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2020-12-17 筱凡凡情感

農村人的精神交流中,最普遍的就是習俗,雖然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內涵,但村民們一聽就能夠知其中表達的意思。因此很多的村民們,雖然看似並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將這些俗語凸顯出來。到了今天過後,日子變得更好了,這些俗語也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春節每次回家的時候,總能聽到老人們對晚輩們傳頌著很多的俗語,聽起來讓人回味不已。

俗語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接觸俗語,可能也只是拿來隨口說說,並沒有做過多的思考,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又會覺得這些俗語頗有它們的含義,也算是老一輩的經驗總結。當然其中也不乏帶有迷信色彩的玄說,這種大家忽視就可以了。今天要給大家講的俗語就是「七不出,八不歸」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有什麼講究?古人經驗不能不知!

七不出

古時候一旦出了遠門,那麼,一般沒有十天半個月的根本就是回不了家的,所以,古人們一般出門之前都會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了以後,才會出去。所以,這七不出指的是七件事情,而這七件事情分別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七樣東西都是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東西,如果這些都沒有安排好,那麼,家人的生活就不能夠得到保障中,所以,古人們才會有了七不出這樣的說法。

八不歸

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反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都無臉面對家人。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八德應該滲透到中華民族每個子孫的骨髓裡。我們應該謹記於心,嚴格遵守。

看到文章這裡的時候,朋友們是不是懂得了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的意思,也對我們古時候的農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所以說古人的經驗不能不知,男人不僅要對家庭有擔當,掙來「柴米油鹽醬醋茶」,讓家人生活無憂無慮,才能夠安然出行。必須還要懂得「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信心滿滿回家。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傳下來的老話都有其深刻含義,切不可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訓。

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代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從故事中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

那麼該看什麼書呢?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智囊全集》

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每每機智過人、妙語連珠。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而在當代,萬達總裁王健林每年年初都會發表年度工作報告,每次在報告中他都會推薦一本書給員工,推薦過的書單裡便有這部《智囊全集》。

這本書究竟有什麼神奇?能讓這麼多人拜讀?

《智囊全集》自出版問世以來,影響巨大。數百年間,刻印的人不計其數,受到了眾多政治家、軍事家、文人名人及下層民眾的推崇和喜愛。

它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了歷代智慧故事共1238則,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馮夢龍評價《智囊全集》說它:「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這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

我讀完之後,才發現很多人生的智慧,還有為人處世的技巧,這本書早就說透徹了!讀一讀就能學到很多智慧,還能輕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想要讀的,建議大家讀一讀白話文版本的,因為文言文真的一般人很難讀懂!

