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考古人開展境外考古,發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斯裡蘭卡曼泰遺址

2020-12-17 紅星新聞

無論是東晉高僧法顯,還是南下西洋的鄭和,印度洋上的斯裡蘭卡都是他們旅途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來自中國各個年代的瓷器屢屢出土。12月20日,斯裡蘭卡曼泰遺址,與當地考古隊員一起,來自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考古隊伍正在開展發掘前期工作,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對曼泰遺址開展考古工作。

↑行前會議

黑石號沉船始發哪裡?11到12世紀是否為中國陶瓷外銷的低谷期?帶著這些歷史謎團,在此次聯合考古項目中,中方考古隊員將針對港口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重點研究,這也會對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於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來說,在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將使得巴蜀地區與環印度洋區域的文化交流歷史更為清晰。

↑行前會議

海上驛站,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

儘管遠在三千多公裡之外,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與斯裡蘭卡依舊存在千絲萬縷聯繫,近年來,成都古蜀船棺出土的玻璃珠,就極具南亞風情,西南地區與印度洋的貿易一直沒斷。在斯裡蘭卡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也不斷出土了中國瓷器等遺存。

12月18日,一支四川的考古隊伍遠赴斯裡蘭卡,接下來的考古發掘將還原出古代巴蜀乃至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脈絡。「我們考古系今後的對外發掘也將專注南亞和東南亞。」在出國前的一次會議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介紹說,此次聯合考古是四川大學考古系首次獨立參與國際考古合作,彌補此前境外考古的不足。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此次發掘的曼泰遺址項目位於斯裡蘭卡西北角,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港口,根據以往諸多文獻介紹,來往於印度洋西岸之間的船隻,經過馬納爾海峽通行,到達曼泰港,可在亞當之橋更換為小船,進行貿易。

因為季風的原因,向東航行的船隻在去孟加拉灣之前,也會在曼泰港等待合適的風力,同樣,從曼泰向西航行的船隻也會在西南季風期間停留在那。大量的交易活動在港口發生,往來船隻會在那裡補充淡水、食物、原木等物產,珍珠、寶石、玳瑁、象牙、肉桂、胡椒等則是當時主要的貿易品。

建立年代序列,摸清遺址的布局和規模

根據歷史資料表明,斯裡蘭卡早在公元前2.8萬年就有人類居住,到了公元1505年之後,又歷經了葡萄牙和英國的殖民。不過,早在11世紀,由於南印度人入侵,曼泰港口就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榮。

據四川大學考古系相關負責人透露,從1886年到2010年,曼泰遺址經過了七次發掘,但遺址的年代序列還沒有真正建立,遺址布局和規模也尚不清楚。這也是此次考古將要解決的主要學術問題。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據了解,斯裡蘭卡的港口眾多,往來貿易頻繁,雖然公元前1000多年還處於狩獵、採集時代,沒有陶器出現,但在後期直接出現了鐵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聯合考古中也將針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對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整理、分類、攝影,對斯裡蘭卡出土中國陶瓷的其他地點儘可能搜集,與曼泰對比,甚至會對東南亞和南亞、波斯灣沿岸、西亞北非一些其他著名的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對比研究。

在第一階段的考古結束後,植物考古和佛教考古也會在後續加入進來。

發掘中國瓷器,尋找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的蛛絲馬跡

對於中方的考古者來說,遺址區的中國遺存將成為研究重點,也將為斯裡蘭卡方面解決此前考古研究中的疑點。「遺址區中國陶瓷還要進行重新評估,斷代及產地研究有深入空間,如北方白瓷的窯口區分、11世紀及之後的陶瓷認定工作。」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範佳楠介紹說,雖然遺址區以伊斯蘭陶、珠子、象牙製品、玻璃器等為主,中國陶瓷比例少,但還有很多研究的價值。

根據前期資料表明,當地出土中國陶瓷以長沙窯、廣東青瓷、越窯、白瓷等為主,但11世紀之後的陶瓷信息還不清楚。此外,不同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在年代組合上不同,這也反映出了斯裡蘭卡各個港口的興衰和陶瓷在印度洋貿易中地位的變化。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範佳楠表示,如果將斯裡蘭卡出土的中國陶瓷通盤研究,還能解決此前一些考古疑團。例如對曼泰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東南亞、南亞、環印度洋的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裡的中國陶瓷對比,可以破譯更多信息。

