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2020-11-30 騰訊網

本文節選自《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0期

專刊:科技扶貧――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理論政策篇」《我國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仲乃琴1* 蔡冬清2趙 盼1

1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東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

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扶貧的優勢和必要性

我國 70% 左右的馬鈴薯產地分布於集中連片特困山區,是當地貧困群眾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馬鈴薯產品包括商品薯和種薯,後者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和顯著的比較效益優勢。我國海拔 1 800 m 以上的高原山區,自然條件嚴酷,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少,貧困面大,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這些地區大多具有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自然隔離條件好、傳播病毒媒介昆蟲數量少、病毒性退化慢等馬鈴薯種薯繁育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因此,發展高原優質種薯產業,打造區域種薯品牌,大力拓展國際國內用種市場,對於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高原地區氣候冷涼,病毒性退化慢,是繁育馬鈴薯優質種薯的理想地區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高原地區,喜歡溫暖涼爽氣候,不耐高溫(高溫易退化)。位於雲貴高原的雲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約(5.303—6.607)×105 hm2,年總產量約 1.2×107 t,生產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其中,昭通市具有與馬鈴薯原產地相似的氣候條件,春、秋、冬 3 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 1.9×105 hm2,佔雲南省總面積的 1/3,是全國馬鈴薯優勢特色產區。

昭通市的鎮雄、昭陽、永善、巧家、魯甸等區縣內海拔 2200—3200 m 的深度貧困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強,無霜期長,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乾物質積累,非常適宜生產優質種薯。該地區生產的馬鈴薯原原種活力強、單薯重量大(一般比北方的種薯重 1—2 g/粒),而且可周年種植馬鈴薯,種薯繁育周期短,生產原原種不需要調溫設施,效率約為北方的 2 倍,種薯生產成本較北方低 40% 以上。

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中東部、陝西北部及寧夏南部山區,土體深厚疏鬆,速效鉀含量 153—214 mg/kg,年無霜期 120—160 d;有限的降水(年降水量僅 420—650 mm)主要集中在每年 7—9 月,而此時恰逢馬鈴薯塊莖膨大期,降水對馬鈴薯生長需水滿足率達 62.2%—96.4%。

這些區域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 8.6×105 hm2 以上,馬鈴薯收入佔當地農民總收入的 20%—60%,是當地發展農業商品生產和精準扶貧的「領軍」作物。海拔 2000 m 以上的高寒陰溼山區,年平均氣溫 5℃—8℃,早、中、晚熟品種均可種植,且從事馬鈴薯良種繁育的群眾基礎好,民間資本投資熱情高,因此是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地區。

高原地區機械化程度低,馬鈴薯生產成本高,發展種薯比商品薯更具競爭優勢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多為山區和丘陵,山高坡陡、土地碎片化現象嚴重,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率低,人力成本與日俱增,低附加值的商品薯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其中,雲南昭通山區、半山區土地面積佔全市面積 96.4%,全市馬鈴薯機械作業覆蓋率僅為 8%,商品薯平均售價約 2 元/kg。而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商品薯均價為 1.2 元/kg,運至昭通的落地價不超過 1.8 元/kg。

調查發現,昭通市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直接從北方採購原料。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利用高原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高附加值的種薯產業(預計可提高經濟價值 1 倍以上),才能更好地調動薯農積極性,有力支撐國家和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區位優勢突出,種薯市場空間和潛力巨大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不僅可作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優質種薯生產基地,而且可作為東南亞和西亞的種薯供應基地。僅雲南的德宏、開遠等馬鈴薯冬作區種植面積就超過 2×105 hm2(300 餘萬畝)。

這些地區氣候炎熱,馬鈴薯生理性和病毒性退化快,不適宜生產種薯,於是臨近的雲南昭通和貴州威寧成為其主要種薯供應基地;此外,雲南省毗鄰孟加拉國、緬甸、寮國、越南、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從休眠期銜接、區域優勢和運輸半徑而言,昭通都適合作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種薯供應基地。

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定西距離「一帶一路」沿線的西亞國家較近,生產的種薯除了供應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地,在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家的馬鈴薯用種市場也有極大地拓展空間。

