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看四川2019考古成果!今日四川考古工作報告會召開

2020-12-19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辦。諸多專家、學者集聚一堂,共話2019年度四川的考古成果。

本次報告會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

報告會上,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的九位青年學者依次對九個不同的考古項目做匯報演講,多位專家也將分別對此作出點評。

劃重點啦,2019年,四川這些考古項目值得關注:

2019年甘孜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發現

這是本地區首次系統專業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填補了三州地區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對研究青藏高原早期人類的演化和東亞手斧的源流等國際熱點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湖南省澧縣雞叫城遺址2018-2019年田野工作收穫

雞叫城遺址是新時期時代的古遺址,對研究原始社會發展和國家起源提供了實物證據。2018-2019年的田野工作進一步探索了該遺址,再次豐富了它的歷史、文化內涵。

高山古城遺址植物遺存綜合研究進展

高山古城城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種類豐富、數量可觀,根據這些植物遺存,專家們可還原當時的古植被情況、探索先民的生存活動環境。

2019年川西北高原考古調查初步收穫

在2019年對川西北高原考古調查中,考古工作者們共調查了73處文物點,不僅首次在若爾蓋縣發現了石棺葬遺存,而且發現的彩陶還證明了該區域在甘川兩省古代文化交流、傳播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2019年度發掘收穫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曾於1957年、1978年、2007年三次發掘,是探索滇西北早期聚落形態與文化演進的寶貴資料。2019年度的發掘則將該遺址的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對不同時期人群的生產生活、聚落特徵與微環境,特別是「水環境」的關係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成都市高新區雙龍村戰國墓地發掘

本次發掘的戰國墓地位於成都市高新區中和地區,清理出的10座戰國墓共出土了青銅器210餘件。豐富的器具為研究戰國蜀地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會理縣猴子洞遺址發現

猴子洞遺址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考古工作者們在此處首次發現並大規模發掘了居住址與石棺葬共存關係的聚落,為全面研究石棺葬人群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生活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眾多墓葬中還發現了明顯非正常人骨架埋葬現象,讓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幅新石器時期本地居民充滿劇烈衝突的生活場景。

唐宋時期成都城的裡坊格局與形態————基於近年來的城市考古發現

成都自兩千餘年前建城以來,就未曾改變過城址,是少有的古今重疊型的地方城市,與長安、洛陽等全新規劃營建的都城截然不同。近年來的城市考古發現,為成都的城市形態與布局勾畫出一幅別具特色的歷史畫卷。

斯裡蘭卡曼泰港遺址2018-2019年考古工作收穫

斯裡蘭卡曼泰港是印度洋上最早發展起來的貿易樞紐港之一。2018-2019年,由四川大學考古系與凱拉尼亞大學考古系組成的中斯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出土了大量直接反映曼泰港貿易活力的重要遺物,對解讀曼泰港的歷史沿革及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地位提供了有益線索。