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發現的「黑石號」沉船轟動一時,這艘阿拉伯式的單桅縫合帆船始於印尼巨港還是揚州?到了11到12世紀,中國陶瓷外銷的是否迎來了低谷期?通過對比不同遺址區陶瓷組合,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據考古專家介紹,整個聯合考古將發揮中方瓷器研究優勢,結合城市考古的經驗,重估以前發掘的研究成果,還原出曼泰遺址的聚落布局和興廢,為印度洋貿易與東亞世界貿易往來,拓展南方地區漢唐考古遺存的再認識及中國古代帝國與外部世界的交互提供考古實證。

紅星新聞記者 宦小淮 攝影報導

編輯 楊渝彤

相關焦點

  • 川大考古人境外發掘曼泰遺址 或將揭秘「黑石號」沉船始發哪裡?
    行前分析會考古人員開展前期工作  無論是東晉高僧法顯,還是南下西洋的鄭和,印度洋上的斯裡蘭卡都是他們旅途的重要節點,而近年此地的考古發掘中,中國各個年代的瓷器也屢屢出土。12月20日,斯裡蘭卡曼泰遺址,來自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考古隊伍與當地考古隊員正在開展發掘前期工作,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對曼泰遺址開展考古工作。  「黑石號」沉船始發哪裡?11、12世紀是否為中國陶瓷外銷的低谷期?帶著這些歷史謎團,中方考古隊員將針對港口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重點研究。
  • 點開看四川2019考古成果!今日四川考古工作報告會召開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2019年度發掘收穫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曾於1957年、1978年、2007年三次發掘,是探索滇西北早期聚落形態與文化演進的寶貴資料。2019年度的發掘則將該遺址的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對不同時期人群的生產生活、聚落特徵與微環境,特別是「水環境」的關係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發掘本次發掘的戰國墓地位於成都市高新區中和地區,清理出的10座戰國墓共出土了青銅器210餘件。
  • 南海水下考古專家黎吉龍:見證「海上絲路」的前世今生
    1996年以來,我國已在南海發現了128處海底沉船遺址,發掘出2萬餘件瓷器、銅器、鐵器、船板等古代文物。「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整個航線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水下考古與陸上考古完全不同,隊員們必須戴上氣瓶,穿上潛水衣潛入海底,克服水的壓力和潮汐作用,還要面臨颱風等惡劣天氣的風險。
  • 凌家灘遺址2020年度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記者6月9日在現場了解到,此次發掘的主要對象為遺址核心區東南側的紅燒土密集分布區。據悉,此次發掘是「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安徽地區的唯一發掘地點,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
  • 建水窯遺址考古揭秘
    12月16日,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雲南建水窯遺址考古新發現:雲南青花瓷創燒於明早期,首次揭示紅河流域制瓷技術體系。2020年7月至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紅河州文物管理所、建水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建水窯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經發掘初步判斷建水窯的創燒時間在明代早期,修正了以往認為雲南青花始燒於元代的認識。
  • 60年弦歌不輟 這裡走出了四川考古的「半壁江山」
    60年來,美麗的錦江之畔,走出一代又一代考古人——  川大考古系奠基人之一的馮漢驥,在上世紀40年代主持過成都永陵的考古發掘,這是國內首座科學考古發掘的帝陵;廣為科幻迷熟悉的《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書作者童恩正,憑藉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等學術成果,被國際考古學會議專門開設分會場紀念;張勳燎是國內道教考古開創者;林向、宋治民是用考古材料研究西南地區先秦文化的一個標杆
  • 遵義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考古發掘榮膺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
    貴州遵義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考古發掘榮獲一等獎,其它獲得一等獎的還有河南省鄭州市東趙遺址考古發掘、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北魏宮城四號建築遺址考古發掘、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外圍水利系統考古調查與發掘、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  貴州,實現了貴州田野考古獎零的突破,也預示著貴州考古躍上新的臺階。
  • 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成果發布
    專家們從各自專業角度,以考古成果闡釋古城文化價值,引導人們更好地認知古城、保護古城,傳承延續歷史文脈,也有力助推泉州申遺工作。  泉州市舶司遺址考古推斷——遺址存在大型官方建築基址遺存相關遺存與宋元時期泉州市舶司/務遺址有關聯  位於泉州古城的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引人關注。
  • 走到自閉走到懷疑人生 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分享考古成果與艱辛
    來自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物考古機構、博物館的專家學者以及四川省內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文物部門、文博單位以及成都市民共計350餘人參加大會。會上,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代表四川省文物局對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的順利開展表示祝賀,對關心支持考古工作的領導,致力於發展文物考古事業的工作者,熱心支持文物考古工作的群眾,表示歡迎和感謝。