上下6冊智慧只需要79元,就能受益終生!無論是自己讀,還是送給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啥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春節臨近,農村人即將走親訪友,互相祝福,由於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老百姓都很重視,所以春節人們做事都很講究,比如初一不能打罵小孩,正月裡不能剪頭,但是對於何時歸家出門也講究黃道吉日,比如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這又是啥講究呢?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現在出門也這樣嗎?這原本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教會我們懂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注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品行,但時間一長,大結局忘記了它原本的寓意,反而成了迷信的說法。
  • 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農村很多老話都看似都帶有一層封建迷信色彩,其實很多話細細扒來,都蘊含著最淺顯的道理,只不過是用比較誇張的語氣表現出來而已。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這句老話,在我們湖北農村幾乎是通用的,但在別的地方說法就不太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農村老話:「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什麼意思?
  • 「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事非」,究竟是什麼意思,長見識!
    我國農村的俗語文化,歷史悠久,深入人心。民間俗語又叫老話或者諺語,多半都是老祖宗對以前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凝結成一句短語,方便記憶和背誦。俗語的表面意思大多數都是一聽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深入發掘其中的道理,卻是十分深刻的。
  • 年底了,農村老人說「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雖然說有的俗語比較短,但是從細節上來看,是屬於短小精湛的話語,這個也是咱們說的通俗易懂,其實在農村裡上到老人,下到小孩,基本都會說上幾句俗語,但是有的人會說俗語,但是裡面的意思就很難懂了,就比如這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有的人就是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其中提著禮物走親戚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因為平時大家都忙很多親戚朋友都疏於溝通,過年了都閒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串門成為了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句關於春節串門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
  • 俗話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有何講究?七和八分別指什麼?
    從國家到省縣形成了行政秩序,從國家到宗族形成了倫理秩序,曾有一本書這樣寫道「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足以見得到宗族的勢力有多強大了。有了宗族關係,就會有綱常倫理和道德體系出來,它是控制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枷鎖。「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就是這樣一句俗語,經常會有人說是因為出門和回家的時候要挑選好日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它實際也是和封建綱常倫理有關。
  • 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忠告
    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許多俗語的後面還蘊含很深刻的道理,就例如《智囊全集》中記錄的農老一輩人說的「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便有很多人不理解真正的意義。
  • 俗語:「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今年過年你幾號回家?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說的「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說的是什麼呢?
  •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七不出門,八不回家」,到底有什麼忌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俗語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通俗易懂又富含哲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在長期的勞動與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人、以及事物的細心觀察、分析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影響著後世人們。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 俗話「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裡「七」和「八」代表哪些禁忌?
    其中就有一句俗語流傳下來,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因為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所以他能敷衍出的意思也很多。有人說,是每個月中十七的日子,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不可出門;而如果在別的日子出門,則不能在初八、十八或者二十八日回家。否則,就會招致禍患。但是子不語怪力亂神,若真是一句恫嚇人的俚語,也不會這樣一直流傳下來。
  • 農村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是什麼意思?
    如農村老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就是這樣的實際例子。~~「開門七事不能少」,意思是說,每家清晨一打開家門,有七件事一件都不能少。這七件事究竟是什麼事?家裡一打開家門就必須要,是什麼東西這麼如此重要?原來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 俗語「七活八不活」,啥意思?有道理嗎?古人的經驗之談!
    民間百姓同樣有高貴的品格和聰明的智慧,只是因為生存環境而不得不將畢生的經歷都用在農事上從而對事物的表達顯得更加口語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直白的俗語就沒有內涵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古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它不僅在民間有著不小的影響,就是廟堂之上的飽學之士也大多深信不疑。
  • 這才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真正含義
    今天是初八,估計很多人還在路上,有句老話叫「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老話說的「七不出,八不歸」,我們一般會按字面意思來理解,很多人都在農曆初七這一天不出門,初八則不回家。更有人連農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這幾天都算了進去。
  • 農村俗語「未晚先投宿,雞鳴看早天」,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文|竹林七鹹(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很多農村人而言,雖然他們並沒有所謂的「上班時間」,但是勤勞的農村人往往都會起早貪黑的幹活,雖然掙錢不是特別多,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的勤勞品質代代相傳,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未晚先投宿,雞鳴看早天」,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雖然我爺爺沒有讀過書,但他教會了我很多農村俗語。甚至他們連字都不會寫,反而把這些農村俗語記得很清楚。我曾經就問過我爺爺,這些農村俗語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爺爺說,這些都是老一輩的人告訴他的。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但因為這些農村俗語簡短好記,又有很多用處,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記得比較清楚。
  • 俗語「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有什麼講究?夏季可得注意
    農村一直有很多俗語,是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其中有一些俗語確實有借鑑意義。乍一看沒有道理可言,細究起來卻有講究。今天要說的「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就是如此,到底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下。為什麼早上不買豬肉,晚上不買豆腐?買肉一定要買新鮮的,肉的保質期相對較短,放到下午已經不新鮮了,人們就有了早上買肉的習慣。既然如此,為什麼又說早上不能買肉呢?
  • 俗語「姐送妹,窮三輩」,古人結婚的講究,有道理嗎?
    老百姓口中相傳的老話,也叫俗語,通常是老一輩人根據生活現象和規律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就是因為接地氣,無論你是哪裡人,總能在俗語中找到一些共鳴,其中所反映的某些道理,也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但是,大多數俗語只是經驗,而非科學,那麼歷史發展,人類進步,有些俗語自然就不適用於現代生活了
  • 俗語:「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而源遠流長。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一生經驗總結而來,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廣大百姓們的喜愛。
  • 農村俗語:「前高后窪,不孤就寡」,農村蓋房高低有什麼講究嗎?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的發展,現在的農村,可謂是排排大瓦房,街道整整齊齊,一派農村新氣象。說到大瓦房,就不得不說到農村蓋房的那點事兒。在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前高后窪,不孤就寡,不知道有人聽過沒有?那麼到底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