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老農把黑土豆變成金蛋蛋

2020-12-09 騰訊網

從貧困戶到年入5萬,62歲的甘肅老農如何把黑土豆變成金蛋蛋?

從貧困戶到年入5萬,一個62歲甘肅老農的當代「農業成功學」

62歲老農,300畝黑土豆,與一場貧困縣的新農商實踐

一個種了一輩子田的62歲甘肅農民,在他人生的下半場開啟了一場種田新實踐,也意外成就了一場來自「三區三州」貧困地區的新農商示範。

晚上7點,山裡的天已經黝黑,62歲的王學如還在田裡忙活。再過幾天,就到了收穫黑土豆的日子。作為合作社生產隊長,王學農要保證黑土豆達到商家的收貨標準。

當了一輩子農民,為田裡的作物忙活了一輩子,先是小麥、玉米、土豆,如今又換成了黑土豆,王學如卻前所未有地滿足。不變的,是付出,變化的,是回報。

8月初的傍晚,王學如在田間打理他的黑土豆。(攝影 安舜)

一個「三區三州」的老農戶

王學如家在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北塬鎮前石村。知道臨夏縣的人不多,這裡只有40萬人口,經濟發展也不起眼,很容易就湮沒在廣袤的大西北及全國兩千多個縣級行政區裡。

在當地,數以萬計像王學如這樣的農戶,仍然常年指望著地裡的那點收成。王學如家裡有5口人,種有6畝多地,因為身體、年齡等原因,他沒辦法外出務工,一直在家務農。

這個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土地的老農,一輩子勤勞能幹,卻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

「原來家裡種苞谷,一畝地每年收成能有1800塊,刨掉肥料、農藥等支出,一年到頭所剩無幾。」王學如的兒子深知務農的辛酸,他家此前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覺得自己不能再像父親一樣靠田為生,乾脆在外面嘗試開起了農家樂。

境內多山,交通不便,先天條件的有限,產業基礎的薄弱,使得整個臨夏州,一直是全國脫貧攻堅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屬於需要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之一。

民以食為天,農業肩負全社會的重任,每年都是中央一號文件關注的對象。但對於農民們來說,他們身處農產品生產流通最上遊的環節,不僅要背朝黃土靠天吃飯,還疲於應付劇烈波動的下遊農產品行情。

「比如一畝地的土豆,頭一年的收購價是1塊,第二年的收購價就跌到了2毛5。農產區小農戶們的貧困,跟他們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緊密掛鈎。」臨夏縣的公務員徐李鵬說。

徐李鵬在臨夏縣的鄉鎮、縣政府工作多年,目前在臨夏縣委黨史研究室任職,並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在臨夏縣多個村莊下鄉做扶貧工作。

老農們需要找到新的通路。

▲臨夏州大山綿延,這裡是全國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攝影 安舜)

一場貧困縣的新農商實踐

從2017年起,王學如所在的村子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實現土地流轉,集中規模化種植,王學如家的6畝多地也流轉給了合作社。因為種植經驗豐富,人又勤勞,他還當選了生產隊長。

「如果沒有市場,沒有銷售,農業的生產仍然是盲目的,抗風險能力很差。」經過多年實踐,徐李鵬覺得,雖然農業合作社提升了生產效率,但農產品在下遊流通及低價賤賣的問題仍需要解決。

土豆在臨夏縣是「輔食中的主食」,佔了當地1/3的作物種植面積。徐李鵬發現,市場上有種黑土豆,價格是普通土豆的兩倍,因為品種新穎、富含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很受消費者歡迎,但臨夏當地還鮮有種植。

「我們一調研才發現,其實本地農業局早就做過相關科研項目。」2019年,徐李鵬找到農業合作社,跟王學如等老農一探討,大家都認可,種植黑土豆在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

王學如唯一的懷疑是,怎麼保證把黑土豆賣出好價錢?