2

發展馬鈴薯種薯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兩大地區馬鈴薯種薯產業面臨病蟲害防控難度大、化肥農藥高施低效、標準化程度和綜合機械化率低等突出關鍵問題,因此嚴重影響其產能和品質,限制了區域優勢品牌的樹立。

病蟲害常年高發,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影響種薯質量的提升

雲貴高原持續高溼陰雨致使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年均發生面積佔總種植面積的 40% 以上。由於缺乏高效、低成本的防控技術,馬鈴薯病害防治率不到 10%,減產 20%—80%,每年導致直接經濟損失 3 億元以上。陝甘寧馬鈴薯繁種區晚疫病發生率也高達 20%—50%。

同時,在兩大高原地區單一種類化肥的持續施用和連作障礙,導致很多地方土壤生態失衡,瘡痂病、黑痣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達 30%左右,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威脅種薯質量,因此成為提升種薯品質、樹立優質品牌的關鍵制約因素。

化肥高施低效不僅拉高了生產成本,而且造成面源汙染

雲貴高原馬鈴薯主產區化肥用量為 750 kg/hm2 左右,黃土高原馬鈴薯主產區化肥用量約為 1050 kg/hm2。氮、磷、鉀肥普遍施用不合理,尤其是氮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養分流失、利用率低下。化肥的長期過量不合理施用不僅拉高生產成本,而且其殘留引起土壤板結和理化性質改變,更加劇了土傳病害的發生,直接影響種薯質量和種植效益,從而成為制約該區域馬鈴薯種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因此,迫切需要發展兼具控制養分流失、提升土壤質量、增加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產量的多功能新型馬鈴薯專用肥料,實現化肥減施增效。

規模化、標準化種薯繁育基地缺少,種薯質量監測體系不健全,質量標準認定有待規範

由於缺乏專業的種薯質量監督檢測及認證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檢驗方法和手段落後,對種薯繁育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種薯級別混雜、以次充好、生產經營秩序較為混亂等現象。

截至 2018 年,昭通雖已建成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1×104 hm2,但高質量、標準化繁育基地少而分散,其中原種擴繁基地僅 200 hm2,一級種擴繁基地 800 hm2;並且,至今尚未建成專業化質量檢測技術平臺,缺乏相應的標準。雖然昭通的脫毒種薯普及率已達 35%,但種薯質量難以保證。

甘肅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企業達 30 餘戶,年產脫毒種薯約 2.4×106 t,生產原原種 1×1010 粒,佔全國的 60% 以上。但由於監督檢測和認證管理機構缺乏,導致種薯糾紛時有發生,繁育體系有待進一步規範。

種薯銷售渠道單一,價格波動大,國際市場拓展乏力

目前,昭通生產的種薯大多銷往德宏、紅河、廣州等地,市場有限,嚴重影響當地薯農和相關企業的積極性。黃土高原山區的種薯主要銷往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國內市場,幾乎沒有打入國外市場,這成為該區種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

3

馬鈴薯種薯產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針對兩大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中存在的上述關鍵問題,大力推廣優質抗病新品種,引進高新技術,結合有效栽培措施和質量檢測平臺,經過系統集成與優化,形成如下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是病害防治的基礎

雲貴高原是馬鈴薯晚疫病的高發區,解決病害防治的根本問題是提高品種的抗病性。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西南地區已培育出很多優質抗病新品種,如「雲薯」系列、「麗薯」系列和「黔薯」系列等很多高抗晚疫病且市場接受度高的品種。但原原種生產補貼取消後使得新品種的繁育量減少,導致其推廣速度慢,不能充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病原微生物的不斷進化,致使其抗藥性也逐漸增強。因此,馬鈴薯抗病品種也需要在一定時期內不斷推陳出新。

引進病蟲害有效防控措施是樹立種薯品牌的必要途徑

建議採用馬鈴薯晚疫病數位化監測預警系統,精準測報晚疫病發生情況,指導田間開展適期防控;推廣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研發的農藥控失技術,以降低農藥的流失率,延長藥效期,從而提高對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預防效果;

示範江蘇大學研製的防漂移靜電噴霧裝備,增加農藥霧滴在馬鈴薯葉片的沉降和附著率;配合使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發的 S-誘抗素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寡糖製劑,提高馬鈴薯植株免疫力,增強整株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系統抗性;

