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與怛羅斯之戰

2020-12-23 西域客63

公元751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親帥大唐安西軍及拔汗那、葛邏祿僕從軍3萬聯軍,越過蔥嶺(帕米爾)長驅直入在怛羅斯與10餘萬阿拉伯帝國穆斯林聯軍展開一場空前大戰,戰鬥膠著拉鋸連續激戰5天,最終以大唐安西聯軍敗退告終。《資治通鑑》記載:「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侯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怛邏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部祿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有學者認為怛羅斯之戰之慘敗的結局,導致大唐王朝從此退出了對中亞的爭奪,中華文明止步中亞,失去了中華文明突破蔥嶺向西傳播的機會,歷史真是這樣嗎?怛羅斯之戰的真實敗因是」葛羅部祿眾叛」嗎?高仙芝作為大唐王朝派駐西域的封疆大吏,是否有效的執行了唐朝戍邊定邊,拓疆守土的政策,最大的維護了大唐在西域的利益呢?歷史上形成了不同的爭論,但歷史事實究竟如何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通過剝絲抽繭還歷史以原貌。中國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不管是現在還是遠致漢唐,不管是陸權時代還是海權時代,實力就是真理,國強才有話語權。中國進入盛唐時期,自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大唐名將李靖、李世績聯手一舉消滅東突厥,公元657年,大唐名將蘇定方平定了西突厥,大唐就將東、西突厥汗國納入中國版圖,西域完全成為大唐的附屬,極大的拓展了大唐的生存空間,唐朝借勢開始經營西域。由於高昌國王麴文泰「阻絕商道,不復朝唐」,大唐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高昌國「置西州」。

日本出版的公元688年大唐全域圖

此後唐朝連續徵服了焉稽、龜茲等二十幾個西域小國,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政權體系,當時的安西四鎮為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設在龜茲。隨著大唐帝國在西域勢力不斷拓展,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對西域虎視眈眈,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最強大帝國——吐蕃,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大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形成了三股勢力爭奪西域的分爭之勢。攪得西域風起雲湧徵戰不斷。

盛唐全域圖

在這種特殊歷史時期,現在就讓我們全面認識一下大唐的西域戰神高仙芝(?—公元756年1月24日),高仙芝為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舊唐書》說:「高仙芝,本高麗人也。父舍雞,初從河西軍,累勞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餘即拜將軍,與父同班秩。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未甚任用,後夫蒙靈察累拔擢之。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20歲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天寶六年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年剿滅石國與突騎施國(均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應該說,高仙芝的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他在西域為大唐開疆拓土的這些年,讓我們用最時下的話來說,在當時西域這塊地界上,高仙芝那可是個牛人,還真是沒人敢惹,安西都護府那就是當時西域至高無上的權力機構,說修理誰就修理誰,說滅國也是一句話的事。之前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紮於此,唐玄宗曾派「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並河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累討之」,結果「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玄宗震怒,於是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兵一萬徵討小勃律。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今瓦罕河),高仙芝兵分三路最後會師於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此時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

小勃律戰役圖

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留守,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捷徑。最後高仙芝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天寶八載(公元749 年)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裡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王親附吐蕃,此國反叛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裡伽羅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兵,遂於翌年二月擊破朅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這兩次艱難的遠徵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大唐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大唐已經成為塔裡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幹的宗主,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儼然是大唐在中亞的總督。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也逐漸暴露出高仙芝貪婪的人性弱點,殺戮欲和佔有欲隨之膨脹,利令智昏或許令他不顧大局肆意妄為,損害了唐朝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從而破壞了邊疆穩定的大局。在石國滅國這件事情上,高仙芝是狹有私心的,當時地處中亞的石國(都城拓折城,在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幹)地處絲綢之路,農業發達,居民善於經商,可謂富甲西域,高仙芝垂涎於石國的財富,想要掠為己有。

石國位置圖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高仙芝誣稱石國國王「無蕃臣禮」領兵討伐。「先約和,後突襲」,而據《冊府元龜》記載:「石國對唐朝一直朝貢不斷」,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其對唐忠誠,曾被唐玄宗冊封為懷化王,並賜予免罪鐵券。尤其是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縱兵殺掠,大肆搶掠,高仙芝共獲石國「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並強納石國公主為妾,種下了仇恨和大患,致使石國公子死心塌地投靠大食,直接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誘因。高仙芝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稱突騎施反叛,剿滅並洗劫了了突騎施國,俘虜了移撥可汗。與石國一樣,突騎施也是當時西域各國中與唐朝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他之所以如此過激其真實目的無非是斂財和邀功,在向朝廷獻俘後不久,唐玄宗識破了高仙芝西徵的所為,處於種種考慮玄宗未予治罪只是之後對他進行了調整。當然,是人就有弱點,儘管如此種種,高仙芝無疑還是那個時代眾多武將中的佼佼者,這個高句麗族將領與當時的其他少數民族將領一樣,以其傑出的才能受到了大唐朝廷的重用。高仙芝在西域的高壓政策穩定了大唐在西域的競爭優勢,在其主政期間也是唐帝國首次在帕米爾以西的地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實際控制,高仙芝的確不失為一名出色的武將,善於騎射,武藝超群,勇猛果斷,智計百出,善出奇兵,敢於涉險,為大唐開疆拓土發揮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勳並載入史冊。下面我們說說怛羅斯之戰,表面上看怛羅斯之戰是石國王子搬兵復仇,其實質遠非這麼簡單,這是強大起來的阿拉伯帝國東擴與強盛的大唐帝國向西拓展的激烈碰撞,兩個強大的帝國文明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衝突,所以怛羅斯之戰是必然要發生的,不管是什麼誘因。

