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書記"扶貧記丨一根黃韭菜,改變了宋亮村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記者書記"扶貧記丨一根黃韭菜,改變了宋亮村

  在扶貧中學會做群眾工作

  「記者書記」檔案

  劉奕湛,新華社國內部中央新聞採訪中心政文採訪室記者,2004年開始擔任記者從事新聞採編工作,先後承擔文教、政法領域報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底,他前往新華社對口幫扶縣河北省新河縣宋亮村任第一書記,親歷了全縣脫貧摘帽攻堅工作。該縣已於2019年5月5日退出貧困縣序列。

  「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春回大地,鮮嫩的黃韭帶著濃鬱的香氣飄進千家萬戶,被看成是初春餐桌上最美的贈予。

  「叔,這餃子餡聞著這麼香啊。」

  「可不嘛,這會兒的黃韭是最嫩的,再配上小肉丁,包完了一下鍋可香了。」說話的是河北省新河縣宋亮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邢書澤。

  2019年元旦,邢書澤一家人和我正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擔任宋亮村第一書記以來,我與這戶人家結下很深的情誼。

  廚房裡,灶臺上的大鍋正冒著熱氣,等著黃韭餃子下鍋。「春天裡的鮮,離不開那口韭菜,用黃韭做的餡就更鮮了。」邢書澤說,不僅僅是自己用來做菜,種植黃韭也讓家裡收入增加了不少。

  黃韭本是宋亮村每家院子裡種的尋常蔬菜,是韭菜通過培土、遮光覆蓋等措施,在不見光的環境下栽培後生產的黃化韭菜,以其幼嫩的葉供人食用,用於包餃子、炒雞蛋均可,臨近年關之時,一斤黃韭能賣到20多元錢。

  新河,因河得名,地近九河下梢,飽受鹽鹼化、沙化之困,自古地瘠民貧。2012年,新河縣有近一半人口身處貧困。2014年建檔立卡後,全縣仍有76個貧困村,5萬多貧困人口。

  「窮根子」在哪?傳統農業比重過大,特色農業欠缺,產業基礎更是薄弱,靠天吃飯思想根深蒂固。

  對口扶貧,對的是貧與困,扶的是志與智。2015年12月,新華社作為新河縣對口扶貧單位派出了扶貧工作隊。從引進扶貧項目到直接幫貧濟困,堅定了新河人擺脫貧困的決心。

  「藥方子」怎麼開?以產業扶貧為支撐,深挖資源稟賦。

  黃韭,是宋亮村民最早發展的產業。幾年前,對口扶貧單位看準時機,引來資金,建起10個簡易棚,安排貧困戶集中經營,產生了聚合效應,更帶來聚合效益。

  劉奕湛(左二)在宋亮村為新建黃韭種植大棚選址。

  「黃韭銷路很不錯,尤其到了年根下賣的可不便宜。」邢書澤說,種小麥一畝地年收入滿打滿算也不到1000元,種黃韭一畝地純收入能達到大幾千塊。

  2018年,村裡引入了30萬幫扶資金,再通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投資興建了大棚,以黃韭種植為依託,拓展養殖、種植產業,發展休閒農業。

  宋亮村村民正在韭菜地勞作。

  如今,這些大棚已經投入使用,村裡也成立黃韭專業合作社,開發了黃韭盆景,既能觀賞,也可食用。除了種植黃韭,城裡人還能來我們村摘個茄子、拔個蘿蔔、買只鴨子,這裡都是最新鮮的。

  有了這些大棚,村子裡四季都有了生機,大夥的幹勁可足了,談起如今的現狀,老鄉們的一句歇後語頗為形象:拖拉機上山——轟轟烈烈。

  宋亮村村民正在採摘剛剛成熟的茄子。

  在新河,從種植業調整到養殖業布局,從小商品生產到大項目引進,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原則,新河精準布下一顆顆特色產業的棋子。

  劉奕湛(左)正在宋亮村調研坑塘整治情況。

  2019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新河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經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我們黨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劉奕湛(右二)與當地幹部交流脫貧攻堅工作。

  2020年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一組數據——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

  作為宋亮村第一書記,作為全國290多萬駐村幹部的一員,我在基層歷練中看到、學到、感悟到許多,在與百姓的走訪交流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層,學會了做群眾工作,這段難得的經歷不僅讓我增強了黨性、磨鍊了意志,還積累了經驗。

