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金庸武俠小說的流行,香港電影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時間被稱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我們熟知的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等港星,都是從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中走進大陸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的。
70年代,嘉禾影業崛起,一躍成為香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公司,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的代表,我們熟知的李小龍、梅豔芳、張曼玉等港星,都是嘉禾栽培的。
70年代中後期,袁和平、徐克等新導演崛起,為我們帶來了《蛇形刁手》、《新蜀山劍俠》等經典作品。
到了80年代,成龍來到了生涯巔峰期《A計劃》、《警察故事》等作品紅遍東南亞,而香港特色的靈幻片,如《猛鬼佛跳牆》等作品也開始嶄露頭角,更重要的是,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等一票畢業於「TVB訓練班」的明星們也開始進入電影行業。
林正英開創的殭屍片也在80年代中後期大放異彩,時至今日殭屍片都是香港電影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類型。
時間來到90年代,「雙周一成」雄踞香港影壇,更成為香港電影票房的有力保障。而90年,劉鎮偉、周星馳的《賭聖》大破紀錄,開始周的票房神話。
至此香港電影正是進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王家衛所代表的的新銳導演也出現在華人視野中,尤其是《阿飛正傳》、《旺角卡門》兩部作品,一直是我本人最愛的港片。
而到了90年代末,港片卻漸漸式微,時至今日,正宗港片已經是可遇不可求,在我印象中上一部能算正宗港片的,只有前幾年的《無雙》了。
近幾年香港導演北上拍戲已經是個不可逆轉的現狀了,比較成功的有今年國慶上映的《中國女排》的導演陳可辛,《一點就到家》的導演徐宏宇,以及最近的《除暴》的導演劉浩良。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三人當中只有陳可辛徹底擺脫了「港味,即使是中國女排奪冠這麼主旋律的電影也能把握好,其次就是徐宏宇,而這兩人有恰好是師徒關係。
《除暴》的口碑雖然不錯,但平心而論,導演劉浩良還是按照港片的方法在拍,如果劇中的主要角色換個TVB的配音,你會覺得毫無違和感,因為這就是個港片的套路。
那麼到底為什麼港片越來越不行了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大陸的發展太快了,依託遼闊的市場,大陸的電影人可以避開外語片的競爭,從改革開放開始大陸也培養了好幾代著名的導演,其中在國際上都有聲譽的有張藝謀、馮小剛、賈樟柯、陳凱歌等,在電影的理念上,大陸的電影人對文藝片和商業片的界限一直都有著微妙的態度。
因為港片中的文藝片佔比明顯是較少的,但這並不是說明香港導演們都是只會拍商業片,因為反觀那個年代的大陸電影連商業片都拍不好。
經濟的發展還帶來了觀念的改變,從前沉迷金庸小說的年輕小夥子,在經歷了改開的社會變革之後,大家的錢包鼓了,視野開闊了,對於那一套「農業社會出來的窮小子走進工業社會打工成為社會精英」的套路不再感冒了,畢竟大陸的工業化速度世界第一。
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香港的繁榮已經不再是「曾經的繁榮」,實體產業的空心化,讓整個香港的經濟更加依賴於金融投機,而電影工業又恰恰是一個非常依賴實體產業的東西,再加上新世紀的國際局勢變化,香港回歸後讓香港的年輕人、電影人在觀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總的來說,香港電影的衰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更準確的說法,香港電影文化是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的,如今的臺灣電影也是一樣,等臺灣回歸後,經過幾年的發展,臺灣電影也會和香港電影一樣,漸漸融入進大陸的電影工業體系當中。
#12月打卡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