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將腦電波翻譯成機器語言,人類用意念輕鬆控制機器人

2020-12-20 澎湃新聞

視頻|將腦電波翻譯成機器語言,人類用意念輕鬆控制機器人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7-03-07 20:41 來源:澎湃新聞

人們只需在腦子裡想著「是」或「否」,就可以被機器人所理解。實習生 許嘉寧(00:51)

《基督山伯爵》中有這樣一幕:無法講話和行走的諾瓦蒂埃運用眨眼的方式和孫女瓦朗蒂娜交流,用閉眼睛來表示「是」,用眨眼睛表示「否」,在公證人面前立下了遺囑。而放在現在,諾瓦蒂埃也許可以不用費力眨眼閉眼,只需在腦子裡想著「是」或「否」,就可以被機器人所理解。麻省理工學院(MIT)當地時間3月6日在官網上宣布,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和波士頓大學合作的一個研究團隊實現了用腦電波來糾錯機器人,協助機器人完成一個簡單的分類任務。

這個實驗需要一個主控制器、Braxter機器人、腦電圖(EEG)檢測器和分類器。一個Adruino平臺負責在主控制器和EEG系統之間傳遞信號。機器人面臨的是一個簡單的分類任務:用機械臂將電線和油漆分門別類地放置。

人類用「意念」控制機器人示意圖。

如果機器歸錯了門類,人類會意識機器弄錯了,並產生一種名為「錯誤相關電位」(ErrPs)的腦電波信號。腦電圖系統會檢測到這個信號,機器人就會把物體轉而放到另一個筐子。得益於一個創新性的機器學習算法,系統能在10毫秒(1毫秒為千分之一秒)到30毫秒之間識別出這種錯誤相關電位。

通過用腦電波信號來控制機器人,機器人就能像人類的一根手指或者一條腿一樣聽命於大腦,「隨心而動」,仿佛成為人類外延的一部分身體。

更「隨意」地控制機器人,如臂使指

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實現用「意念」控制機器人。此前,多個研究團隊都曾研發出能依照腦中所想而行動的機器人,甚至是能輔助殘疾人走路的機械骨架。它們也是靠腦電波來實現人機交流的。通常,一個實驗對象頭戴嵌入電極的傳感器,想像機器人的動作,將腦電波信號傳入計算機中,計算機再將腦電波信號處理成指揮機器人的指令。

這種方法雖然已經實現讓機器人完成行走這種更複雜的動作,但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太過依賴人的「腦補」能力。人必須按照特定的方式進行「思考」,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以便形成能被計算機識別的腦電波信號——這種能力還需要一個訓練過程。比方說,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實現上文中的這個簡單任務,人可能要通過盯著兩種光束中的一種,產生特定的腦電波信號,來指揮機器人把一個物體分類到兩個籃子裡的一個。如果長時間監督計算機進行此類的導航和工作任務,人類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思維也要一直保持那種固定的模式,非常辛苦。

因此,MIT和波士頓大學的這個聯合研究團隊,就是想解放一下監督機器人工作的人類,讓整個過程更為自然,更為「隨意」,就像指揮你自己的一根手指一樣。當人類察覺到機器人做錯了時,「錯誤相關電位」很自然地就會生成,然後由機器人做出判斷和調整。

「你看著這個機器人,全部的工作就是在腦子裡判斷它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CSAIL主任Daniela Rus介紹道,「你不用訓練自己來按機器需要的模式進行思考——是機器要來適應你,而不是反過來。」

在技術方法,這種方法的難點在於,「錯誤相關電位」非常微弱,因此系統要被調整得足夠敏感,以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分類判斷,並反饋給人類操作員。

從「二選一」到更複雜的任務

目前,該系統還只能完成這種簡單的「二選一」任務,因為錯誤相關電位的有或無對計算機來說是一個二元信號。

為了提高系統的準確率,研究人員目前正在試圖讓計算機檢測到「二級錯誤」信號。當系統沒有檢測到「一級錯誤」信號,即沒有得到人類給出「你做錯啦」的信號時,計算機會吃不準到底是自己沒做錯,還是自己沒有得到準確的信號。研究人員的思路是讓計算機主動觸發人類的反饋,以得到一個更明確的答案。

CSAIL研究員Stephanie Gil說道,「通過建立這種人機之間關於選擇的持續性交流機制,信號的準確率會大大提高。」Gil預期,一旦實現這種交流,信號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0%以上。

此外,儘管當前錯誤相關電位是被當做一個有或無的二元信號處理,但在此前的研究中,人類已經發現錯誤相關電位的強度是可以被分級的,從而可以知道機器人到底錯的有多離譜。因而,在理論上,錯誤相關電位還可以被處理成多元信號,從而在未來應用到更為複雜的多選項任務中。

Daniela Rus認為,這項工作證明了機器人有潛力被人類更「直覺」化地控制,「想像一下不用輸入命令、不用敲一個鍵、甚至都不用說一個詞,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指揮機器人完成一個特定動作。這種方案能讓人類更有效地管理工廠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還有其他我們尚未研發出來的高科技。」

