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而源遠流長。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一生經驗總結而來,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廣大百姓們的喜愛。
曾經,俗語在農民大眾心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指引著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如今,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俗語也不像曾經那樣是農村家家戶戶的必需品,但是這些俗語仍存在著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不挑擔子不知重
首先,我們先從字面上解釋一下這句俗語,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一個擔子,如果你不挑它,你永遠不知道它有多重。說到這個,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大山裡住著一位柴夫,柴夫家裡只剩下了他和兒子,每天柴夫都要擔著兩捆柴拿到集市上去賣。
兒子每天都是在家裡懶懶地在床上賴著,也不幹活。在他的眼裡,父親賺錢很容易,就是把柴挑到集市上就可以換來錢。隨著一年一年的增長,柴夫的年紀越來越大了。
終於有一天,柴夫回來和兒子說自己每天辛辛苦苦賣柴,可是兒子在家連飯也不做。兒子當時就很生氣,就和父親說:「你每天挑的柴能有多重?明天我去挑柴賣,讓你看看你多矯情」!老柴夫聽到後傷心極了,覺得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
第二天,柴夫的兒子為了顯示自己說的話對,便早早的起來去挑柴。把柴挑起的那一霎那,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父親每天挑的柴這麼重。在去集市的路上,他走走停停歇了好幾次,腳底都磨破了。那個不孝順的兒子哭了,他才發現自己的父親賺錢原來這麼辛苦。
回到家裡,他緊緊地抱住了自己的父親。並且說以後家裡的柴他來挑,讓老柴夫好好地頤養天年。所以說,有些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做的時候就很簡單,等到自己親手做的時候才發現,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下半句「不走長路不知遠」。
不走長路不知遠
這句俗語相信大家也都能理解,一條路,如果你不親自走到盡頭,你也永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遠,不知道在路的盡頭會有怎樣獨特的風景。只有你敢於嘗試,走到那條小路上,才能欣賞到路邊的風景,也才知道自己看到的遠遠要比別人美麗的許多。
這也告訴了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光靠別人的講述,凡事只有自己嘗試一下,才能了解這件事情的根本。局外者永遠看不清事物的本身,所以古人有句話叫做「實踐才是事物的根本」,實踐才能出真知。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對於「不跳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這句俗語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怎麼看待這句俗語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