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把定春風笑,且作人間長壽仙。長壽,是人類共同渴慕的美好願景。古人從未中斷過對長壽的追求,秦王嬴政為自己長壽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3000人,東渡入海尋求仙藥。
中國傳統的五福,即福、祿、壽、喜、財,其中壽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見人的幸福是以健康長壽為前提,有壽即福。
而祝壽是對每一個生命的祈禱,更是人們追求幸福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力。中國的祝壽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在宴飲取樂時「獻酒上壽」之類的做法。
而中國人過生日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說 , 當時在江南就盛行著慶祝孩子一周歲生日的習俗。到了唐代 , 慶祝成人生日的習俗就開始盛行了。
生日上的壽禮 , 大約始於宋朝,並逐漸變得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在《紅樓夢》第七十一回中提到,賈母八旬大壽時,榮寧二府大擺宴席,自七月上旬,送壽禮者便絡繹不絕,前後持續了一周,堪稱喧囂和繁瑣的祝壽景象。
我國民間的風俗是60歲開始祝壽,人活到這個時候就稱之為花甲之年,此時兒女都已成家立因,就開始為老人操辦了。而60歲之前的生日,不叫祝壽,叫「過生日」。從60歲開始,每逢60、70、80、90歲生日時,都要做大壽。
尤其是八十和九十大壽,更加莊重、熱烈,壽禮、壽俗更豐富多彩。壽堂、壽幛、壽聯、壽詩、壽文、壽燭、壽桃、壽麵、壽酒等等,一應俱全,洋溢著濃鬱的文化色彩。說起來,壽麵之所以叫壽麵,是因為麵條又長又瘦,取了諧音。
然而現代的壽宴規格已大不如前,甚至不再擺酒席。這是由於古人舉族同居,這麼一大家子人都由族長管理,老人的身份地位自然尊貴。甚至在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時期,家中大事都由老人做主。
到了現代,子女早早結婚成家,貸款買房搬離父母。再加上育兒的不易和生活壓力,導致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大壽甚至不如滿月酒。即便辦了,也很少能看到壽桃,而是蛋糕居多。
蛋糕起源於13世紀左右,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在身邊給予祝福,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蛋糕跟惡魔相伴而生,壽桃則不然。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在有關壽命的問題上,總是希望和神仙攀上關係,由此產生出許多美麗的祝壽神話。比如「八仙過海」,八仙定期赴西王母蟠桃盛會祝壽,而孫悟空就偷吃了一顆蟠桃。
現代壽桃包的消費群體,多是40年代前的老人,生日蛋糕在中國普及後,人們已經逐漸養成了過生日吃蛋糕的習慣。這其中,又以北方老人居多。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香港反倒很好的恪守了辦大壽,吃壽桃的傳統。
22年前的7月1日,香港回歸了祖國。在此之前,這座島嶼被英、日強佔了一百五十年多年。然而在被西方文化主導的這些年間,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並未出現斷裂。
現代,許多香港人的觀念非常「西化」,但潛意識裡又固守著許多中國傳統的文化,如信奉佛道二教,又篤信風水命理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香港成為殖民地後,文化曾經一度混亂。除了中國傳統文化外,還融入了西方(英式殖民地)文化,以及小規模的南洋文化等。20年代,當時中國大陸正在引進西學,但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卻主動提倡中國國學。不管西方人抱著怎樣的初衷,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卻得以保留了下來。
當然,壽桃不如蛋糕在市場上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文化斷層外,還有自身因素。要知道,麵食在置放時間過長後,是會變幹變硬的,這一點就不如鬆軟的蛋糕。
因此,就會出現壽桃製作好放在門店銷售,消費者買走再擺到酒席上時,已經幹硬到切不動的尷尬場面。年輕人尚且難以下咽,更何況牙口不好的老人。解決這個問題,不妨學習一下蛋糕的網絡下單,提前定製,送貨上門服務。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西點的營銷策略。今天我們去麵包房,多有會員制度。填好個人的基本信息後,就能打折優惠,甚至還會以各種方式要來你朋友或家人的信息。
其實,這些都是商家套路,他們看重的並非只是這一次蠅頭小利,而是今後的每一個生日。臨期前,商家就會發送祝賀消息,目的是提醒你,又該到我這兒來消費了。
除此之外,自身的推陳出新也必不可免,很多商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壽桃包的改變有在外形上下功夫的,也有在餡料兒裡做文章的,這是好事兒,但不妨更大膽些。
比如把豆沙餡兒改成奶酪,不要認為這是年輕人才吃的東西。實際上,奶酪是含鈣最多的奶製品,且很容易吸收,還能增加人體抵抗力、促進腸胃蠕動。最關鍵的是奶酪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適合老人食用。
老人愛吃,孩子也愛吃,更能潛移默化的培養下一代的消費觀,讓壽桃包恢復從前的地位,這才是創新的意義。
又或者,把壽桃的個頭縮小,往精緻化改良。主動與餐廳酒店合作,像蛋糕一樣,把帶有節日意義的壽桃包變成休閒食品。
同為亞洲國家,比我們率先走上改革開放的日本,是中國最好的映射。社會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生著改變,很快,我們就要像日本一樣,迎來第四消費時代。
那麼,什麼是第四消費時代呢?
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是在微溫的經濟狀態下進行。沒有經歷過經濟泡沫,也沒怎麼吃過苦,因此那種迫切想得到某種物品的心情,是他們體會不到的。
人們獲得幸福感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消費的攀比逐漸降低,同他人建立關係才是一種快樂。換句話說,以前人們缺乏安全感,要在奔波中努力變現,從而獲得滿足。而現在,人們更注重享受生活,體會物質以上的東西。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老一輩人過生日,朋友會送很實用的生活用品。現代人過生日,則偏向於如何表達心意,譬如親手做一件DIY。
那麼,壽桃是不是也可以像蛋糕一樣,讓消費者自己動手,DIY出一份心意送給長輩呢?
類似於這樣的改變,正在身邊悄然發生,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創新,才是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