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軍曾被貶稱「雙槍兵團」,抗日誓死拼殺日軍,14個營長戰死13個

2020-12-14 騰訊網

文/紀布

對川軍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在全面抗戰之前,許多川軍士兵都是一手拿著「土步槍」,一手拿著「老煙槍」來和小日本打仗,因此,川軍士兵得到了一個外號:雙槍兵!這個外號也是諷刺川軍的戰力低下。

到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川軍裁撤了數十萬老弱並進行重新整編。雖然說重整編的川軍編混著原四川各地軍閥的舊部,但在民族大義上,他們還是能夠拋棄個人恩怨,一致對外。

川軍抗戰名將劉湘在犧牲前留下遺囑:抗日到底,矢志不渝,倭寇一日不被趕出中國,川軍誓不還鄉,死當馬革裹屍!

川軍重整編後,原主力師被合編為第22集團軍,並支援山西戰場,而另一主力被合編為第20軍與43軍,奉命前往淞滬地區與日寇作戰。

川軍在出川時,各種軍備非常低劣,第22軍全軍上下連一門火炮都沒有,而楊森所部(第20軍)算得上川軍「精銳」,但士兵所配的步槍也沒幾把好槍,「漢陽造」就佔了百分之三十,機槍更少,至於大炮,屈指可數。

43軍郭汝棟所部,名為一個軍,實則只有一個第26師,這支部隊的裝備要相對「好」許多,配備了少量的無後坐力炮,迫擊炮以及山野炮等。

淞滬會戰爆發,上海等地聚集百萬士兵,中方70餘萬,日軍20餘萬,雖中國人數佔優,但在裝備方面被日軍碾壓,各類重炮、大口徑艦炮、轟炸機支援,使日軍火力佔盡優勢。

中日火力差距極大,在戰場上中方一個師很快就被「打光」了編制。中央軍的「精銳」都這樣不堪一擊,對於川軍?不言而喻。

但令世人所驚嘆的是,沒被任何人看好的「雙槍兵」川軍,竟在淞滬會戰上打出了自己的尊嚴,更詮釋了我中華民族之血性!

會戰時,川軍第43軍26師,全師大約1萬餘人,上級下達作戰任務:替換中央軍精銳部隊36師駐防陣地,為後方主力贏得反擊時間。

很快,小日本調集各類重火炮大約千餘門,而且還配合空中與炮艦等火力支援。淞滬會戰上的鬼子都是軍事素質很高的精英,反觀一身「破爛兒」的川軍第26師,其差距可想而知,就這樣,川軍與日軍交火了。

雖然說從武器裝備數量與質量上來對比,川軍完全被日軍碾壓,但川軍第26師的火力補給能力僅與日軍一個大隊的水平相當,想要阻止日軍的衝鋒?很難!然而,讓小鬼子沒想到的是,川軍士兵的頑強抵抗與不畏犧牲完全出乎了他們的認知,當日軍衝進川軍戰壕時,很多川軍士兵在拼刺不過的情況下,都會拉開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日軍銳氣受挫。

在二戰末期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被美軍吊打,即使他們有多麼絕望,多麼瘋狂,也極少有人會發起「自殺式攻擊」。但在淞滬會戰上,號稱天皇精英的日軍見識到了川軍的「瘋狂」,也領略到了什麼叫做「自殺式攻擊」!「以命搏命」的打法,川軍26師一次次堵住了日軍的攻擊。但是,殺敵一百自損一千,這樣瘋狂的打法,使得川軍的戰損極為嚴重。

川軍第26師在淞滬戰場上與鬼子激戰七天七夜後,一整師的編制被打殘,當他們撤下來的時候,全是僅剩600多殘兵。其中,全師下屬的4個團,戰死2名團長,14個營,戰死13名營長,連排長的傷亡更是接近300人。

在淞滬會戰中,要說僅憑一個裝備簡陋的步兵師整整抵抗裝備精良的日軍七天七夜,已經算是創造了奇蹟。假設將老蔣的中央軍精銳部隊放在這裡抵抗日軍,未必能取得「川軍團」的這個傲人戰績。

