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
在我們繁殖觀賞魚苗的過程中,無一例外的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那就是同一窩的觀賞魚苗,在個體生長上出現很大很大的差異,就像養魚老道現在繁殖的第一窩迷你鸚鵡魚的魚苗,個體小的比個體大的相差將近一倍,個體小的沒有被吃到或者被咬死就不錯了。
這種現象不但是在迷你鸚鵡魚中發生,無論是哪種觀賞魚,包括了孔雀魚、藍曼龍魚、七彩、燕魚、金魚等,都有可能發生,究其原因到底在哪裡呢,我們一直都是採用同樣的餵法啊?
一、近親繁殖和雜交過重是罪魁禍首
觀賞魚的近親繁殖和雜交過重是罪魁禍首,它們可不是和我們人類一樣,什麼隔得太近不好意思下手,它們在很多情況下是逼不得已的,因為我們也沒有辦法。
我們比如說繁殖七彩,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近親繁殖的不良後果,但是為了保證品種的絕對良好基因和純度,以及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等問題的出現,很多魚友都不會去選擇在東家買一條雌魚,再到西家買一條雄魚。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選擇的同窩魚繁殖,在以前很早的時候,大約是二十多年前,我們繁殖金魚還是遵守著這種規則,就是到不同的地點去購買不同的種魚,寧可多花上一點錢,可是現在,基本上沒有人會去費這個勁做這種操作了,大多數都是一窩魚繁殖即可。
所以就會導致了各種觀賞魚越來雜交越嚴重,越來體質越差勁,再加上不斷用藥的結果,所有的後遺症,全部在這些觀賞魚的後代上體現。
換而言之,如果我們就是想精益求精的話,仍然是要想辦法避開近親繁殖這個梗。
給大家講個笑話,我們這裡有一位朋友繁殖大頭鸚鵡,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自己驅車跑到了幾百公裡以外的濰坊購買種鳥,但是回家之後,照樣繁殖的幼鳥有大量殘疾,最後找明白人一問,我們這裡百分之九十的大頭鸚鵡都是從濰坊批發過來的,實際上還是近親,哈哈。
這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二、魚苗飼養密度過大,水體過小
這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魚苗的飼養密度過大,換而言之就是水體過小,我們比如說我所看到的迷你鸚鵡魚苗,問題還不算嚴重,因為它們的產卵量還不是很高,一窩二百來條,因此來說,個體較小的現象並不是很多,這也得看我們的飼養水體有多大。
這是一個60釐米長的魚缸,經歷了兩次分缸,才達到現在的地步,但是如果換成是一窩藍曼龍,動不動就是千八百條魚苗,那麼這個魚苗的大小差異就會更大了,而且如果魚苗太小,我們分缸也會面臨很大的難題,操作上太麻煩。
所以說,藍曼龍魚如果繁殖過多,我們自己在家裡繁殖玩的話,不是魚苗死亡過多,就是遭遇到大魚吃小魚的現象,它們的差距就可以達到如此之大。
至於繁殖量更多的金魚就更不必說了,為什麼魚場裡都會選擇在小池塘裡飼養魚苗,就是這個道理,否則的話它們根本長不開。
三、魚飼料的質量問題,可能導致殘魚過多
無論是近親繁殖還是飼養密度過大,最起碼如果魚食靠譜,總會有一些魚苗個體還會慢慢長大,但是如果我們給予小魚苗投餵的魚食不靠譜,那麼就很容易培養出一缸老頭魚了,這個就是大部分老頭魚的由來。
無論是哪種觀賞魚的魚苗,在其出生開始平遊之後,卵黃囊基本上就會吸收完畢,只要是卵黃囊吸收完畢,魚食就必須隨時跟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魚苗在水裡到處遊動著尋找食物的場景。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殊例子,比如七彩的小魚苗是靠吃奶的,但這只是特例,其他的大部分魚苗只要是正常的起水遊動之後,我們一定會看出來它們的索食慾望的,那麼我們就要開始投餵了。
而在魚苗起水遊動需要食物的前三天,對於它們的食物投餵是相當關鍵的,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夠尋找到最為適合魚苗的開口料,它們就會被活活給餓死,或者是嚴重的影響到它們的生長。
所以說,像是洄水、豐年蝦、極小的魚蟲,這些小魚苗必備的食物,我們就需要配備,而且在投餵時,我們要仔細的觀察小魚苗是否吃得下,以及它們能夠正常排便,只有通過這些細節的觀察,我們才能夠看到小魚苗是否吃飽。
只要是吃飽了,大部分魚苗生長的速度會很快,三四天之後,在個體上就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一周後更是長勢驚人,這個時候我們再去根據魚苗的適口性,選擇是否要更換魚食。
隨著魚苗的不斷生長,我們的投餵次數、投餵量、食物的個體大小,以及是否需要換水、分缸等操作都要一步步的循序漸進地跟上魚苗的生長節奏,這樣子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更多老頭魚的產生。
同時,對於某些已經長不起來的個體,為了不影響到整體的生長和水質,我們可以堅決的予以淘汰,這也是大自然的規律,優勝劣汰永遠存在,即使我們不去做這個動作,很多魚苗在個體差異較大的時候,它們自己就去做了。
就怕是大魚苗根本吃不了小魚苗,而是把它們給咬死,那麼這個水質就會更加的無法處理了,所以我們也只能夠提前下手了,當然了如果就像我這樣的飼養密度,一個60釐米的魚缸裡就20幾條小迷你,任其自己去發展吧,不去管理也沒有什麼問題。
總起來說,對於這種同一窩魚苗個體差距較大的現象,我們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只能在最大程度上去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罷了,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清楚,並不是說,我們的水質、水溫都很好,魚兒投餵的也很好,發生這種現象就一定是小魚苗患病了,不是這麼回事。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