  新河縣脫貧攻堅工作是全國反貧困鬥爭的實踐縮影,充分證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反貧困鬥爭中堅強有力的領導和科學正確的決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9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這是一項非常複雜艱巨的任務,成就世界矚目。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在聊天中常常聽到的是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脫貧攻堅戰,贏得了黨心民心,厚植了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這些都增強了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更加深刻體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烈的歷史擔當,更加深刻領悟到我們新一代共產黨員的使命責任。

  脫貧攻堅一線,是檢驗幹部的「考場」。

  作為一名脫貧攻堅戰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奮鬥者和貢獻者。這次掛職鍛鍊的機會非常難得,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在這樣的環境中體會到中國人民的苦與樂,加深同老百姓之間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堅定的人民立場。再回到新聞工作崗位上,寫出來的新聞報導將會更有溫度、更接地氣、更能傳遞人民群眾的真切心聲,更能彰顯新時代新徵程的足跡強音。(劉奕湛)

(責編:趙光霞、燕帥)

相關焦點

  • 河北新河群眾依靠黃韭種植 走上致富之路
    河北省新河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宋亮村位於新河縣城東兩公裡處,種植黃韭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原來村民只知道賣新鮮黃韭,但是新鮮黃韭一般只能保存3天,不便長途運輸。後來村裡有「能人」想出用黃韭根做成盆景的辦法,有效解決了黃韭的保鮮問題。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丨小故事、大真情——駐村第一書記劉清鋒扶貧路上...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誠 婁底報導深秋時節,在漣源市伏口鎮胡家坪村,久雨過後的陽光,分外熱情地灑向每一個角落,村裡村外都顯得格外溫暖。10月11日,難得的晴好周末,劉清鋒卻沒有回城區的家。「300多畝紅薯大豐收,可銷路不樂觀,得想辦法。」原來,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他,還在為村裡主打產業之一的紅薯忙碌著。
  •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2020-07-17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待到山花爛漫——追記「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
    他堅持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三大產業,並通過修建102公裡的旅遊環線,改變了炎陵千百年來東、西、南不聯通的交通格局。實踐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炎陵縣副縣長陳黎明,同樣佩服黃詩燕的前瞻性:「山溝溝裡的縣委書記,眼光放得很長遠。2013年,黃書記提出了守住『綠水青山』是炎陵人民的第一選擇,實現率先全面脫貧、率先全面小康是炎陵人民的第一夢想。
  • 扶貧攻堅丨滻灞生態區駐茨林村第一書記劉藝術的「扶貧藝術」
    西部網訊(記者 周金柱 段永林)「扶貧不是走過場,一定要像雕刻一件藝術品一樣,有思考,有設計,打造時還要不斷打磨,力圖盡善盡美。這樣,老百姓才能真脫貧、脫真貧。」說起滻灞生態區駐臨潼茨林村第一書記劉藝術,多年來,他用自己的行動打造著茨林村這個「脫貧藝術品」。
  • 走向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⑥丨泉豐村:油茶樹成「搖錢樹」 村集體...
    走向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⑥丨泉豐村:油茶樹成「搖錢樹」 村集體經濟破百萬大關 2020-08-09 1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愛在扶貧一線傳遞——記赫章縣雙坪鄉刺竹村黨支部書記夏鵬
    2018年以來,順利動員全村49戶貧困戶搬到縣城,28戶每戶1人被納入護路、護林扶貧專崗,人均年增收1萬元,爭取養牛直補18萬元,連結18戶貧困戶,37名貧困學生被納入教育扶貧資助對象。據了解,刺竹村以基層黨建為抓手,通過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舉措,成功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將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41.7%降至5.35%。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一杯熱茶謝書記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海文 通訊員 魏敏9月25日中午,陰雨綿綿。李冬秀與丈夫飯後正要出門做農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康樂村第一書記尹菁提著牛奶和月餅上門了。記者 黃海文 攝)村民發病,書記風雪夜找藥李冬秀夫婦今年50多歲,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在長沙打工,兒子正讀初中。因為丈夫扶科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家中生活重擔全落在纖弱的李冬秀身上,2014年,這一家子被列入建檔立卡戶。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玫瑰花開脫貧路 大嶺有了領路人