據不完全統計,此役倒在川軍第26師的日軍大約有4000餘人,傷亡率佔淞滬會戰日軍總戰損比的十分之一。在抗戰結束後,川軍第26師被高層追認為是抗日戰爭時期戰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

在淞滬會戰中,不僅川軍第26師打出了川人的威風,川軍第20軍同樣也表現的非常出色,他們也用血肉之軀贏得了尊嚴,全軍共計2個師,陣亡將士3706人,受傷7049人,241人失蹤。在會戰結束後,第20軍所剩下的士兵僅能重新整編為一個團(其實不到一個團的兵力)。

尊嚴是「打」出來的,榮譽是用「命」掙來的!川軍在淞滬會戰後一舉摘掉了「雙槍兵」這頂帽子。在此後,川軍所剩下的部隊,無論是第43軍26師還是第20軍,都得到了戰後補充,中央軍也為他們提供優良的後勤補給與兵員。此後,川軍的血液注入到全國的抗日戰場中,所有的大型會戰全都有「川軍團」的身影!

本文參考材料:《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二戰全史》,《川人大抗戰》,《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抗日戰爭,川軍,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34軍》

相關焦點

  • 瓦魯班戰役中繳獲日軍師團關防大印的中國戰車營長,一雪南京前恥
    而在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在戰略上支援美軍以及保障海外軍事戰略物資順利輸送到中國戰略後方的大西南,當時的國民政府於1941年12月正式組建中國抗日遠徵軍,以及1942年6月轉戰至印度組建中國抗日遠徵軍駐印軍,就有當時陸軍部隊裡面精英中的精英,特種兵中的特種兵——中國抗日遠徵軍駐印軍直屬裝甲兵團(美軍稱「中美聯軍坦克暫編第1支隊」)戰車營
  • 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個營,營長們後續發展如何
    第三個說說771團。771團一營營長徐其海,安徽金寨人,15歲參加了金寨縣遊擊隊,後遊擊隊編入紅軍,徐其海任紅25軍73師218團連長兼指導員、副營長、紅31軍91師721團參謀長。在反六路圍攻中,271團一夜殲滅川軍四個團,殲敵數量冠絕全軍,徐其海因功破格從團參謀長提拔為91師參謀長。
  • 當陽記憶:抗日名將張自忠駐兵當陽、戰死宜城,毛澤東親題輓詞
    張智明攝引言:抗日名將張自忠曾駐兵當陽。1940年5月棗宜會戰爆發後,張自忠親率第33集團軍東渡襄河與日軍作戰,不幸陷入重圍壯烈殉國。張自忠是中國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50餘國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本文為您講述是棗宜會戰前夜,張自忠駐兵當陽的傳奇故事。
  • 抗日名將老照片:16名抗日將軍,1人被汪精衛刺殺,11人戰死沙場
    「—張自忠 張自忠將軍率領部隊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直到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卑軍守土有則,尺地寸草,不得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決不退縮。"
  • 【東北抗日英雄譜】蘇炳文:從東北軍舊軍官到抗日勇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堅決抗日,至1932年12月彈盡源絕撤出至蘇聯,1933年回國,抗戰後任上將軍事參議官。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政協委員。軍校鍛造出來的東北名將蘇炳文,字翰章。1892年10月22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中古城子村。畢業於奉天陸軍小學,北京清河陸軍第一中學,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入中央陸軍模範團。歷任排長、連長、營長。