阿拉伯帝國擴張圖

公元七世紀,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期間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其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員大將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就此阿拉伯帝國也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衝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場。在開元三年至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與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勢力逐步東移,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中亞諸國如安國、火尋、戊地、石國、吐火羅等國均臣服於大食,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難免首鼠兩端左右奉應,雖然唐聯手突騎施曾沉重的打擊了大食的進攻,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所以有專家認為,為了打破黑衣大食在戰略上的優勢,高仙芝以石國「無蕃臣禮」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志在利用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幹載難逢之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主權地位。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

話說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黑衣大食求救。正因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的攻勢,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公元751年)四月,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於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的奧李·阿塔(今江布爾)附近相遇並展開了決戰。

陌刀

大唐的兵力及裝備情況: 主將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僕從軍是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合計一萬人馬。大唐置下「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了充分的心裡準備的。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騎兵則是輕重騎兵結合,突擊使用馬槊近身肉搏則是用橫刀,唐軍的鎧甲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輕防禦力強。唐軍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鑑於高仙芝在大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

唐軍陣形圖

唐軍最大優勢是唐軍戰法已形成強大戰力,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如前圖)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對方。如果敵軍首先發動進攻,唐軍先以箭鏃攻擊對手,隨後刀陣迎擊,當兩軍混戰在一起的時刻,騎兵迅速從側翼擾到敵軍後方,兩線夾擊對手!如果我軍主動進攻,騎兵主要擔負從側後擾到敵軍後方牽制對手主力,同時步兵開始以刀陣推進,最終實現圍殲。史書上有「如牆而進」,「當嗣業者,人馬俱碎」來描述唐刀陣推進時的強大威力!唐軍戰力之強在當時天下無敵,唐軍無論裝備、素質、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這也是高仙芝敢於以區區三萬之眾孤軍深入的底氣支撐。

阿拉伯兵力裝備方面: 主將是呼羅珊總督阿布,手下大將為齊雅德·伊本·薩裡,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以上佔據絕對優勢。戰力方面呼羅珊騎兵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精銳,其阿拉伯馬匹是世界最優良的戰馬高度上也佔有絕對優勢,騎矛被阿拉伯人視為是最重要的騎兵武器,他們的騎兵騎矛長達5.5米,阿拉伯騎兵主要靠鎖子甲防護,騎兵重裝化,衝鋒時殺傷力超強。憑著這組裝備,阿拉伯靠著重騎兵剿滅波斯橫掃中東北非。尤其這次是唐軍孤軍「深入七百餘裡」在敵方控制區作戰,這是兵家大忌,沒有後方,沒有補給,情報和機動方面等均處於劣勢,這就給唐軍取勝增添了無數的變量。

怛羅斯之戰經過: 憑著唐軍超強的戰力,精良的戰法陣型,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大唐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住了阿拉伯騎兵,形成殲滅之勢,但是由於兩軍兵力懸殊太大,阿拉伯援兵源源不斷補充戰場,最終雙方激戰五日難分勝負。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傍晚形勢突變,葛邏祿僕從軍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唐軍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 阿拉伯聯軍乘此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致使唐軍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圍困。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被迫放棄。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雖非正史但筆者認為更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軍趕到,從背後襲擊唐軍(段秀實傳圍城五日不克),在外圍警戒的葛邏祿部僱傭兵見事不妙逃跑,導致唐軍陣腳大亂。葛邏祿的行為在唐軍看來是徹底的背叛,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徵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就是說恆羅斯之戰不存在盟軍反水,其證據就是葛邏祿次年還去長安進貢並未提及臨陣叛變之事。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大軍並沒有乘勝向東進軍,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依靠大唐國力安西軍戰力也回復的很快,安西都護府仍然控制著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反而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原因其一是,在阿拉伯人眼裡,大唐的安西軍是天下最強悍的軍隊,尤其是敢於以極少的兵力長驅700裡強勢威懾非常震撼。其二,自大食東侵與大唐第一次遭遇直至怛羅斯之戰之前,阿拉伯軍從未戰勝過唐軍,其實阿拉伯帝國再也沒有勇氣繼續東進越過興都庫什山。其三,怛羅斯之役後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裡也被處死,由此引來大規模叛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之後還有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朝不斷內鬥,國力嚴重消耗,導致唐朝無力染指蔥嶺以西的中亞,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相關焦點