經過徐李鵬的牽線,合作社對接到一家臨夏新成立的電商公司。公司總經理王永紅做過多年的商貿,正開始涉足農業,為土豆、百合等農產品尋找貨源。

王永紅髮現,在新近崛起的電商平臺拼多多上,價廉質優的農產品很受歡迎,且交易規模急速增長,她覺得家鄉的農產品很有競爭力,「完全可以直接賣給全國各地消費者」。

拼多多農產品的價格密碼,在於降低產銷的中間費用:只有收購、打包、物流三個環節,農田直連餐桌,「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既幫助消費者得實惠,也幫助農戶增收。

王永紅覺得,黑土豆很合適在電商平臺上銷售。很多城市的消費者在線下買不到,但對這種新穎的農產品很感興趣,相比普通土豆,又願意付出更高的溢價。

在當地政府的牽線下,王永紅的電商公司和王學如所在的農業合作社一拍即合。雙方達成合作協議,約定每年以市場行情價來採購黑土豆,並且價格不低於1.2元每斤。

這筆帳算下來一目了然:黑土豆的價格,比普通土豆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還可觀。一畝地能產4千斤黑土豆,畝產值能達到至少4800元。

▲黑土豆已經成為拼多多平臺土豆品類一顆冉冉升起的銷量新星。

新電商為農戶解決了銷售的後顧之憂,王學如和村民也在田間地裡找到了奔頭。

目前,合作社黑土豆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0多畝,62歲的王學如與老伴在合作社的工資加上分紅,年收入已經能達到5萬元左右,完全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按照預計,合作社今年能收穫12萬斤黑土豆,在拼多多上,它們將轉化成超過2萬筆訂單,供應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拼出來,黑土豆也是金蛋蛋。」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說,「中國農業有自己獨特的國情,我們長期仍然將會是相對分散的小農模式,像王學如這樣的小農戶、臨夏這樣的農產區,藉助電商能尋找到越來越多的機會。」

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在8月11日宣布開啟了第二屆「農貨節」。狄拉克說,像王學如這樣在臨夏起到示範效應的案例,在平臺並非個例。本次「農貨節」共有7萬多家包括農戶、新農商等在內的涉農商家參與,預計將為農產區帶來超過2億筆訂單。

狄拉克還表示,針對臨夏州等扶貧攻堅重點的「三區三州」農產區,拼多多平臺將在活動期間,持續在農產品流量和價格補貼上予以進一步的扶持。像臨夏州的黑土豆、百合,涼山州的石榴,平臺將幫助種植這些作物的小農戶融入全國消費的大市場。

8月,眼下馬上就要到今年新一輪黑土豆從地裡新鮮出爐的時候。王學如忙在田間地頭,卻樂在心頭。他期待的,不僅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還是一個「爆賣」的季節。