  • 【東北抗日英雄譜】蘇炳文:東北軍舊軍官到抗日勇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堅決抗日,至1932年12月彈盡源絕撤出至蘇聯,1933年回國,抗戰後任上將軍事參議官。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政協委員。軍校鍛造出來的東北名將蘇炳文,字翰章。1892年10月22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中古城子村。畢業於奉天陸軍小學,北京清河陸軍第一中學,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入中央陸軍模範團。歷任排長、連長、營長。
  • 鐵血上將張自忠親臨抗日前線與敵廝殺直至以身殉國
    號召各部隊及各將領誓死抵抗。5月16日下午,誓死抗日的張自忠及身邊人員全部戰死!以身殉國! 張自忠的成長之路 同年6月,第三軍番號改為大名鼎鼎的第二十九軍。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與日軍交戰。這是張自忠第一次與日軍交手。3月4日承德被日軍攻佔,二十九軍奉命抗敵。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展開激戰,戰鬥數日,日軍始終 無法取勝,最終狼狽撤退。
  • 抗日戰場上的「鐵馬雄師」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抗日戰爭中,第五軍曾血戰崑崙,一鳴驚人。解放戰爭中,它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中最後被消滅者。    第五軍還有「王牌軍搖籃」的美名。在其新編第二十二師的基礎上,先後產生了新一軍和新六軍兩支國民黨的「王牌軍」;其兩個師長――鄭洞國、廖耀湘也分別成為新一軍、新六軍的軍長。
  • 雙槍李向陽原型是新鄉抗日英雄 偽軍聽其名就跑
    引子他是公認的電影《平原遊擊隊》中雙槍李向陽的原型,但他說,李向陽是千萬抗日武工隊隊員的代表,我只是其中之一。他擅使雙槍,槍法神準,他曾經在太行山和日本鬼子周旋,打得日本兵和偽軍暈頭轉向。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在輝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日本鬼子懸賞大洋買他的人頭,但每次,他都把叫囂的侵略軍打得龜縮在據點裡不敢外出。
  • 仵德厚抗日名將
    仵德厚老人告訴我,他出生於清末、民國初年的三原縣,父親曾為縣裡一家名為「怡豐匯」的商號做事,他的舅父就是于右任先生當年親點的三原縣三才子之一的李止戈。仵德厚從三原縣模範小學畢業後,14歲考入三原縣立初級中學,半年後因家父失業而輟學。後來他曾在三原縣南關一染房兼雜貨鋪做過學徒,還有過被人放高利貸的清苦經歷。父親為使長子仵德厚讀書,曾在三原水津巷口收破爛謀生。
  • 抗日奇俠,真實的雙槍老太婆,解放後被群鎮壓,誰也保不了
    抗日奇俠,真實的雙槍老太婆民間一直流傳著雙槍老太婆的傳奇故事,但是她的真實身份卻鮮有人知。她把自己的兒子、女兒都培養成了抗日的戰士,她有兩個兒子被國軍授予將軍軍銜,她的女兒也死在了抗日的戰場上。她在年逾花甲時,仍然奔走在全國各地宣傳抗日,為南方省份的人們帶去北方抗日軍隊的消息。她被國人稱為中國「遊擊隊之母」。對於小說《紅巖》,上了年紀的讀者們可能會非常熟悉,還會記得裡面有個傳奇人物——「雙槍老太婆」,特別是後來電影《烈火中永生》中這個「雙槍老太婆」一槍擊斃叛徒甫志高,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
  • 抗日英雄黃梅興,曾參與一二八抗日和淞滬會戰,犧牲時年僅40歲
    此後,日軍便一步步踏上了入侵中國的道路。1931年日本在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又製造了七七事變。小日本一直想要吞下中國,可惜,他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中國人堅持抵抗,毫不退縮,最終贏得了抗戰,徹底把日軍趕出國門。而這期間,犧牲了多少仁人志士,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有這樣一位國軍將領,在上海,曾參與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7年的淞滬大會戰。在這兩次戰爭中,他驍勇善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概。
  • 抗戰14年,日軍被打最慘的一回是啥時間?薛嶽「甕中捉鱉」真過癮
