麓的大悟縣呂王鎮楊山村,村裡網絡信號很不穩定。「特別是我們這個灣子地勢低,四周全是山,有時天氣不好連電話都打不通,更別提上網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 ...丨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青島九中中美班特色課堂之英文演講課
    通過在課堂上反覆練習說英語,學生們可以更大膽地用英文演講辯論,在公眾場合用英語交流。其次,我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地讓同學們多說英語多交流,演講課是學生們練習口語的好方法。」@Bob同學和@Amanda同學用英語流利的介紹垃圾處理@Amanda教同學們如何製作小型垃圾桶最後,像這樣豐富有趣、以學生為中心的外教課堂每天都在青島九中中美班的課堂上進行著。
  • 用課程講述「最美成都孝」,「成都孝心一課」雲課堂暖心開啟
    12月2日,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成都商報·成都兒童團共同策劃推出的2020年「成都孝·家國情」主題宣傳系列活動之「成都孝心一課」雲課堂活動暖心上線,聯動線上下平臺,積極弘揚傳統孝德,引導學生知孝、懂孝、行孝。
  • "知行合一"——陽明學的力行者蔣介石
    他在自己的回憶中說:「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我是自十八歲從顧葆性先生時候起,就開始研究的,以後五十年來,更曾經讀了再讀,研究再研究,他的《傳習錄》與《大學問》這兩個小冊子,真使我百讀不厭,不知其樂之所止。」可見膜拜之誠。蔣介石作為曾經主宰現代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統治者,以其對於現代中國意識形態的制控,給予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止以不小的影響。
  • 生態文明路上,最美是你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生態文明路上,最美是你 2020-10-20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佳節喜相逢,出行路上做「最美風景」
    這個假期又註定是一個出行高峰期,希望公眾遵循良好的旅遊秩序,讓文明旅遊成為出遊「標配」,在出行路上做「最美風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旅途中,每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風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遊客都能做到文明出遊,但仍有極少數遊客存在不文明行為,不遵守遊覽秩序,不僅大「煞風景」,影響別人的旅遊體驗,有時甚至給自身帶來危險。
  • 2019年中考滿分作文: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滿分作文: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希望對2020屆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螞蟻正自顧自地悲傷和頹廢著。   這時,一隻海鷗振翅飛來,落在灘上歇息。她梳理著被海風吹亂的羽毛,滿足而疲倦地笑著。螞蟻好奇地上前問道:「海鷗,你飛得這麼快,飛到過海的盡頭嗎?那兒很美吧?」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