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對川軍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在全面抗戰之前,許多川軍士兵都是一手拿著「土步槍」,一手拿著「老煙槍」來和小日本打仗,因此,川軍士兵得到了一個外號:雙槍兵!這個外號也是諷刺川軍的戰力低下。
到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川軍裁撤了數十萬老弱並進行重新整編。雖然說重整編的川軍編混著原四川各地軍閥的舊部,但在民族大義上,他們還是能夠拋棄個人恩怨,一致對外。
川軍抗戰名將劉湘在犧牲前留下遺囑:抗日到底,矢志不渝,倭寇一日不被趕出中國,川軍誓不還鄉,死當馬革裹屍!
川軍重整編後,原主力師被合編為第22集團軍,並支援山西戰場,而另一主力被合編為第20軍與43軍,奉命前往淞滬地區與日寇作戰。
川軍在出川時,各種軍備非常低劣,第22軍全軍上下連一門火炮都沒有,而楊森所部(第20軍)算得上川軍「精銳」,但士兵所配的步槍也沒幾把好槍,「漢陽造」就佔了百分之三十,機槍更少,至於大炮,屈指可數。
43軍郭汝棟所部,名為一個軍,實則只有一個第26師,這支部隊的裝備要相對「好」許多,配備了少量的無後坐力炮,迫擊炮以及山野炮等。
淞滬會戰爆發,上海等地聚集百萬士兵,中方70餘萬,日軍20餘萬,雖中國人數佔優,但在裝備方面被日軍碾壓,各類重炮、大口徑艦炮、轟炸機支援,使日軍火力佔盡優勢。
中日火力差距極大,在戰場上中方一個師很快就被「打光」了編制。中央軍的「精銳」都這樣不堪一擊,對於川軍?不言而喻。
但令世人所驚嘆的是,沒被任何人看好的「雙槍兵」川軍,竟在淞滬會戰上打出了自己的尊嚴,更詮釋了我中華民族之血性!
會戰時,川軍第43軍26師,全師大約1萬餘人,上級下達作戰任務:替換中央軍精銳部隊36師駐防陣地,為後方主力贏得反擊時間。
很快,小日本調集各類重火炮大約千餘門,而且還配合空中與炮艦等火力支援。淞滬會戰上的鬼子都是軍事素質很高的精英,反觀一身「破爛兒」的川軍第26師,其差距可想而知,就這樣,川軍與日軍交火了。
雖然說從武器裝備數量與質量上來對比,川軍完全被日軍碾壓,但川軍第26師的火力補給能力僅與日軍一個大隊的水平相當,想要阻止日軍的衝鋒?很難!然而,讓小鬼子沒想到的是,川軍士兵的頑強抵抗與不畏犧牲完全出乎了他們的認知,當日軍衝進川軍戰壕時,很多川軍士兵在拼刺不過的情況下,都會拉開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日軍銳氣受挫。
在二戰末期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被美軍吊打,即使他們有多麼絕望,多麼瘋狂,也極少有人會發起「自殺式攻擊」。但在淞滬會戰上,號稱天皇精英的日軍見識到了川軍的「瘋狂」,也領略到了什麼叫做「自殺式攻擊」!「以命搏命」的打法,川軍26師一次次堵住了日軍的攻擊。但是,殺敵一百自損一千,這樣瘋狂的打法,使得川軍的戰損極為嚴重。
川軍第26師在淞滬戰場上與鬼子激戰七天七夜後,一整師的編制被打殘,當他們撤下來的時候,全是僅剩600多殘兵。其中,全師下屬的4個團,戰死2名團長,14個營,戰死13名營長,連排長的傷亡更是接近300人。
在淞滬會戰中,要說僅憑一個裝備簡陋的步兵師整整抵抗裝備精良的日軍七天七夜,已經算是創造了奇蹟。假設將老蔣的中央軍精銳部隊放在這裡抵抗日軍,未必能取得「川軍團」的這個傲人戰績。
據不完全統計,此役倒在川軍第26師的日軍大約有4000餘人,傷亡率佔淞滬會戰日軍總戰損比的十分之一。在抗戰結束後,川軍第26師被高層追認為是抗日戰爭時期戰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
在淞滬會戰中,不僅川軍第26師打出了川人的威風,川軍第20軍同樣也表現的非常出色,他們也用血肉之軀贏得了尊嚴,全軍共計2個師,陣亡將士3706人,受傷7049人,241人失蹤。在會戰結束後,第20軍所剩下的士兵僅能重新整編為一個團(其實不到一個團的兵力)。
尊嚴是「打」出來的,榮譽是用「命」掙來的!川軍在淞滬會戰後一舉摘掉了「雙槍兵」這頂帽子。在此後,川軍所剩下的部隊,無論是第43軍26師還是第20軍,都得到了戰後補充,中央軍也為他們提供優良的後勤補給與兵員。此後,川軍的血液注入到全國的抗日戰場中,所有的大型會戰全都有「川軍團」的身影!
本文參考材料:《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二戰全史》,《川人大抗戰》,《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抗日戰爭,川軍,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34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