  • 自然與人文的碰撞:這群復旦人在科技考古中「將今論古」
    同時,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和其他國家戰略,科技考古研究院推動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並在2019年初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正式取得團體領隊資格。這是除上海博物館外,上海第二家獲此資質的單位。同年7月,研究院與天水市博物館合作,在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開展為期5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出第三枚豬龍玉佩
    牛河梁發掘工作站近日披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去年末在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做當年最後一次考古發掘時,在最後一座墓葬中發現一枚玉豬龍。  這枚玉豬龍高9.8釐米,最寬處7.5釐米,為淡綠色軟玉磨製而成,屬國家一級文物。與其一同出土的還有玉環、玉鐲、馬蹄形玉箍等七件玉器和一件細石器。
  • 重慶梁平赤牛城遺址考古工作啟動
    為了解赤牛城遺址的保存狀況、文化內涵,為建設城市公園打好基礎,2019年10月,受梁平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委託,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組成考古工作隊,啟動赤牛城遺址考古工作。
  • 掀開歷史的面紗 開封市考古發掘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
    近日,隨著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發掘工作的結束,考古人員為我們揭開了層層面紗。一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像開封一樣屢遭滅頂的水患後,仍能一次次頑強崛起。洪水固然無情,在帶給古代開封無窮無盡的災難同時,也把無數的風流故事瞬間定格,掩沒於地下,等待後世之人的重新發現。
  •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考古發掘再獲重要發現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黃河北岸的二級階地上,是我國首次發掘的大型史前災難遺址。該遺址一系列的重要考古發現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為配合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 號保護棚後期建設補充區域、排汙管道、88 號樣板房等建設區域,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縣博物館組成喇家遺址聯合考古隊,在2013-2015 年度考古發掘的基礎上,於2016 年6 月至12 月進行了為期6 個多月的田野工作,並獲得了一些較為重要的成果。
  • 唐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發掘創下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中新社西安一月四日電(記者 冽瑋)記者今天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經過三個多月的考古勘探和發掘,證實唐大明宮丹鳳門為唐長安城城門中最高等級的五門道制,體現了大唐皇家建築的巍峨壯麗。有關專家稱,丹鳳門遺址的發掘結果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其墩臺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
  • 出土4萬多件元代龍泉窯青瓷 江蘇太倉元代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
    中國江蘇網3月30日訊(記者 張可)日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江蘇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等26個項目入圍終評。該遺址集中出土了元代中晚期龍泉窯青瓷達40000多件,是元代太倉作為天下第一碼頭、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存。
  • 濟南鋼城區喬店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公布 確認為嶽石文化遺址
    記者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濟南鋼城區喬店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已於日前正式公布。此次考古發掘確認此處為小型嶽石文化聚落,是魯中山區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嶽石文化遺址之一,為探究嶽石文化分布、面貌提供了新線索。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在四處洞穴地點共發掘54平米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北部清遠市英德市青塘鎮,地處北江支流滃江中遊。該遺址發現於1959年,包括黃門巖1號至4號洞、朱屋巖、吊珠巖及仙佛巖等多處洞穴地點,是華南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典型洞穴遺址。2016年至2018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英德市博物館對青塘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 陝西5年來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餘處 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2日電 (記者 梅鐿瀧)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2日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5年來該省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餘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餘處(座)、出土文物4萬餘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