同時,想諾瓦蒂埃這樣無法用語言交流的人也有了新的希望:像拼寫這樣的任務也可以通過一系列二元信號來完成。波士頓大學博士生Salazar-Gomez把這比喻為一種高級版本的眨眼機制——電影《潛水鐘和蝴蝶》中,只有一隻眼睛可以活動的主人公就是用眨眼這種二元信號來與世界交流,「寫」成一本書的。

弗賴堡大學計算機系教授Wolfram Burgard對此評價道:「這項工作讓我們距離有效腦控機器人和假體更近了一步。將人類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是很困難的,但這對未來的人機協作意義深遠。」

這項成果被CSAIL和波士頓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寫作為一篇題為《利用EEG信號實時糾錯機器人》(「Correcting Robot Mistakes in Real Time Using EEG Signals」)的論文,已被今年5月份將在新加坡舉行的IEEE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ICRA)接收。

實驗中的這個Baxter機器人,由初創企業Rethink Robotics研發。而該企業的創始人就是前CSAIL主任、iRobot的聯合創始人Rodney Brooks。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機器人,意念,腦電波,人類,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腦控機器人崛起:用意念控制機器訓練學生
    8月13日報導 中國軍隊正訓練學生用意念操控機器,研究人員成功研發一項技術能通過探測學生腦電波來控制機器人,學生可以控制機器人的肢體運動。官方表示這項技術可以為家用器具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未來的戰爭裡,沒有飛機操縱杆,也沒有士兵的頭顱,只有一支支在指揮官意念控制下的機器人部隊。
  • 機器學習實現了腦機語言翻譯,那距離「意念交流」還有多遠?
    3月底,在Nature雜誌的副刊《神經科學》上面,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可以把腦電波信號直接翻譯成了有意義的語音和文字,翻譯準確度得到大幅提高,最低錯誤率只有3%。這一結果是如何實現的,這一研究意味著什麼,距離實現「意念交流」還有多遠?
  • 人類用意念能夠遙控動物嗎?
    那麼,你是否考慮過,人類不用遙控器,而是通過自己的大腦,或者說,用意念就能控制空中的飛機模型,或者控制他人,或者其他什麼動物,並與之進行交流?這些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鏡頭,近些年來已經變成了現實。
  • 電腦「讀心術」,終於破譯大腦密碼,人類或將用意念控制智能設備
    現在科學已經破譯了人類神經的密碼,可以通過電極刺激神經,讓人感覺到假肢腳部著地的壓力大小和假肢腿部彎曲的角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小編之前寫的關於假肢把「知覺」傳輸給大腦的文章)。神經工程師Maryam Shanechi通過研究後發現,她可以把腦細胞發出的電極信號翻譯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指令,然後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直接利用意念來控制計算機的光標,你想讓它往哪個方向移動它就會往哪個方向移動。
  • 人類可以用意念控制物體了?一高位截癱老大爺,靠控制機器生活
    一個人不需要動手,只要腦子裡想一下,就可以通過意念控制物體。這樣的劇情,我們在科幻片裡屢見不鮮,是人類對「超能力」的一種猜測。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或者說,他們總是能夠創造奇蹟。
  • 小豬「讀心術」實現突破,意念控制機器還遠嗎?
    「這項腦機接口的最終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例如可以用心靈感應召喚一輛自動駕駛中的特斯拉」「直接通過晶片聽音樂」……隨著馬斯克的暢想節奏,在人們眼中,這樣的腦機接口科技,不僅僅可以幫助解決失明、失憶、癱瘓、癲癇等許多與神經系統相關的問題,而且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就能實現用意念控制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乃至有朝一日,存儲、上傳和下載人的記憶的設想也會成為現實
  • 意念控制成真 腦電波控制的Android機器人面世
    騰訊數碼訊(編譯:風雨瀟瀟)CRNS-AIST聯合機器人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研究通過人的思想來控制機器人的工作。「基本上,我們想創造一個不管是從外型上還是思想上都和人類非常相似的機器人。因此我們正在努力開發通過人腦思維控制的機器人。經過許多次的嘗試,目前最合適的方法就是通過翻譯腦電波信號,轉換成程序來控制機器人的行動。」
  • 晶片植入大腦 意念控制動作
    他首先將一塊4毫米見方的電子晶片植入癱瘓患者大腦運動皮層的中央前回處,因為這裡的大腦皮層控制著全身肢體的運動。然後,他開始訓練患者藉助意念完成各項動作。經過9個月的刻苦訓練之後,納格爾可以通過意念完成許多以前望而興嘆的動作:移動光標、打開電子郵件、玩簡單的電腦遊戲、調節電視音量、切換電視頻道等。日前,他甚至還學會通過意念控制假手的手指,抓住並移動物體這類高難動作。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新華社「新華視點」】 記者 王琳琳、馬曉澄、孫飛用意念指揮檯燈、無人機甚至小白鼠運動,不用目測就能判斷一個人注意力是否集中,癱瘓病人動動腦子就能依靠機器重新站立……這些似乎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部分已經成為現實。在美國,馬斯克創立腦機交互公司;扎克伯格成立項目組研發意念高速打字;幾天前
