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糠or天婦羅
麵包糠可以做那些美食
麵包糠是什麼?麵包糠,很多喜歡吃麵包的人估計都沒聽說過是什麼東西吧。麵包糠使用麵包作為原料製成,經常被製作成為各種食品輔食,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
生活中可以看到麵包糠的地方有很多,如牛排、雞排、漢堡等一般的油炸食品,表面都會加上一層麵包糠,主要是用來緩解這些食物在被高溫油炸的時間。可以讓食物的口感更加酥脆。
麵包糠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緩解食物在高溫油炸時被炸焦的時間,並且可以使食物外表皮焦酥可口。
麵包糠還有就是用於家常菜肉丸子的製作,如四喜丸子等,它的主要原料就有麵包糠。
麵包糠的作用
1、面糠最基本的用法就是在做各類油炸食物時使用:將雞蛋分離,只使用蛋清;將要炸的食物在蛋清中浸一下;再在外層包裹上足量的麵包糠,就可以下鍋炸制了;待外層微微變黃後再炸至金黃色即可。
2、在製作家常四喜丸子時也可以使用麵包糠。將選用攪拌好的瘦豬肉餡和麵包糠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其他適量的調味料,揉成大小相等的丸子,即可製作。
3、在各類點心上也可以用麵包糠,在使用前要在點心外粘上少許蛋清,這樣才能將麵包糠很好的包裹在點心外。
麵包糠製作方法
如果在市面上買不到滿意的麵包糠,也可以自己在家製作。
1、可用日常剩餘的麵包作為材料,將其切成小塊。
2、倒入烤盤中均勻鋪開,150度烤制。
3、烤制期間要將麵包塊翻動幾次,以保證麵包塊能夠均勻酥脆。
4、待烤製成功後拿出晾涼,然後用攪拌機打碎成末。
5、將打碎的麵包屑過篩。
6、剩餘細細的麵包屑就是製作成功的麵包糠了。
7、將麵包糠放置入乾燥的瓶中,需要時取出即可使用了。
天婦羅:漂洋萬裡而來的日料經典
天婦羅已經成為了日本料理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與各類刺身、味增和壽司並列,並因為相對親民的價格而更可能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但這種日本傳統食物的出現時間,距今尚不足400年。其源頭也並非日本本土,而是遠在萬裡之外的葡萄牙。
起初,天婦羅的原型是一種名叫「花園小魚」的葡萄牙食品。但其製作所用的食材並非只有魚肉,還包括了很多諸如青豆、甜椒和南瓜一類的蔬菜瓜果。製作時混入提前準備好的麵糊,再進行油炸。由於形狀類似小魚,顏色又因不同食材而五花八門,所以被俗稱為「來自花園的小魚」。
在中世紀,集體信仰天主教的歐洲人,需要在復活節的數周進行齋戒。受其影響,人們將主動不食用肉類與辛辣的調料。但魚類卻被認為不同於陸地生物的肉質,所以排除在齋戒範圍之外。結果自然是歐洲人在每年的一個階段內,需要消費大量的魚肉和蔬菜。葡式的花園魚,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同時期的日本,雖然不能說沒有油炸食品,但在數量和製作說法上無法讓人滿意。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古代的航海與捕魚業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貴族階層的崇尚食素風情。所以,天婦羅的誕生還要等到歐洲人長期接觸日本為止。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終於讓長期孤懸在歐亞大陸以東外海的日本,有了與外部世界頻繁接觸的機會。葡萄牙商人在16世紀的40年代,第一次抵達日本。加之日本銀礦的大量開採,讓當地逐步被外部世界所重視。到了16世紀的70年代,葡萄牙人還在長崎沿海獲得了數個村莊的留居權。他們參照澳門的模式,建立了時間不長的葡屬長崎。大量的商人、士兵、海員與教士,紛紛來到日本。
很快,葡萄牙式的「花園小魚」也通過長崎被日本人所接觸和熟知。在豐臣秀吉取消了葡屬澳門的自治市地位後,當地的常駐葡人減少。很多工作都交由日本當地僱工完成,定期來訪的商賈就開始吃上了日本本地廚師製作的「花園小魚」。反過來,日本廚師也將這種新的進口食品,向國內的其他地方傳播。最初的天婦羅便孕育而生。
天婦羅之所以能在日本迅速紮根和傳播,不僅僅是因為葡萄牙人長期同本地人基礎的結果。日本古代的飲食結構,也與原版的「花園小魚」是一拍即合。
在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時期,日本本土的耕地面積有限。除去稻米、茶葉和養蠶所需的桑葉種植,餘下的土地很難發展大規模的畜牧和養殖。加上佛教信仰的關係,讓當時的很多日本富人都只是以魚作為主要肉食來源。平日的2-3餐,主要還是以米飯和蔬菜為主。這種類似歐洲人齋戒飲食的習慣,自然給了天婦羅以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世紀後的1682年,日本人在接待朝鮮來的使節時,拿出了用雞肉為原料製作的早期天婦羅。這恐怕是因為擔心大陸來的訪客,無法接受海鮮為主的日本飲食風格,而做出的權宜之計。因為在當時,大部分天婦羅也是以海鮮和蔬菜為原料。先用少量的油炸成固定的形狀,再根據需要進行不同的二次加工。相比葡萄牙原版而言還是有些粗糙和走樣。
也是在17世紀後期的江戶時代,天婦羅的製作水準也在進一步的提高。源自歐洲的麵糊技巧開始得到推廣,油脂提取技術發展,也讓食用油逐漸變得廉價。更多來自東京灣的海產品,也豐富了天婦羅的口感。最後是醬油的普及,讓天婦羅擁有了標配佐料。
於是,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日料名片,就這樣產生了。大量的日本城市居民,開始聚集到市井的露天攤位上,享用這種可以快速製作的可口食品。在缺乏新鮮海產的地方,傳統蔬菜瓜果則繼續充當天婦羅的主要食材。有時則兩者兼而有之,成為我們今天都很熟悉的拼盤。
明治維新之後,重新大規模開放的日本,迎來了數目眾多的外國到訪者。一些精心製作的高級天婦羅便脫穎而出,成為了精緻的高檔次飲食。天婦羅開始從日本向外傳播,世界各地都紮下了根。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精美天婦羅擺盤,就源自這個時期。
明治維新時代開始 天婦羅逐步提高層次出現了各種擺盤
當然,更多變化還是發生在二戰以後。徹底對世界放下戒心的日本,對外輸出了大量的移民團體。不少人在國外做起了準入門檻不高的餐飲業。2-3代人後,具有異域特色的天婦羅便紛紛出現。食材逐漸擴大到西蘭花、西葫蘆、蘆筍和南瓜,甚至都出現了特製的冰淇淋天婦羅。不得不說是一種奇妙的循環。
今天,任何一家日料店裡都能看到天婦羅的身影。但在你大快朵頤之時,或許不會想到,一份如此簡單的料理背後,也包含著數百年前無數勇者、智者和幸運兒的努力。
無論你吃到的是正宗的日式天婦羅,還是千奇百怪的當代新品,都是在享用人類文明本身發展的成果。這種發展並不完全依靠武力與徵服,而更仰仗於貿易、開放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