  • 兩個極盛帝國的碰撞,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
    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高句麗人)擊破親附吐蕃的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同年 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徵討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不久高仙芝違背承諾,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
  • 兩大文明的交鋒:大唐怛羅斯之戰
    唐軍在連雲堡取得大勝,大破吐蕃軍,高仙芝帳下有一員猛將叫李嗣業,身高七尺(2米1),善使陌刀,攻城殺敵,立下赫赫戰功。這裡提李嗣業是因為他還會在怛羅斯之戰以另一種面目再次出現。 高仙芝拿下連雲堡之後又再次兵臨小勃律城下,一個漂亮的閃擊戰,擒獲小勃律國王,及他的吐蕃皇后,帶回長安敬獻給唐玄宗。
  • 怛羅斯之戰:唐與大食的西域遭遇戰,影響不深刻而問題最嚴重
    於是,公元751年,唐與大食之間就爆發了怛羅斯之戰。01.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之間的一場遭遇戰公元前200年到300年之間,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同時誕生了兩大帝國,一個是西方的羅馬帝國、一個是東方的秦漢帝國。
  • 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被低估的戰役
    今天要說的怛羅斯之戰發生在盛唐,唐玄宗中後期。此時,大唐帝國對西域的經營已經歷經了太宗時期的李靖、李世績滅東突厥、滅高昌,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又經歷了高宗、武則天長達60多年的西域的大小不斷戰爭,西域的經營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當時的安西四鎮兵力強盛,戰鬥力極強。
  • 兩大帝國的碰撞,影響了整個世界格局,怛羅斯之戰始末!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天寶年間(大約公元751年),發生在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之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是兩個當時均處於鼎盛時期的龐大帝國的首次交鋒,戰役最後以唐帝國敗北並撤出中亞,阿拔斯王朝獲勝而告終。
  • 怛羅斯之戰後傳:阿拉伯力壓吐蕃卻止步蔥嶺,是誰保衛西域佛國?
    編者按:網絡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對於大唐和阿拉伯來說,並非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唐朝仍然有能力發兵進入中亞攻佔大勃律國。然而安史之亂徹底打斷了大唐經營中亞的腳步。
  • 少年將軍,功過難辨高仙芝
    而在這樣一個強盛國家中,卻有一位少年將軍,雖然名聲不及李靖等大將,但他在唐朝歷史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堪稱唐朝歷史轉折點,此人便是唐中名將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其父高舍雞亦是一位將軍,可以說是將門虎子。高仙芝從小隨父從軍,年僅二十餘歲便當上將軍之職位。後來更是得遇貴人,被節度使夫蒙靈詧看重,一路提拔至四鎮都知兵馬使、安西副都護等職位。
  • 導致怛羅斯大敗的鍋,葛邏祿部背了1200年?大唐:他們深得信任
    編者按:關於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近些年,或者說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幾乎所有國內的歷史研究者們(也包括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將葛邏祿部變節視為唐軍崩潰的原因。至21世紀,該說法的傳播隨網絡發展進一步擴散,連英國和法國的中東與亞洲史研究者與漢學家們也開始引用國內研究者的相關論文和論據,而他們的讀者們也對此深信不疑。
  • 唐朝大將高仙芝有多強?率2萬人翻越海拔4000米高原,比肩拿破崙
    唐軍在左右陌刀將李嗣業和田珍的帶領下以陌刀軍為前鋒向連雲堡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突擊,戰至中午,連雲堡被攻克,殲滅吐蕃守軍大部,斬首五千! 唐軍乘勝攻擊駐紮著十萬吐蕃大軍的娑勒城,吐蕃軍隊人數雖多卻畏懼陌刀兵,不敢出城迎戰,只能憑險據守。高仙芝嚴令中午破城,強悍的安西軍在李嗣業的帶領下發起突擊,陌刀翻飛之下吐蕃軍大潰,倉皇逃竄中大部或溺水或跌落懸崖,十不存一。
  • 假面騎士電王:桃塔羅斯成名之戰,一人撐起了電王的牌面!
    桃塔羅斯是是電王的聖劍形態,也是電王的常駐形態,很大意義上桃塔羅斯代表的就是電王。有電王客串的劇集裡可以沒有良太郎,但是一定不能少了桃塔羅斯,帝騎哥的劇集是這樣,時王的劇集亦是如此。那麼今天就來講講桃塔羅斯電王聖劍形態的成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