  • 機器之心獨家對話百度 NLP:先解決語義理解,再談機器翻譯取代人類
    從 2014 年開始,百度嘗試做基於神經網絡的翻譯系統,正式上線發布時間要早於 Google 一年。並且我們在發布的同時,還開發了離線版本,可以在手機上使用。還有一些是更前瞻的探索。比如小度機器人。機器人能看、能寫、能聽,和人相比它還需要一個特別重要的能力就是思考。思考的前提,是先能聽得懂語言。所以從 NLP 角度來說,更多的是希望機器人能懂語言、理解語言,然後能夠跟人交流。
  • 用意念開飛機這事兒究竟是怎麼實現的?
    ,後排為霍尼韋爾航空研究所科學家)自從神經學家和工程師們開始研究連接大腦與機器的意念控制技術以來,人們就開始想出千奇百怪的方式來利用它。人們希望通過最直接的方法去操控機器,比如我們只需要動動意念就能改變電視頻道,以觀看我們最喜歡的節目。只用思維的力量就能駕駛汽車或無人機,而將手腳解放出來。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意念玩遊戲、控制假肢以及家用電器等。
  • 「意念控制」時代,可能比你想像中來得更快
    新華網杭州1月2日電(記者朱涵)用人類腦電波,能夠「指示」大白鼠在複雜迷宮中左右轉向,迅速調整錯誤路徑,越過重重關卡……這一看似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黑科技」日前被浙江大學團隊真實地搬上電視螢屏,引發廣泛關注。
  • 世界首個,癱瘓人士用「意念」操控機器人吃蛋糕
    最近,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HM)和應用物理實驗室(APL)公開了一種將人工智慧,這是一項將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融合在一起的研究,他們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在一位四肢癱瘓的人身上,讓他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在無需他人的幫助下吃下蛋糕。
  • 《Nature》子刊:不僅是語言,機器翻譯還能把腦波「翻譯」成文字
    機器之心編譯參與:NeuR、張倩如果將人腦的神經信號也視為一種語言,那麼將機器翻譯架構應用於解讀神經信號的可行性似乎並不令人驚訝。他們用一個編碼器-解碼器框架將大腦神經信號轉換為文字,在 250 個詞的封閉句子集中將錯誤率降到了 3%。
  • B站「不靠譜」翻譯大賽:機器翻譯,還遠不能取代人工翻譯
    在國內知名的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上,很多up主上傳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機器翻譯視頻。 網友們把一些影視劇、動漫或者其他著名場面中的臺詞用谷歌翻譯重新加工。如果只是翻譯一遍的話,可能效果還不理想——它們錯得還不夠精彩。於是,網友們把谷歌翻譯的結果再翻譯成第三種語言,然後再翻譯成第四種語言,最後再用谷歌翻譯回中文。
  • 機器翻譯:谷歌翻譯是如何對幾乎所有語言進行翻譯的?
    全文共13204字,預計學習時長34分鐘谷歌翻譯大家想必都不陌生,但你有沒有想過,它究竟是如何將幾乎所有的已知語言翻譯成我們所選擇的語言?本文將解開這個謎團,並且向各位展示如何用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構建語言翻譯程序。
  • 意念控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1929年,德國人Berger才真正記錄到人類的腦電波,並製作了第一張人腦腦電圖。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如: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監測、視頻腦電圖監測。通過對於腦電信息的分析解讀,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相應的動作,這就是用「意念」操控物體的基本原理。
  • 2020國際機器翻譯大賽:火山翻譯力奪五項冠軍
    在11月下旬結束的自然語言處理頂級學術會議EMNLP2020上,國際機器翻譯大賽(WMT20)公布了賽事最終結果,來自字節跳動火山引擎旗下的火山翻譯(Volctrans)在39支參賽隊伍中殺出重圍,以顯著優勢在「中文-英語」語向翻譯項目上拿下了冠軍。
  • 夏季達沃斯:嚇得我瓜子都掉了,用意念控制物體不是夢?!
    你確定不是在逗我嗎?你確定不是傳說中的氣功嗎?只要你集中注意力,真的可以用意念把球推出去! 神奇的意念控球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意念控球背後的「大神」技術是啥? 這項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叫做腦機接口技術,簡單地說就是讓人或動物的大腦與外部設備連接,設備讀取大腦信息並將其轉化為指令來操控各種機器。 其實,關於這項技術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 百度機器翻譯現在都能預測你未來幾秒要說的話了!
    其實這是百度在機器同傳中研發的最新技術,有預測和可控延遲能力,能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高質量、低延遲翻譯。它的出現讓機器同傳又有了新進展!在我們了解機器同傳之前,首先要知道人類同傳是什麼。同聲傳譯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國際會議、外交談判、演講等場合,只要交流之間出現了兩種語言,就需要同聲翻譯的幫助,他們會在現場聽取演講,並實時翻譯成另一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