示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抑制土傳病蟲害功能菌劑,降低瘡痂病、粉痂病、黑痣病等病害及線蟲的發生率;採用馬鈴薯與蔓菁、油菜、麥類、豆類等作物輪作倒茬,最好 3 年輪作 1 次。

通過以上多項先進技術的集成和應用,建立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最大程度保證種薯質量,從而提高兩大高原地區種薯的市場競爭力。

發展先進肥料技術是提高種植收益的有效措施

針對高原地區山高坡陡引發的肥料徑流損失問題,建議引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肥料增效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緩解農業面源汙染。

2019 年,雲南中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華大學合作,在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鄉示範肥料增效劑;結合馬鈴薯專用配方肥及高效栽培措施,提高肥料農學利用率 20% 以上,畝產達 2.0 t,大中薯率提高 50% 以上,較當地農戶對照組畝產增加 50% 以上,收益增加 2000 元/畝。

2012—2019 年,在寧夏科技廳和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團隊深入寧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陽等南部貧困山區,累計示範和推廣肥料增效和農藥控失助劑等先進技術產品約 7×104 hm2(105 萬畝),平均增產 10% 以上,增收 200 元/畝以上,產投比大於 7.5∶1,累計創造經濟效益 2.1 億元,為當地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加快上述新技術的推廣,建議當地政府通過宣傳和財政補貼形式引導推廣。

完善種薯質檢平臺、改善窖藏條件是打造優質種薯品牌的根本保障

樹立馬鈴薯種薯的品牌形象,質量檢測是關鍵。建議當地政府加強人才培訓、引進專業檢測人才,組建專業技術隊伍,制定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在重點縣市建立種薯質量綜合檢測室,建立監測網絡;大力推行種薯生產許可證制度,確保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生產質量。

同時,建議向規模化種薯繁育公司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應重點改善雲貴高原馬鈴薯種薯的窖藏條件,減少冬儲過程中的損耗,杜絕病蟲害的潛伏和蔓延,使種薯安全度過休眠期,為打造國際優質種薯基地保駕護航。

進一步拓展種薯銷售渠道是鞏固高原地區扶貧成果的希望所在

種薯產量和質量固然重要,但銷路問題更加關鍵。昭通種薯產業除進一步拓展廣東、福建等國內南方冬作區市場外,更應大力開發南亞和東南亞巨大的市場。黃土高原地區的種薯產業除了拓展國內市場,還應積極開拓西亞市場。

建議市級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接中國駐外使領館、外國政府相關部門、國際貿易組織和團體等,極力宣傳兩大高原地區的種薯。

同時,建議出臺相應的政策激勵銷售,鼓勵種薯出口貿易,支持群眾通過網絡直播(如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拓展市場。在宣傳方面,可考慮通過全媒體特別是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種薯生產全過程演示。

將扶貧與種薯產業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兩大高原地區在種薯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塑造品牌,穩定市場價格,增強高海拔地區困難群眾脫貧的自身「造血」能力,實現脫貧不返貧的美好夙願。

仲乃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化肥農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和馬鈴薯產業扶貧工作。

文章源自:

仲乃琴,蔡冬清,趙盼. 我國高原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0, 35(10): 1308-1313.

