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讓我們輕鬆養水,快樂養魚!
昨天養魚老道看到了金魚苗和孔雀魚苗的狀態之後,立刻予以了換水和分缸的處理。
很多魚友之所以飼養魚苗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無外乎就是以下的這些問題,我們根本沒有把它做到位而已,或者說根本就不去仔細觀察,等我們發現問題時魚苗早就患病或者死光光了。
我在這裡只是和大家說說我為什麼要給它們分缸的原因,以及我是如何考慮的?
明明質量很好的孔雀魚苗,為什麼出現了部分趴缸現象?
早在幾天前,我就發現有部分的孔雀魚苗開始出現了趴缸的跡象,按理說這個事情根本就不應該發生,首先是水質和水溫沒有問題,飼養密度其實當時並不算大,只是最近幾天由於金魚苗的成長,顯得略微擁擠一點罷了。
而且這批孔雀魚苗出生的質量還是相當不錯的,它們出生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問題,幾乎是下身就開始到處遊動了,那麼為什麼在過了短短幾天之後,有一些看起來很是瘦弱,然後就開始趴缸了呢?
其實問題很簡單,兩個字:餓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給金魚苗投餵的魚蟲大小和孔雀魚苗所能攝食的魚蟲大小不一致,孔雀魚苗有的太小,根本就吃不下去,而且我還把魚缸壁上的青苔擦了個乾乾淨淨,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小孔雀魚苗剛開始遊動就沒有吃飽,所以說體質迅速下降了。
即使我投餵點小魚蟲,由於孔雀魚太小,根本搶不過金魚苗,而且密度還擺在那裡,我又不敢多喂,這就造成了它們之間的矛盾。
按理說應該如何去辦,這兩種小魚苗可以兼顧嗎?
如果是水體足夠大,我們不害怕汙染水質的話,這兩種小魚苗其實還是可以兼顧到的,大不了多投餵一些碾碎的魚飼料或者蛋黃水給孔雀魚苗就可以了,因為小金魚苗已經個體很大,它們也未必去吃一點不動彈的蛋黃顆粒或者碾碎的魚飼料,它們只會對活食感興趣,所以說,如果水體大,這個事情就相對好辦得多。
但是為了讓這些身體比較虛弱的小孔雀魚苗能夠有口吃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給它們投餵了碾碎的魚飼料,也就是每天三次的少量餵食,然後開始緩慢增量,結果那些體質不太好的,全部都開始正常起水遊動了,沒有一條陣亡,而且遊姿和體色全部已經恢復,攝食不足身體較虛的孔雀魚苗,體色其實也會發暗。
不過,當我開始投餵魚飼料以後,這個魚缸的水質就不是那麼容易調理了,所以說當所有的孔雀魚苗體質全部恢復到正常以後,這個飼養密度已經在提醒我必須倒缸了,否則的話,金魚苗也要跟著完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說到了,別以為培養青苔水一定就是好事,在魚苗過多,青苔水尚未成型的情況下,有可能過度的光照,水面會出現大量的氣泡,再加上飼養密度一大,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青苔水尚未養成,一缸好水變成了臭水。
但是如果在飼養它們之前我們已經養成了一缸綠水或者青苔水,這個水質反而不容易患病了,就是這么正反兩方面的問題,我又不能天天去給它們抽底換水,又不能不按時去投餵,還不能有事沒事就來個大換水,困水也未必夠啊,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去倒缸飼養呢?
一分缸結局馬上就變了,每個魚缸的水質和餵食都好處理
這樣一分缸,小孔雀魚苗一共才100多條,佔據著一個80釐米的魚缸,我根本不用去換水或者開啟過濾,即使在這裡生活一個月也不會有大問題,沒有活魚蟲我就可以投餵碾碎的魚飼料,然後在裡面稍微添加點大個的魚蟲,讓它們自行繁殖即可,當孔雀魚漸漸地長大,小魚蟲也不斷在出生,幾乎就不用我再去管理了,看住水質就可以。
這邊的金魚苗雖然暫時蝸居在陶瓷缸裡,其實早晚也得分缸,而且可能也會很快,它們也要被倒到80釐米的魚缸裡,只是因為現在的80釐米魚缸水位較深,我不想再去挪動罷了,先讓它們在這個陶瓷缸裡生長一段時間再說,我可以隨意投餵大型魚蟲,它們也吃得進去,不用考慮到孔雀魚苗的適口性了,這些金魚苗也會生長得更快些,然後再去倒缸,這個陶瓷缸的青苔水也可以培養魚蟲,或者靜待下一批孔雀魚苗的產生,就是如此簡單的操作原理。
魚苗出現問題,基本上就是飼養密度和投餵量
其實很多魚友之所以飼養的小魚苗出現了針尾或者死亡的問題,大致上都是飼養密度和投餵量出現問題,部分魚友是因為水溫不穩定,除了這三個原因絕對不會再有其他,前提是我們必須保證親魚體質強健。
飼養水體的大小決定了小魚苗的活力,我們投餵的魚食是否適口,才決定著小魚苗的生死,兩個要素一樣也達不到,它們不死才怪,就是如此簡單的問題,很多的新魚友總是看不透,總是在那裡懷疑東、懷疑西的,我真的不知道這些新魚友的腦袋裡整天到底在想什麼,那裡還會有其他的問題?
我們既然想繁殖就不要去將就著飼養,否則可以不讓它們繁殖,雌雄隔離或者多數混養,它們也未必能夠繁殖,我們偏偏要在自己什麼條件都達不到的情況下,就去搞繁殖,對於一些喜食活食的小魚苗,我們偏偏要去投餵什麼脫殼豐年蝦、魚飼料,甚至於龍魚、虎魚苗,我們偏偏投餵什麼蝦幹,它們不死誰死呢?
然後等到小魚苗生病了,我們再去尋找各種原因,下各種藥物進行治療,是不是密度大了,是不是投餵少了,早幹嗎呢?小魚苗一旦患病,有幾個能活過來呢?幾乎是一死一缸或者一死一窩,我們就別去浪費那個時間和精力了。
由於網絡問題,配圖有誤,敬請見諒。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