相關焦點

  • 走到自閉走到懷疑人生 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分享考古成果與艱辛
    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在川有考古資質的兩院一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的專家齊聚,匯報了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通過專家點評和觀眾提問環節,深度解析2019年度四川省的考古成果。據了解,這是四川省考古界首次與公眾分享考古成果。
  • 「考古四川新世紀」展覽亮相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
    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召開,在大會召開前,20日下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漢考古整理基地/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在廣漢市正式啟用。同時,《考古四川新世紀》展覽也在該工作站同步開展。廣漢三星堆的陶器、彭山江口出土的銀錠、資陽的銅車馬等文物亮相展覽現場。
  • 從新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 考古學大會「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
    活動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3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導)10月23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仍在火熱召開。為集中展示四川地區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大會專門組織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引來諸多國內外專家關注。  在「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除了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成為關注熱點外,還有很多的新興考古內容成為討論熱點,例如科技考古、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等。人從哪裡來?三星堆遺址廢棄年代究竟是什麼時候?古蜀文明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些問題,在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活動中都能獲得答案。
  • 60年弦歌不輟 這裡走出了四川考古的「半壁江山」
    □成博 靳小沛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兩位大師奠定川大考古的底色  川大考古的誕生,徐中舒和馮漢驥是繞不開的兩位大師。  徐中舒,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  所幸這樣一位學者離開四川大學以後,另被邀請籌備四川博物館。正是在出任四川博物館館長期間,他主持了成都永陵的考古發掘,這也是我國首次科學發掘的帝王陵墓。  馮漢驥的諄諄教誨,張勳燎教授記憶猶新:「他經常告訴大家,從事現代考古工作,必須親自參加田野發掘,不能只是坐在家中搞沙發考古。但一個考古學家首先必須是一個歷史學家,否則便只能成為考古匠。」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成果豐富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 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成果豐富 2018年10月24日 08時11分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 考古還原斑斕四川歷史
    考古發現歷史,還原歷史。四川擁有豐厚的文物資源。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裡就曾發掘出土過聞名全國的說唱俑、漢代搖錢樹、畫像磚,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更是中國迄今發掘的唯一一座地上皇陵。由國家文物局牽頭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下簡稱「十大發現」)自1990年啟動以來,四川考古成績斐然,迄今已有12項入選「十大發現」。
  • 考古2019︱秦漢考古:大一統的秦漢,在手鏟與筆下呈現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青花碗、陶俑……2019年,貴州田野考古成果豐碩
    1月15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匯報會召開,各項目負責人匯報了一年來在洞穴考古、流域考古、土司考古、冶金考古、紅軍文化遺存、發掘材料整理等六大專題取得的成果,並對各專題交流討論。
  • 第二屆中日考古學論壇召開 古蜀文明考古研究在日備受矚目
    本報訊 (記者 李雪豔) 本周末,第二屆中日考古學論壇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為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奏響序曲。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特設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向人們全方位展示四川尤其是成都的考古成果。在昨日圍繞「生業·文明」主題的論壇上,古蜀文明研究也是當仁不讓的亮點。  今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的最新成果振奮人心,多達115具人骨的發掘出土,為古蜀人來源的鑑定首次提供了證據。
  • 《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考古發掘與研究》開題
    本報訊 近日,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考古發掘與研究》開題報告會在貴州省考古所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所、湖南省考古所、四川省考古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吉林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大學等單位的10餘位專家出席開題報告會。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甘南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News
  • 新疆博物館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新疆博物館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真品周六亮相    9月22日,尼雅·考古·故事——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記者了解到,1999年,「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真品曾在國慶節展出過一次,此後,除了國內重要展覽,這件文物極少在展館中「露面」,「9月22日的展出是近20年來第一次在新疆博物館展出」,當日,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介紹說,這次舉辦「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將從9月22日一直持續到2019年1月上旬。屆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將與大家長時間「會面」。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摩崖石刻調查報告包括四川安嶽庵堂寺摩崖造像、安嶽臥佛院、靈遊院摩崖石刻造像;四川中江倉山大旺寺摩崖石刻;蒲江白巖寺、雞公樹山、看燈山摩崖石刻;邛崍天宮寺摩崖造像、磐陀寺、花置寺、石荀山、鶴林寺摩崖造像、佛爾灣及龍拖灣摩崖石刻造像及廣元地區幾處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等調查材料。  科技考古內容涉及植物、人骨遺骸、動物骨骼、冶金、玉石器、黏合土等分析與研究。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黑龍江齊齊哈爾洪河遺址出土房址四川涼山烏東德水電站建站建設一帶是四川迄今最大的考古項目。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距今4500-4000年的石棺葬群,把石棺葬出現的時間上推1000年左右,可能石四川甚至是全國石棺葬葬俗的起源。
  • 2019「全國十大考古」開始評選!隨州棗樹林考古項目參評!
    「考古界奧斯卡」評選啟動了!據國家文物局官網消息,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考古界奧斯卡」之稱,有著完整、嚴格的評審流程。據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收到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參評項目36項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其中,湖北省兩項目申報併入選,分別是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湖北荊州胡家草場西漢墓地。
  • 川大考古人開展境外考古,發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斯裡蘭卡曼泰遺址
    12月20日,斯裡蘭卡曼泰遺址,與當地考古隊員一起,來自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的考古隊伍正在開展發掘前期工作,這也是中國學者首次對曼泰遺址開展考古工作。帶著這些歷史謎團,在此次聯合考古項目中,中方考古隊員將針對港口遺址出土的中國陶瓷進行重點研究,這也會對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於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來說,在這一地區的考古工作,將使得巴蜀地區與環印度洋區域的文化交流歷史更為清晰。
  • 泉州城考古三個重要項目成果發布
    專家們從各自專業角度,以考古成果闡釋古城文化價值,引導人們更好地認知古城、保護古城,傳承延續歷史文脈,也有力助推泉州申遺工作。  泉州市舶司遺址考古推斷——遺址存在大型官方建築基址遺存相關遺存與宋元時期泉州市舶司/務遺址有關聯  位於泉州古城的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引人關注。
  • 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出爐 解開龍泉窯的謎底
    記者8月11日從省考古所獲悉,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報告會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考古成果報告首發式日前在龍泉青瓷博物館舉行。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龍泉青瓷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釉色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閃亮的明珠,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唯一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 2019年度遼寧重要考古成果發布,葫蘆島挖出「蜻蜓眼」
    核心提示 在12月27日舉辦的遼寧省田野考古業務培訓班上,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了2019年遼寧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大學歷史系及省內各市縣文博單位,完成多項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在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等方面均取得了斐然成績。專家介紹,科技考古就是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古代遺存,取得豐富的「潛」信息,再結合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歷史的科學。
  • 考古2019︱夏商考古:驚豔三官廟,難得匠人塋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