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父母罵幾句,他竟喝農藥自殺
幾年前,江蘇一個11歲小男孩在自家魚攤上手持菜刀,熟練地將魚開膛破肚被人錄下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這個男孩叫小孟,他憑藉純熟的殺魚技巧,倔強犀利的眼神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並戲稱他為「殺魚弟」。
小孟的父親說:「家有6個孩子,經濟壓力實在太大,小孟又是老大,所以就讓他從小輟學,在水產店裡幫忙掙錢養家。」
可他還是一個孩子呀!這個年紀,不應該在學校裡好好讀書嗎?有好心人聯繫上了小孟的父母,並且願意資助小孟上學。
小孟也的確去了學校上學了一段時間,但是沒有過多久,他父親就覺得讀書無用,讓小孟繼續殺魚。他父親甚至直接把自家水產店改名為「殺魚弟水產」,想利用「殺魚弟」的名氣多掙一點錢。
在網紅的光環下,小孟慢慢長大。因為長期呆在水產店,圈子狹窄,沒有朋友;父母又常年吵架,家庭充滿暴力,他性格越來越暴躁孤僻,和父母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鄰居透露:店裡生意忙,夫妻倆常吵架,他爸爸脾氣非常不好,經常對他又打又罵。有一次,打得小孟差點摘除眼球。
小孟殺了十年的魚,直到2018年7月31日下午,因為一件小事小孟和顧客發生了爭執,小孟父母怕得罪客人,於是厲聲罵了兒子。17歲的小孟一氣之下喝下了百草枯自殺,現仍在醫院搶救。
這瓶百草枯是小孟一個多月前買好的,他早就有了想死的心。
「殺魚弟自殺」事件讓人唏噓,很多人祈禱,希望能用先進的醫療技術把他救活。
可是救活後,他又能做什麼?繼續殺魚嗎?殺一輩子魚嗎?
這幾天,看了很多關於「殺魚弟」自殺的文章,大多數人認為,是因為貧窮,貧窮導致了這個家破敗不堪。可我卻覺得,問題不是窮,而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雖然「殺魚弟」出生貧窮,但也得到過資助。如果父母可以推孩子一把,讓他專心學習,提供稍微好一點的環境,說不定他還能考上大學。這樣下來,就算未來不能大富大貴,也無需再過終日殺魚的生活。但這一切,都被他的父母扼殺了。他的父母認為,讀書有什麼用?又不能給自己生意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還不如讓兒子回來,給自己打個下手。他們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兒子上學不能幫他掙到錢,就不上;兒子得罪客戶錢會少,就罵兒子;甚至兒子不聽話,就直接打。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小孟,怎麼可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對未來有期待?
這次自殺看似是衝動,實際上,是籌劃已久。看似父親是因為經濟問題無可奈何,實際上是心窮。
作家凱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在老家要抓猴子很簡單:在一塊木板上鑽兩個猴子手腕大小的洞,然後在木板背後放一些花生。猴子看到花生就會去抓,於是這隻猴子就逃脫不了了。
為什麼呢?因為猴子心窮啊。拿了花生的手是握緊的,根本沒辦法從洞裡縮回來。木板變成了枷鎖,猴子也就自然而然被人擄走。
「殺魚弟」父母也是這樣,明知道兒子讀了書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出路,可他們的心裡,只斤斤計較明天能掙多少錢。
教育家俞洪敏也曾說過:「斤斤計較、愛佔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
父母貪心,為了省錢為了掙錢,不顧及孩子的未來,給孩子種下讀書沒用,還不如先掙明天賣魚錢』的種子,會讓他過早地失去胸懷和高度,直接影響他未來的品格形成。
(二)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剛剛上學,問還在當農民的父親:「人,為什麼要讀書啊?」
父親解釋說:「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做籬笆,或者當柴燒;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挑水做農活,長大了能學到很多做農活的技巧,但他除了做農活,基本上幹不了別的。如果你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打工,當保安,做工人,或者成為小商小販;如果初中畢業,你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如果高中畢業,你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操作和修理了;如果大學畢業,你就可以去高樓大廈工作,甚至可以設計鐵路橋梁;如果碩士博士畢業,你還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小男孩點點頭,發憤讀書,每次考試都爭取拿滿分,最後被名校錄取。