總監製:楊柳春

責任編輯:張帆

助理編輯、校對:PAN

排版:百裡

一周科學看點回顧

2020-11-03

2020-10-26

2020-10-19

2020-10-12

2020-10-06

2020-09-27

2020-09-21

2020-09-14

2020-09-07

2020-08-31

2020-08-24

2020-08-17

2020-08-10

2020-08-03

2020-07-27

2020-07-20

2020-07-13

2020-07-06

2020-06-28

2020-06-22

2020-06-15

2020-06-08

2020-06-01

2020-05-25

2020-05-18

2020-05-11

2020-04-20

2020-04-13

2020-04-06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相關焦點

  • 寧蒗縣加快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
    原標題:寧蒗縣加快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近年來,寧蒗縣委、縣政府突出特色資源,發揮生態優勢,把握市場導向,精準選擇產業,將高寒冷涼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馬鈴薯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從政策配套、資金投入、科技支撐等方面給予傾力扶持,加快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
  • 種薯開發:馬鈴薯產業面臨轉折點
    在全國馬鈴薯免耕栽培現場觀摩暨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有關專家指出,種薯研發及生產將提高馬鈴薯單產,使我國馬鈴薯產業發生轉型,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發展種薯科技成果的轉化,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但由於目前種薯體系不健全,參加馬鈴薯種薯生產與經營的單位與個人良莠不齊,造成的後果是種薯總體質量較差,商品薯產量低。在山東省,馬鈴薯種植幾乎是100%購買種薯,加上種植技術較高,其單產水平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達33噸每公頃。 我國西部地區馬鈴薯產區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種薯具有表皮乾爽、塊莖整齊一致、乾物質含量高、無汙染、病爛薯少等特點。
  • 麗江加快馬鈴薯種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麗江加快馬鈴薯種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麗江市加快了馬鈴薯種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完成馬鈴薯種薯生產11.0783萬畝。全市有25名馬鈴薯科研推廣技術骨幹為馬鈴薯產業服務,開發出了以麗薯6號為主的9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擁有「馬鈴薯平播後起壟栽培技術」 「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等先進實用的栽培技術。
  • 雲南昭通正式成為「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
    8月18日,世界馬鈴薯大會授予昭通「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榮譽稱號。據了解,昭通馬鈴薯不僅是餐桌上的主糧,還通過產業升級、科學種植、良種培育等,讓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如今,馬鈴薯已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馬鈴薯產業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昭通地處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獨特的高原立體氣候,在不同氣候帶可實現早春、大春、秋季、冬早四季種植,同時可為不同生產季節提供優質種薯。昭通市委、市政府聚焦品牌打造,加強宣傳推介。擴大昭通馬鈴薯及種薯的知名度,積極開拓昭通馬鈴薯市場。
  • 對我市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馬鈴薯生產的重視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我市的馬鈴薯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從播面、種植技術、產量、加工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我市的馬鈴薯產業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抓好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對我市農業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將有較大的影響。
  • 今年蘭州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
    張萬宏 攝  12月15日,記者從蘭州市種業監督中心了解到,2020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全市種植馬鈴薯的農民人均貢獻達到500元以上,穩定提高了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蘭州市種薯生產穩步發展  目前,全市共種植馬鈴薯40萬畝,其中20多萬畝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村。
  • 關於實施莊浪縣2019年貧困戶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補貼項目的公告
    現將莊浪縣2019年貧困戶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補貼項目的實施進行公告,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一、項目名稱、類別、建設性質1.項目名稱:莊浪縣2019年貧困戶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補貼項目2.項目類別:縣級專項扶貧資金3.建設性質:續建二、實施區域及建設任務在全縣18個鄉鎮288村28524戶117942人中扶持發展馬鈴薯脫毒種薯產業面積58998.7
  • 今年蘭州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 農民種植馬鈴薯人均貢獻500元...
    我市種薯生產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共種植馬鈴薯40萬畝,其中20多萬畝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村。全市現有馬鈴薯持證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43家,脫毒種薯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年生產種薯10萬噸,貯藏能力6萬噸。2017年至2019年,蘭州啟動了《蘭州市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同時制定出臺了《蘭州市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隨著全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馬鈴薯調增2000萬畝,全國種薯需求旺盛。
  • 今年我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
