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小雨轉晴
天剛見亮,手機鈴聲就打斷了好夢。接起電話,我立刻精神起來,「來了新訂單,縣裡的超市要400枚笨雞蛋,加急!」我這一嗓子,工作隊其他倆小夥兒像彈簧一樣,從炕上彈了起來。
圓夢小康 冰城篇章——扶貧書記日記丨從「毛頭小子」到「梁子」,跟稱呼一起變近的是人心
雨一直下,但去貧困戶家收雞蛋可不看天。「對外講誠信,對內講責任啊!」說笑間,我們穿上衣服就出發了。
第一站是貧困戶劉廣伍家。最近雨天連連,天氣較涼,小雞不太愛下蛋,他家只有40多枚蛋。雖然量少,但也證明雞蛋新鮮。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註定要跑遍全村的自然屯了……啥也別說,幹!
北興村裡搞雞鴨養殖的鄉親真不少,貧困戶就有17家。年初,疫情來襲、銷路受阻,有鄉親打起了「退堂鼓」。好產業不能幹黃了,工作隊給村民打了包票:「村裡的蛋,我們包銷!」建起微信群、坐進直播間,我和隊員們開啟網上推銷,還要當好分揀員、包裝員、快遞員。連我6歲的兒子都說:「爸爸忙著『倒蛋』呢……」
一上午馬不停蹄,雞蛋發貨。下午,我和隊員們接著「串門兒」。
「梁子,來動員鄉親種大球蓋?我第一個報名!」貧困戶姜海晶大姐學會「搶答」,一句話就說到我們心坎裡。
回想2018年,剛到北興村扶貧時,第一次開會,也是姜大姐在下面嘀咕:「來了個毛頭小子,這點兒歲數,能幹啥啊?」當時聽見這話,我心裡挺不是滋味。可我也理解,鄉親不看你說了什麼,要看你做了什麼。兩年多來,工作隊用實際行動打消了鄉親們的質疑。我慢慢「駐」進了鄉親們的心裡,從「毛頭小子」變成「梁子」。
更讓我高興的是,大球蓋菇這個扶貧新項目「打樣」成功了。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只有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資金,恢復「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去年,我們從省農科院引進大球蓋菇菌種,我當起菌農,試種3棟大棚。出菇時,蘑菇全都賣進了哈達批發市場。頭一茬千斤鮮蘑,兩天就搶光了。我做到了,鄉親才有底氣、才敢幹。
這不今天問了一圈,有十來戶貧困戶拍板,大伙兒要抱團兒把大球蓋菇種植搞起來。
吃過晚飯,電話又打了進來,是劉廣伍家的大小子。這孩子挺有志氣,從貧困村考進大學,畢業走上公務員崗位。
「梁哥,和你一樣,我現在也成了齊齊哈爾貧困村裡的扶貧專幹。可進村一個多月,鄉親和我還不咋交心……」這個從鄉村走出去的孩子,也想幫鄉親幹些實事。
「多入戶、勤上門,做一個『狗見了都不咬』的扶貧幹部;還要開動腦筋,謀劃產業,有了產業,滿盤皆活,沒有產業,舉步維艱……」我告訴他,只要做到「駐心」,就能成為鄉親的貼心人。
記者手記:
「那麼年輕能幹好嗎?」2018年,梁利勳成為市水務局駐賓縣永和鄉北興村扶貧幹部時,也曾有村民質疑。
梁利勳拿行動說話。他深入走訪,紮根田間地頭,走家串戶查找窮根,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因貧施策,他們對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一制定了脫貧計劃,建立起幫扶臺帳,還在村裡搞起富硒玉米種植、食用菌種植等新產業項目;他們雪中送炭,關心貧困戶的衣食住行和群眾疾苦。
村民被這位「毛頭小子」的真情付出打動,也激發起內生動力。2018年底,北興村順利退出貧困村;2019年底,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完成「脫貧摘帽。」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見習記者 楊亞寧 記者:郝欣
編輯:劉鋮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