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自古是農耕國家,在形成漢文化的強大民族意識之後,對國界周邊那些不適合大規模農耕、承載人口有限和與核心區域交通聯絡不暢的地方興趣不大。可以說中國自古就不是侵略性不大的國家,所有的所謂的「擴張」都是因為被那些「夷族」騷擾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滅掉以絕後患。
今天要說的怛羅斯之戰發生在盛唐,唐玄宗中後期。此時,大唐帝國對西域的經營已經歷經了太宗時期的李靖、李世績滅東突厥、滅高昌,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又經歷了高宗、武則天長達60多年的西域的大小不斷戰爭,西域的經營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當時的安西四鎮兵力強盛,戰鬥力極強。昭武九姓(中亞的九個小國,此時已經安心承認是大唐的附庸國)各自發展,誰受到欺負了都找大唐來評理,大唐也經常敲打敲打這些小國,讓他們安分發財就好。大唐在西域輻射中亞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很大,絲綢之路也是欣欣向榮。可見政治軍事永遠是經濟的基石,基石不再,經濟就不用談了。
唐時期中亞局勢圖
當時是公元6到8世紀,是西歐人眼中的「黑暗時代」。然而西歐之外的世界此時並不「黑暗」,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除去固守東南歐和東歐的拜佔庭帝國,另外兩個便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作為新興大國,阿拉伯帝國顯然需要大肆領土擴張,於是兩個大國終於開始了面對面的競爭。
說一說此時大唐帝國面臨的形勢,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鹹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經加入了西域的爭奪,基本上形成了大唐、阿拉伯帝國、吐蕃三國的戰爭。
由於大唐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佔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而阿拉伯帝國徵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卻始終未能跨國中國的國界。
公元715年(開元三年)至公元751年的近50年間,大唐與阿拉伯帝國有過數次大小戰爭,未曾一敗,甚至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阿拉伯帝國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阿拉伯帝國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公元726年,大唐扶持的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跟他爹的官職一樣大(班秩相同)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紮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於是在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徵。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天寶八載(749 )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裡伽羅(來自梵文)上表唐廷說,破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裡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徵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裡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幹的宗主。
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公元751年正月,高仙芝攻破石國,並將國王等一干人等以及金銀財寶無數進獻朝廷,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威懾的效果,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應該說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高仙芝旨在為大唐恢復在河中地區勢力的用兵行動,勢必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在阿拉伯帝國的威逼和對高仙芝對石國用兵的害怕之下,西域各國決定聯合阿拉伯帝國對付大唐。
公元751年,還是這一年,高仙芝在得知阿拉伯帝國和西域各國聯合的情況下,決定打一場遲早要打的戰爭。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率軍24000人,從安西出發,翻過蔥嶺,穿過沙漠,長途跋涉三個多月,終於到達了阿拉伯控制下的中亞名城怛羅斯。但阿拉伯人早有準備,一方面布防工事,加強守軍,鞏固防禦,一方面集結大軍,對抗唐軍。高仙芝無奈只能圍城攻打,幾日之後,阿拉伯方已經集結兵力20多萬,而高仙芝僅2萬多人,圍城第五日,阿拉伯又一援軍趕到從後方殺入唐軍,此時,唐軍負責警戒的葛邏祿部卻因害怕而倒戈,造成唐軍大亂,失去了組織反擊的時機,最終唐軍損失萬餘人,僅剩幾千人突圍返回安西,而阿拉伯軍損失6、7萬人,可謂慘勝。
此後幾年間,雖然安西都護府逐步又恢復了軍事實力,但沒多久就開始了安史之亂,把大唐帝國攪得實力大減,安史之亂後,大唐再也沒有辦法對西域進行幹涉,可以說從戰略上已經放棄了西域。沒有了兵力和經濟的支持,名噪一時的安西都護府孤懸若干年,終於也是沒有了。
此後幾十年間中亞迅速伊斯蘭化,甚至影響力擴大到新疆地區。數百年來,直至今日,許多文人學者,認為,中亞的歷史格局的改變就源於怛羅斯之戰,由於高仙芝的戰敗,導致大唐丟掉了西域的實際控制權,進而中亞被阿拉伯國家完全控制,再加上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兵力收縮,甘肅大部以西被吐蕃佔領,逐步切斷了貿易之路,繁華終於過盡。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版圖
筆者也甚是遺憾怛羅斯戰役的失敗,但是從這場戰役本身來看,個人認為它對當時的格局實際的影響並不大,大唐雖敗,損失不過萬餘,幾年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就恢復了,中亞附屬國之所以投靠阿拉伯帝國,是因為懾於武力威脅,設想,如果沒有玄宗晚年的好大喜功、用人不當,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以大唐帝國的實力,將阿拉伯帝國阻止在安全區域以外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最後想說一點關於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戰役站在高仙芝對面的統帥叫並波悉林,是個什麼人呢?以奴隸之身在謀福綠洲舉起反抗倭馬亞王朝的大旗,一路向西,攻佔呼羅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最終在庫法擁立阿拔斯家族的阿布阿拔斯為哈裡發,應該說並波悉林是阿拔斯王朝真正的締造者。說起來,並波悉林也是一位悲劇英雄,這個一己之力擊敗了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帝國的不世豪傑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悲劇,被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殺害,「留下我可以對抗你的敵人」並波悉林在被害前如是說,而他得到的回答是「除了你我沒有更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