    2017年2月,劉雪松由省委編辦選派到大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四年來,劉雪松為百姓辦實事好事2000多件,協調扶貧資金1000餘萬元,讓大嶺村的路、水、電、房等基礎設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他主導的玫瑰花產業項目紅紅火火,讓村裡人嘗到了甜頭,心裡也有了盼頭。
  • 90後女書記梁琳的「四川扶貧記」
    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進程中,駐村第一書記發揮了重要作用。青春》第四期節目上集就聚焦扶貧幹部這一群體,邀請青春主人公駐村第一書記梁琳,與演員黃小蕾和中國社科院冷凇教授、表演藝術家牛群、國內編劇宋方金,以及飛行嘉賓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美興鎮甘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飛,一同走進四川省簡陽市石鐘鎮民強村,見證精準扶貧、鞏固脫貧路上的青春力量。
  • 帶上孩子去扶貧——記雙溪鄉盧陽村第一書記李朝金
    【暖新聞·江西2018】帶上孩子去扶貧——記雙溪鄉盧陽村第一書記李朝金盛夏時節,走進上猶縣雙溪鄉盧陽村,一座座青山連綿起,一片片油茶繞山轉,一條條通組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一個曾經落後貧窮的小山村如今正迸發出勃勃生機,這悄然的改變,正是緣於村民口中的「李書記」。
  • 「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記竹山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情灑扶貧路——記上庸鎮桃子灣村駐村第一書記 賀華 看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裡、甜在心頭,紛紛誇讚有這樣一位「好書記」、「女豪傑」,她就是縣人防中心駐上庸鎮桃子灣村第一書記賀華。不怕困難勇挑扶貧重擔桃子灣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②丨淑一村:桃甜豆香 村民笑聲多
    近年來,長沙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不讓一人一戶在扶貧路上掉隊。「長沙觀察」帶您繼續探訪脫貧攻堅一線故事。記者今天探訪的是望城區白箬鋪鎮淑一村,因為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村裡曾有550多名貧困人口;如今,通過發展黃豆和黃桃兩大綠色產業,每到豐收的季節,村民都是喜笑顏開。
  • 一片丹心扶貧情——記萬安寶山鄉東坪村第一書記劉明惠
    □本報記者葉興桂2017年5月15日,市白鷺酒店集團劉明惠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和光榮使命,來到萬安縣寶山鄉東坪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2017年冬,又用1個餘月的時間,遍訪全村農戶,不辭勞苦,拉近了幹群距離,融洽了黨群關係,成了村民「親人般」的第一書記。做好扶貧政策「宣講員」2017年10月的一天,他和幫扶幹部羅東在山坑子走訪村民楊德欽時,得知其妻子患有心臟病,且不知有辦理慢性病門診證政策。他立即告訴楊德欽相關政策,並督促辦理慢性病門診證。
  • 圓夢小康 冰城篇章——扶貧書記日記丨從「毛頭小子」到「梁子...
    圓夢小康 冰城篇章——扶貧書記日記丨從「毛頭小子」到「梁子」,跟稱呼一起變近的是人心雨一直下,但去貧困戶家收雞蛋可不看天。「對外講誠信,對內講責任啊!」說笑間,我們穿上衣服就出發了。第一站是貧困戶劉廣伍家。最近雨天連連,天氣較涼,小雞不太愛下蛋,他家只有40多枚蛋。雖然量少,但也證明雞蛋新鮮。
  • 「95後」第一書記的扶貧路——記高安法院駐村第一書記熊新寬
    山路上汗溼衣衫的背影、田埂中沾滿泥土的雙腳、朦朧月色下訪貧問苦的身影……這一個個剪影,正是高安市黃沙崗鎮鐵團村第一書記熊新寬。熊新寬是高安法院政治部的一名普通科員,2019年2月參加工作,同年3月就被委派到黃沙崗鎮鐵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書記、校長變身「主播」,帶貨臺江扶貧特產
    陳藝文,楊兆瑞 5月20日下午16點,貴州財經大學校黨委書記劉雷,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趙普做客我校黨建扶貧點臺江縣南宮鎮交宮村農村電商服務站的抖音直播間,隆重推介當地貧困戶生產的青錢柳茶、果蔬脆、柴火臘品、交宮大米、糟辣椒、稻田魚、蜂蜜等特色農產品
  • 一名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記:一心扎進農村 爭做村民「貼心人」
    秦超 攝中新網太原1月15日電 題:一名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記:一心扎進農村 爭做村民「貼心人」作者 郭學紅 李洋她,既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她用自己的那份熱情與執著,抒寫著自己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
  • 廣西「第一書記」扶貧農產品展示會:土特產吸睛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廣西「第一書記」扶貧農產品展示會:土特產吸睛&nbsp&nbsp&nbsp&nbsp廣西「第一書記扶貧產業園」舉辦展銷活動&nbsp&
  • 第一書記VLOG丨石山「牛行長」
    【原標題】第一書記VLOG丨石山「牛行長」  「瓢一塊,碗一塊,  一個草帽能蓋住一塊地」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  喀斯特地貌帶來了奇峰異險的壯麗景色  卻也給當地發展送上難題——  如何「向石山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