其實,父母灌輸給孩子什麼,他得到的就是什麼。
林青的家境不算好。女兒朵朵上初一時,英語很差又請不起家教,她只好要求女兒放了暑假早早起床背英語單詞。背了一個多月,女兒受不了了,把書一丟大哭:「我又不是你,我學不會,英語太難了。我就考不及格怎麼了?我不背了我不背了!」
林青看著女兒撒潑,靜靜地把書撿起來:「你今天只背了10個單詞,還差40個。我給你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待會兒繼續背。」
女兒看到反抗無效,只好自己整理情緒,乖乖地背起來。
整個暑假,女兒都是不開心的。但是女兒上初二的時候,因為有單詞基礎,學起來特別快,有好幾次大考,衝進了全年級前十。
林青的朋友打趣說:「林青,你就不能放過孩子嗎?她還那麼小,你就讓她背這背那,學習不好就學習不好唄。」
她沉默了一會,說:「孩子不懂,難道我們做大人的也不懂嗎?她學習不好,有厭學情緒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做家長的更應該堅持讓她學,我寧願她恨我一陣子,也不要恨我一輩子。」
孩子未來的路,絕大部分是家長鋪的,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甘心當一個窮人,甘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窮人。
(三)
別人看不起你,你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演員孫紅雷曾經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孫紅雷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父親是一個中學老師,母親只是一個工人,可家裡有三兄弟,經濟負擔非常重。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孫紅雷得知,媽媽每天下班後都去撿破爛,為了多掙一點錢。
有一天,母親對他說:「我去撿破爛,你能跟我一起去嗎?」
「我要做作業,我不去。」他覺得丟臉,自此後變得孤僻。
後來,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母親只好借錢生活。孫紅雷看見母親低聲下氣地向鄰居借錢,可鄰居卻沒好氣地吼:「又來借錢,我們哪有錢?」
13歲的孫紅雷愣住了,他趕緊去拉住母親的手,鼻子發酸:「媽,今天我和你一起去撿破爛。」
那天,是他第一次隨著母親外出做事。他看見母親為了撿一個臭水溝裡的塑料瓶,不惜脫了鞋赤腳踩進臭水溝裡;為了撿到幾張紙,母親還被呵斥。
然而,就是這種『沒面子』的事,母親卻絲毫不覺得不好意思,臉上始終帶著微笑。
孫紅雷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母親坐在河邊休息,從口袋裡拿出一個橙子,剝開,反覆擠壓幾下,然後仔細地把橙汁抹在臉上。看著兒子差異的眼神,母親說:「橙汁可以美容哩。人家看不起我們不要緊,但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愛自己,讓自己快樂……」
物質上窮不窮又有什麼關係?只要心不窮,能在最不好的環境愛惜自己,不放棄希望,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言傳身教,小小的孫紅雷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在逆境中笑對人生,才會有後來的影帝稱號。
(四)
苦一陣子,前路也就光明
女孩王心儀的家境也很不好,媽媽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裡還有兩個弟弟,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這家人非常窮,窮到王心儀衣服也被洗得發白,吃飯都不敢點肉。可她自卑嗎?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嗎?不,她有愛她的爸爸媽媽。
王心儀的母親始終認為只有讓女兒讀書,她未來的生活才會更好,才能改變現狀,走出貧窮。所以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係,一定要女兒吃好睡好,努力學習。
最後,王心儀如願考上北大。
如果時光能倒流,一定會有很多的人願意回到學校好好學習,不用父母督促,苦點累點都沒關係,至少能為自己賺取一個明媚的未來。可在孩童時期,孩子還不能預知以後的人生軌跡,加上自控力有限很容易就會走歪路。可若父母在這個時候能拉他們一把,那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父母們,窮什麼都不能心窮,做父母從來不只是讓兒女吃飽穿暖,而是要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讓他們有機會看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