作者:紀敏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減稅降費助力,「土豆豆」變成了「金蛋蛋」
    回憶起以前耕田種土豆的日子,世代生活在新疆東天山腳下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的農民們,有著倒不完的苦水。而如今,對於東天山的農民來說,他們種下的土豆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咽下的苦水也變得「甜蜜蜜」。這一切要從全國人大代表、哈密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掌門人王豔清的「土豆故事」說起,她用土豆加工的「石奶奶」牌系列水晶粉絲不僅暢銷全疆,還通過電商平臺遠銷內地諸多大城市,她也成了哈密市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在巴裡坤土生土長的王豔清和其他本地人一樣,一日三餐幾乎離不開土豆。
  • 從馬鈴薯生產大省向強省邁進 貴州土豆要圓「幸福金蛋蛋」之夢
    「讓貴州土豆造福於民,變成幸福的金蛋蛋」——這是貴州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美好願景,意味著讓深山裡的土豆走出大山暢銷海內外,讓貴州山區的人們因薯脫貧而幸福快樂,為廣大消費者奉獻健康、幸福的雜糧主食化新生活。
  • 郟縣郭玉獻:把滷蛋變成「金蛋蛋」
    韓店村69歲的王玉玲一邊幹活兒一邊說。 「現在是淡季,有訂單我們才生產。另外,滷蛋車間溫度高,不能讓工人長時間待在這裡,能提前就儘量提前下班。」公司負責人郭玉獻說。 鄭州接續追夢 郭玉獻出生於1970年,雖說剛過了50歲生日,但黝黑的皮膚、斑白的鬢角,讓他看著比實際年齡要老幾分。 「掙錢不容易啊!
  • 黑土豆有了「身份證」
    本報訊(記者賈尚志)11月15日,收到太原海關技術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後,呂梁市興縣惡虎灘村村委會主任白軍軍心裡樂開了花:「村裡的黑土豆要變成金蛋蛋啦!」半個月前,太原海關技術中心派員到惡虎灘村慰問對口扶貧農戶。
  • 吃過土豆,但你吃過黑紫色土豆嗎?如今引種成功成農民增收的金蛋
    馬鈴薯也就是俗稱的土豆是人們餐桌上常吃的一種食品,不過,吃過土豆,但你吃過被譽為「黑金剛」的黑紫色土豆嗎?如今,在江蘇徐州豐縣華德裕家庭農場,正是黑金剛土豆收穫的時節。今年華德裕家庭農場引種黑金剛土豆獲得成功,成為農民增收的「金蛋蛋」。
  • 文山市6萬多畝馬鈴薯變成「金蛋蛋」
    時下,全市種植的6.7萬畝馬鈴薯進入收穫期,昔日的「土豆豆」變為「金蛋蛋」,馬鈴薯種植成為眾多種植農戶增收致富的新通道。文山市6萬多畝馬鈴薯變成「金蛋蛋」 各地田間地頭採收忙在德厚鎮石榴紅村馬鈴薯地裡,工人們正有序的除根、分揀、裝箱,大家邊幹活邊說笑,仿佛一幅美麗的豐收風景畫。
  • 山西岢嵐小豆豆變成了金蛋蛋
    「中華紅芸豆」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遠銷歐盟國家、美洲地區、南非、中東、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及俄羅斯,出口創匯,小豆豆變成了金蛋蛋。2009年以來紅芸豆市場收購價格一路飆升,2013年達到了8.0-10.4元/公斤,真正成為岢嵐人民發家致富、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成了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決定性力量。「一縣興一業」。
  • 小紅薯變身「金蛋蛋」
    小紅薯變身「金蛋蛋」——鹽山發展紅薯產業實現種植大戶和脫貧群眾雙受益本報記者 孫健 本報通訊員 石磊鹽山縣小莊鄉西璋璧村地處古齊堤上,土壤是紅土和白沙壤相混合的三合土這些年,我就琢磨怎麼才能讓刨出的這些紅薯變成『金蛋蛋』。」常建華說,2017年,她經過多方考察,流轉了近100畝土地創辦了子揚家庭農場,專門種植紅薯。第二年,她為自家產的紅薯註冊了「璋璧薯」商標。由於紅薯的品質好、價格適中,很快在滄州打開了銷路。  眼下,到了紅薯收穫的季節,常建華的合作社裡有很多工人正在手工刨紅薯。已脫貧的李中達就是其中一位。
  • 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
    【專題】改革開放40年 喜看隴原巨變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成」金「之路  每日甘肅網記者楊紅麗通訊員焦德宏  2018年,民樂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民樂縣最具生產潛力
  • 爐霍縣:「小番茄 金蛋蛋」
    基地老闆盛學武是山東壽光人,今年五十九歲。
  • 湖南東安:小紅薯變身「金蛋蛋」香飄粵港澳
