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東晉高僧法顯,還是南下西洋的鄭和,印度洋上的斯裡蘭卡都是他們旅途的重要節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來自中國各個年代的瓷器屢屢出土。12月20日,斯裡蘭卡曼泰遺址,與當地考古隊員一起,來自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考古隊伍正在開展發掘前期工作,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對曼泰遺址開展考古工作。
↑行前會議
黑石號沉船始發哪裡?11到12世紀是否為中國陶瓷外銷的低谷期?帶著這些歷史謎團,在此次聯合考古項目中,中方考古隊員將針對港口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重點研究,這也會對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於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來說,在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將使得巴蜀地區與環印度洋區域的文化交流歷史更為清晰。
↑行前會議
海上驛站,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
儘管遠在三千多公裡之外,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與斯裡蘭卡依舊存在千絲萬縷聯繫,近年來,成都古蜀船棺出土的玻璃珠,就極具南亞風情,西南地區與印度洋的貿易一直沒斷。在斯裡蘭卡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也不斷出土了中國瓷器等遺存。
12月18日,一支四川的考古隊伍遠赴斯裡蘭卡,接下來的考古發掘將還原出古代巴蜀乃至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脈絡。「我們考古系今後的對外發掘也將專注南亞和東南亞。」在出國前的一次會議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介紹說,此次聯合考古是四川大學考古系首次獨立參與國際考古合作,彌補此前境外考古的不足。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此次發掘的曼泰遺址項目位於斯裡蘭卡西北角,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港口,根據以往諸多文獻介紹,來往於印度洋西岸之間的船隻,經過馬納爾海峽通行,到達曼泰港,可在亞當之橋更換為小船,進行貿易。
因為季風的原因,向東航行的船隻在去孟加拉灣之前,也會在曼泰港等待合適的風力,同樣,從曼泰向西航行的船隻也會在西南季風期間停留在那。大量的交易活動在港口發生,往來船隻會在那裡補充淡水、食物、原木等物產,珍珠、寶石、玳瑁、象牙、肉桂、胡椒等則是當時主要的貿易品。
建立年代序列,摸清遺址的布局和規模
根據歷史資料表明,斯裡蘭卡早在公元前2.8萬年就有人類居住,到了公元1505年之後,又歷經了葡萄牙和英國的殖民。不過,早在11世紀,由於南印度人入侵,曼泰港口就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榮。
據四川大學考古系相關負責人透露,從1886年到2010年,曼泰遺址經過了七次發掘,但遺址的年代序列還沒有真正建立,遺址布局和規模也尚不清楚。這也是此次考古將要解決的主要學術問題。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據了解,斯裡蘭卡的港口眾多,往來貿易頻繁,雖然公元前1000多年還處於狩獵、採集時代,沒有陶器出現,但在後期直接出現了鐵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聯合考古中也將針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對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整理、分類、攝影,對斯裡蘭卡出土中國陶瓷的其他地點儘可能搜集,與曼泰對比,甚至會對東南亞和南亞、波斯灣沿岸、西亞北非一些其他著名的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對比研究。
在第一階段的考古結束後,植物考古和佛教考古也會在後續加入進來。
發掘中國瓷器,尋找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的蛛絲馬跡
對於中方的考古者來說,遺址區的中國遺存將成為研究重點,也將為斯裡蘭卡方面解決此前考古研究中的疑點。「遺址區中國陶瓷還要進行重新評估,斷代及產地研究有深入空間,如北方白瓷的窯口區分、11世紀及之後的陶瓷認定工作。」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範佳楠介紹說,雖然遺址區以伊斯蘭陶、珠子、象牙製品、玻璃器等為主,中國陶瓷比例少,但還有很多研究的價值。
根據前期資料表明,當地出土中國陶瓷以長沙窯、廣東青瓷、越窯、白瓷等為主,但11世紀之後的陶瓷信息還不清楚。此外,不同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在年代組合上不同,這也反映出了斯裡蘭卡各個港口的興衰和陶瓷在印度洋貿易中地位的變化。
↑開展發掘前期分析
範佳楠表示,如果將斯裡蘭卡出土的中國陶瓷通盤研究,還能解決此前一些考古疑團。例如對曼泰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東南亞、南亞、環印度洋的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裡的中國陶瓷對比,可以破譯更多信息。
上世紀90年代,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發現的「黑石號」沉船轟動一時,這艘阿拉伯式的單桅縫合帆船始於印尼巨港還是揚州?到了11到12世紀,中國陶瓷外銷的是否迎來了低谷期?通過對比不同遺址區陶瓷組合,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據考古專家介紹,整個聯合考古將發揮中方瓷器研究優勢,結合城市考古的經驗,重估以前發掘的研究成果,還原出曼泰遺址的聚落布局和興廢,為印度洋貿易與東亞世界貿易往來,拓展南方地區漢唐考古遺存的再認識及中國古代帝國與外部世界的交互提供考古實證。
紅星新聞記者 宦小淮 攝影報導
編輯 楊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