    我市種薯生產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共種植馬鈴薯40萬畝,其中20多萬畝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村。全市現有馬鈴薯持證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43家,脫毒種薯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年生產種薯10萬噸,貯藏能力6萬噸。2017年至2019年,蘭州啟動了《蘭州市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同時制定出臺了《蘭州市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隨著全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馬鈴薯調增2000萬畝,全國種薯需求旺盛。
  • 今年我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農民種植馬鈴薯人均貢獻500元...
    我市種薯生產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共種植馬鈴薯40萬畝,其中20多萬畝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村。全市現有馬鈴薯持證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43家,脫毒種薯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年生產種薯10萬噸,貯藏能力6萬噸。依託甘農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市縣種子機構,篩選出了一批中早熟品種,使全市馬鈴薯品種結構逐步優化。
  • 緊抓戰略機遇著力打造種薯生產基地 蘭州種薯走俏南方市場
    我們計劃打造5萬畝馬鈴薯北繁南種種薯繁育基地,有10個這樣的千畝基地,通過脫毒種薯的推廣,新品種的引進,高壟覆膜栽培技術的引進,使馬鈴薯的畝產由傳統的1000斤左右提高到了4000-5000斤,極大地提高了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種植馬鈴薯每畝純收入達1000元以上,極大地推動了我市的扶貧攻堅和貧困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
  • 定西馬鈴薯:從「救命糧」變成「致富薯」—新聞—科學網
    20多年的發展歷程,定西市讓馬鈴薯從「救命糧」蛻變成了「致富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頭號功臣。數據顯示,2016年定西市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入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前不久,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在這裡召開。 會議期間,定西市大力推行的「四個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引發與會者高度關注。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0日 11:25 A-A+   根據當地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和種養習慣,隴西縣計劃在108個貧困村進行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發展特色產業。  隴西縣農業局副局長魏靈燕告訴記者,為了將馬鈴薯產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增加農民收入,隴西縣在貧困村實施良種擴繁「一分田」工程。  政府每年向5000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提供馬鈴薯原原種400粒,種植0.1畝,發展馬鈴薯良種擴繁基地。
  • 「小土豆」催生扶貧「大產業」
    、外觀差、產量低等問題,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助力兩地產業扶貧協作不斷走深走實。幾年來,棗莊市和豐都縣按照「精準銜接、先行試驗、示範引領、推廣擴面」的發展思路,採取「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科技支撐、金融支持」的「鏈條式」幫扶模式,初步實現了「小土豆催生大產業助推大扶貧」產業協作目標。2020 年,豐都引進滕州脫毒馬鈴薯種薯 3.7萬噸,在 27 個鄉鎮(街道)、254 個村、1631個社推廣種植面積 2萬餘畝。
  • 農發行甘肅省分行助力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
    馬鈴薯作為甘肅省三大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產業已發展成為甘肅省輻射面最廣、帶動力最強的促農增收產業。作為甘肅省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甘肅省分行以馬鈴薯納入全省新一輪扶貧攻堅特色優勢產業為突破口,精心扶持、著力深耕,堅持從戰略、規劃、政策等三個維度入手,通過龍頭加工企業的輻射帶動,促使全省馬鈴薯產業快速升級,種植農戶收入快速增長。
  • 內蒙古25家企事業單位締結馬鈴薯種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在近日召開的2019年第七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中國(呼倫貝爾)馬鈴薯種薯大會上,內蒙古呼倫貝爾馬鈴薯種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正式組建成立。
  • 今年蘭州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10億元,農民種植馬鈴薯人均貢獻500元...
    我市種薯生產穩步發展目前,全市共種植馬鈴薯 40 萬畝。其中 20 多萬畝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村,與貧困區域高度重合,通過品種技術集成改造提升和增產增收的潛力巨大,種薯生產呈穩步發展。全市現有馬鈴薯持證企業 6 家,專業合作社 43 家,脫毒種薯種植面積達到 5 萬畝以上,年生產種薯 10 萬噸,貯藏能力 6 萬噸。
  • 油莎豆助力新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原標題:油莎豆助力新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8月31日,新疆油莎豆產業精準扶貧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召開。 8月31日,新疆油莎豆產業精準扶貧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召開。
  • 全國最大馬鈴薯組培中心投用
    「在商都縣建設組培中心是集團在全國布局馬鈴薯產業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們助力全國脫貧攻堅和中國薯都建設的實際行動。 」集團行政總監李化明介紹,之所以選擇在商都縣建設馬鈴薯組培中心,公司進行了綜合的考量。被譽為中國薯都的烏蘭察布市是我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海拔高、空氣乾燥的商都縣是傳統的馬鈴薯育種優勢產區,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 中國內蒙古·牙克石馬鈴薯種薯大會召開
    近日,2017年中國內蒙古·牙克石馬鈴薯種薯大會在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召開。  馬鈴薯是繼玉米、水稻、小麥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適應性強、栽培模式多、經濟效益好,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被廣泛種植,是目前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大的非穀物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