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117歲的朱鄭氏老人可獨立用助步器行走
3月的油菜花金黃,無論天氣旱澇都綿延不斷的山泉水從青城山下淌來,筆直的數排雲杉樹背後,有一棟兩層小樓,羅齊氏就在這個地方。16日上午,羅齊氏老人安詳辭世,享年116歲。羅齊氏,成都都江堰安龍鎮何家村6組人,是都江堰最長壽的老人,也是成都市第二長壽老人,除了勤快和心平氣和之外,老人的長壽秘訣就是不挑食。
長壽秘訣
1 不爭不怒
老人一輩子從不與人爭執計較,哪怕是獨自拉扯兒子長大,也從不抱怨。
2 從不挑食
「基本上我們(小輩)吃什麼,她就吃什麼。」飯量比年輕小輩甚至還好上一些
3 愛吃水果
老人喜歡吃水果,比如葡萄、芒果,閒時喜歡含一顆冰糖在嘴裡,等它慢慢融化。
1901年農曆六月十五,羅齊氏出生在都江堰石羊鎮,早年間嫁到夫家,丈夫姓羅,她姓齊,隨夫姓便被叫作「羅齊氏」,婚後育有一女一兒,大女兒一歲多時意外溺亡,羅齊氏25歲時,同年同月生的丈夫又因病早逝。羅齊氏悲痛之餘卻終身未改嫁,獨自一人將兒子拉扯大,非常辛苦。歲月把她從一個幹農活之餘會偷偷松松裹腳布的小姑娘,磨成了一個踮著小腳與世無爭的老太太。
老人之所以長壽,大概與她與世無爭的性情有關。「比如說我們家裡人有時候拌嘴,她聽到了,也不罵人也不說重話,不經意地說兩句話把兩個人的話題岔開,或者給你找點事做,就吵不起來了。」馮女士說,老人一輩子從不與人爭執計較,哪怕是獨自拉扯兒子長大,也從不抱怨。村裡大部分的人都喚老人一聲「么奶」,知道老人愛吃豆花,誰家磨了豆,都要給「么奶」端上一碗。
「基本上我們吃什麼,她就吃什麼。」馮女士說,家裡沒有刻意為老人準備專門的飯食,偶爾一次飯菜稍微硬了一些,老太太也從未嫌棄過半點,飯量比年輕小輩甚至還好上一些。103歲時,老人生病到醫院檢查,「從來沒寫過三位數年齡的」醫生堅持要給老人做個全身檢查,卻發現,百歲老人的消化功能和70多歲的功能差不多。除了飯菜不挑,老太太喜歡吃水果,比如葡萄、芒果,閒時喜歡含一顆冰糖在嘴裡,等它慢慢融化。
安然辭世
戴著黃帽子、穿著藍布兜、膝蓋上裹著大紅棉襖,老太太衝鏡頭笑得很開心。
數日前留下最後影像
16日上午9點,腿腳有些不便的羅齊氏老人想要解手,重孫和重孫媳婦將她抱到廁所安頓好,回到廚房準備早飯。過了一小會兒返回時發現老人保持著坐姿,卻沒了反應。
「(老人)走得很安詳,沒遭罪,所以我們還是比較欣慰。」羅齊氏老人的孫媳婦馮女士告訴記者,家裡年輕人都在上班,接到老人去世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趕了回來。之前,老太太極少生病,神智也很清醒,所以對家人來說,老人離世的消息也很突然。
「身體一直都挺好的。」馮女士說,去年老人曾經意外摔倒受傷,額頭被磕破,但很快就好了,精神也一如之前。只是年齡大了,走路有些不方便。
3月8日一大早,馮女士和丈夫回老家看老太太,因為匆忙,忘了買老人最喜歡吃的湯圓。老太太也不生氣,笑眯眯地問孫子:「現在湯圓好多錢一個哦?」孫子回答說:「不貴,也就幾毛錢。」老太太嘆了口氣說:「我沒得錢的,不然都喊你幫我帶點回來。」老太太俏皮的一番話把一家人逗樂了。下午,馮女士正好又要回老家辦事,特意記住給老太太買了兩包湯圓送回家。那天,天氣很好,老太太坐在走廊上曬太陽,馮女士便讓家人用手機拍了幾張和老人的合影,照片上,戴著黃色帽子、穿著藍色布兜、膝蓋上裹著大紅色的棉襖取暖,老太太衝著鏡頭笑得很開心。
沒想到,這張照片,成為老人留在世上最後一張影像。
長壽之鄉
朱鄭氏老人已近117歲,仍精神矍鑠,110歲前後,還割豬草、打掃院壩,鍛鍊身體。
當地百歲以上老人有9名
高壽,在安龍鎮並不少見。安龍鎮民政辦工作人員陳勁松告訴記者,除了剛剛辭世的羅齊氏老人,安龍鎮尚有9名百歲以上老人,90歲至100歲的老人,有99名。
其中107歲的芶華安老人,雖然年齡過百,視力卻很好,戴在左手手腕的老式手錶,他還能清楚地辨明時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主要就是心態比較好。」陳勁松說,鎮上的長壽老人都是普通農民,常年辛勞,但是老人們的心態平和,凡事都能看得開。同時,安龍鎮毗鄰青城山,環境清幽,加上安龍鎮是個盆景小鎮,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身心愉悅,不易生病。
成都最長壽老人 已近117歲
雙流區勝利鎮雲華村9組,生活著成都市目前最長壽的老人——年近117歲的朱鄭氏老人。1900年8月2日,這是朱鄭氏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但老人仍然精神矍鑠,在110歲前後,還堅持割豬草、打掃院壩,空閒時在院子裡轉圈、甩手甩腳地鍛鍊身體。
老人飲食清淡,紅薯稀飯、雞蛋常常就是一頓早飯,其餘時間和小輩們吃得差不多。「從來沒見生過氣」,大概是老人的長壽秘籍之一。老人常常勸後輩,不要在意得失,不要傷了和氣。
成都商報記者 於遵素
攝影記者 張士博 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