    湖南東安:小紅薯變身「金蛋蛋」香飄粵港澳
  • 山西嵐縣:把「小土豆」打造成富民「金蛋蛋」
    與此同時,該縣不斷壯大延伸馬鈴薯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開發出108種土豆美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嵐縣土豆宴」品牌。實現了馬鈴薯從育種到加工研發、縣域旅遊、餐飲文化等全產業鏈融合創新發展,把「小土豆」打造成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 築下「金窩窩」 拾得「金蛋蛋」
    盤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為盤錦經濟技術開發區,他們始終堅守「築下金窩方能拾金蛋」這一理念,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漂亮、溫暖的「窩」吸引能下「金蛋」的「金雞」。10年間,興隆臺區和開發區「有事先可開發區辦,有錢先可開發區花」,多次放棄建設辦公樓計劃。
  • 沙窩窩長出「金蛋蛋」
    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阿拉善盟是乾旱少雨、沙化嚴重地區之一,多年來,當地幹部群眾克服困難、因地制宜、科學治沙,用織密的林帶鎖住拓展的黃沙,用市場化意識和現代化手段,走出一條「點沙成金」、治沙致富的新路。  茫茫沙海添綠洲  阿拉善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三大沙漠橫亙其境內,一度趨於「握手會合」。
  • 黑土地上的綠色「土豆之鄉」,有你家鄉嗎?
    土豆,也叫馬鈴薯。原產地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據說栽種已有8000多年歷史。16世紀傳入我國,開始僅為宮廷美食,只有皇宮和達官顯貴才能享用。明清時代,馬鈴薯栽培技術不斷優化,產量大大提高,才進入普通百姓餐桌。現在,土豆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蔬菜,做法也是各有千秋。
  • 十堰竹山擂鼓鎮:小小紅薯變致富「金蛋蛋」
    目前,擂鼓鎮已在腰莊村、紅巖村、三河村等村發展紅薯產業近千畝,紅薯銷至武漢等地,小小紅薯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金蛋蛋」。
  • 湖北竹溪:土豆變成「金疙瘩」
    7月20日,雨過天晴,位於秦巴大山深處的湖北竹谿縣泉溪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群眾忙著挖土豆、分裝和轉運土豆的場景。又是一年土豆豐收的季節,看著滿地黃金亮色的土豆,張申東臉上樂開了花。然而,藏在深山的美味,除了自己食用外,部分土豆被用來餵雞、餵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申東成為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現年40歲的張申東是泉溪鎮塘坪村農民,外出打過工、做過石材生意,在外奮鬥的他一直留意適合家鄉發展的致富項目。張申東琢磨,如何將本地的優勢產品做出特色,如何靠種植土豆致富呢?
  • 長武綠皮雞蛋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如今在我縣,它卻發展成為了一項產業,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蛋蛋」。近日,在長武縣大東莊光伏產業園內,一排排雞舍整齊有序,密密麻麻的蛋雞讓人眼花繚亂,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分揀綠殼雞蛋。五黑雞外型具有黑冠、 黑羽、黑皮、黑肉、黑骨的特性,故名為五黑雞;內含豐富的黑色素、 胺基酸和黑色膠體,被謂「中國黑寶」、 「雞中珍品」和「藥食兼用型的黑色營養保健食品」之稱,其產蛋是綠殼蛋,蛋黃膽固醇和全蛋膽固醇含量比一般雞蛋要低40%左右,而蛋白質含量高12.7%,還具備多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
  • 一顆土豆的成長史——跟小隴去看看定西渭源土豆如何逆襲成為「金...
    工作人員正在無菌車間操作  話說這個擔綱脫毒繁育任務的土豆,可是科研專家在土豆大田裡千挑萬選出來的,不僅要基因好,而且還要病毒少,通俗地說就是根正苗紅。  選出來的土豆肩負著改良土豆品種的重任,在特定的環境下長出芽苗。芽苗通過切片後,在顯微鏡下提取胚心,這個過程就好比外科手術一般。
  • 靖邊高山冷涼蔬菜成農民致富「金蛋蛋」
    靖邊高山冷涼蔬菜成農民致富「金蛋蛋」 2020-12-14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