    抗戰14年,把日寇打最慘的一回是啥時候?南潯會戰。1938年的那場惡戰,重創日軍,用3個「最」概括:打擊最大、受損最重、耗時最久。此話怎講?當年6月11日,日海軍告駐漢口各國領事:進攻武漢作戰開始。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命第11軍攻佔九江後尋機攻打南昌。岡村的對手是國民黨名將薛嶽。薛將軍依日寇動向部署,果斷決定「北守西攻」,憑藉著廬山的天險,拼死抵抗日軍南下進攻。
  • 面對數倍於己的王牌日軍,胡璉交代後事,卻以少勝多創下抗日奇功
    胡璉最著名的戰鬥是石牌阻擊戰,此戰胡璉因功榮獲青天白日勳章,並於7月13日任18軍副軍長。同年帶職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何去何從室高參。石牌,是個不足百戶的小村,因一戰而出名。在這場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之前,日本陸軍所向之處,雖然也遇到過頑強的抵抗,但大都以中國軍隊的最後退卻為結局。
  • 誓死守衛每一寸河山——抗日老兵許益和憶揭陽保衛戰往事
    聊起抗日往事,老人操著一口潮汕口音的閩南話,興奮地說開了。 許益和原名李義和,1925年出生於潮陽平東鄭厝地。少年時代,他目睹日軍對鄉親的蹂躪荼毒。一次下地種田,遭到一個日本軍人無端毆打,險些慘死。「日本兵拎起我的胳膊扔到田裡,好在田地比較軟,沒被摔死。看我還能喘氣,他衝過來又一陣踹,打累了才走,我撿回了一條命。」
  •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多少個軍?領導人是誰?你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麼
    1936年至1937年的兩年中,東北抗日聯軍處在一個大發展階段。到了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共編成11個軍,人數達2萬5千至3萬人。其中第1至第7軍是中共黨組織直接領導武裝,第8、9、10、11軍是統戰性質的非黨抗日武裝。
  • 「雙槍老太婆」趙洪文國,抗戰立下不世之功,解放後為何被槍決?
    趙老太太是一名富二代,受過良好的教育,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後,日本侵犯東三省,此時趙洪文國雖然只有14歲,但在她的心裡已經埋下了報效國家的種子。年逾半百,抗日殺敵1931年,趙洪文國已經五十多歲了,可看著中國的大好河山被中國入侵,東三省徹底淪陷,自己從小生活的家鄉被日軍隨意掠奪,心中報國之心竭盡迸發,在此後變賣家產,組織抗日義勇軍,這些義勇軍幾乎都是大學生,找老太太就帶著這些人不斷與鬼子周旋,大大的激勵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決心,為抗日付出了極大的貢獻。
  • 盤點東北那些血性的抗日英雄們,個個鋼筋鐵骨,你知道這幾位嘛?
    可是,列席會議的劣紳地主趙仲仁卻大減我方銳氣,竟然認為:有兵數十萬的遼寧尚且不抵抗,只有一萬兵馬的黑龍江省如何能抗日?馬佔山聽後,拍案大怒,他厲聲道:「現已到間不容髮之時,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不戰而亡,何如誓死一拼以盡天職!」並表示「吾奉命為一省主席,守土有責,不能為降將軍。」
  • 東北抗日聯軍中,有哪些吉林出身的抗日英雄?
    正是在這極端艱苦的環境裡,東北抗聯的將士們對日寇進行了長達14年的戰鬥,牽制了日寇精銳的70餘萬關東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在東北抗戰隊伍裡,雖然也有黨派來的優秀將領,如楊靖宇將軍、趙一曼將軍等非東北籍的將領。但戰場畢竟在東北,抗聯將士們絕大多數仍是東北籍。出身吉林省的抗日英雄自然也數不勝數。
  • 南天門之戰:三個師血戰日軍精銳師團一個月,斃傷日軍5000人
    日軍第8師團川原挺進隊,翻山越嶺,漏夜前行。於4日清晨,僅以110人的小隊,進入承德,控制了全市,熱河隨即宣告失守。熱河失守,舉國譴責,人人悲憤。日軍攻下熱河後,繼續南下,兵鋒直指古北口。堅守在古北口的中國守軍第76軍107師(師長張正枋)和第17軍25師(師長關麟徵)率部與日寇血戰7晝夜,最後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到南天門一線,古北口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