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舊日本海軍的戰艦曾經「耀武揚威」過好一段時間,多次壓制著美國海軍「一頓好打」,在1942年7月瓜島附近海域,舊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艦隊也曾重創美澳巡洋艦艦隊,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日本古鷹級重巡洋艦。
條約下的戰艦:日本古鷹級重巡洋艦
說到古鷹級重巡洋艦,首先我們要說一下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在其中有一些規定:各國主力艦和航空母艦除外,不可以建造超過1萬噸的作戰艦艇,不可以裝備超過8英寸(203毫米)的艦炮。
其實這也就是相當於規定了,非主力戰艦的艦炮不能超過203毫米,排水量不超過1萬噸,而在此條件下,舊日本海軍開始建造古鷹級重巡洋艦的主要數據,也就只能圍繞著條約規定來。
1926年2艘古鷹級重巡洋艦完工,分別是古鷹號和加古號,後續建造過青葉號和衣笠號,不過這兩艘重巡已經經過大幅的設計改進,又被單獨劃分為青葉級,因此,實際上古鷹級重巡洋艦隻有2艘。
「皮薄餡大」:重攻輕防的重巡
為了壓制自己的主要對手:美國海軍的巡洋艦,1926年完工時,古鷹級重巡洋艦裝備了6門200毫米艦炮,在戰艦的前部和後部各布置了3座單裝主炮塔,標準排水量7950噸,航速也可以飆到34.5節,不過受到噸位的限制,古鷹級的裝甲防護數據相對比較有限,也沒有防雷隔艙防護,其主裝甲帶為有9度傾角的76毫米裝甲防護,水平裝甲為35毫米裝甲防護。
為了有效地控制重量,古鷹級的設計非常巧妙,其將主裝甲帶列入承重結構中,但是同樣是因為控制重量,該級艦的主裝甲帶的防護面積縮水了許多,相比原設計中主裝有3.28米位於公試水線上方,實際上最後控制到了只有2.21米。
到了1937年的改裝後,古鷹級最明顯的變化是艦炮,還是6門主炮,不過口徑變為了203毫米,主炮塔變成了雙聯裝,艦體前部布置有兩座呈背負式布置,艦體後部布置有一座;另外強化了對空火力,改裝了4門120毫米高射炮,因為拆除了兩座後部炮塔,提升了航空操作能力,可以攜帶2架水上偵察機。
就數據上來看,古鷹級重巡洋艦有些「重攻輕防」,不過這是原本設計思路和現實相互妥協的結果,因為古鷹級原本應該對應的對手是輕巡洋艦,其防護性設計也是應對152毫米艦炮的輕型巡洋艦的,而受到噸位的限制,其防護能力已經無法在由大幅提升,因此呈現出後來這種「皮薄餡大」的感覺。
瓜島海戰上高光一閃,古鷹級的覆滅
瓜島海戰是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之間長時間爭奪戰,在美軍登陸瓜島後,1942年8月8日午夜至8月9日凌晨的薩沃島海戰中,舊日本海軍第八艦隊偷襲了隆加角的美澳艦隊,古鷹、加古、衣笠、青葉等巡洋艦悉數參戰,以微小代價,擊沉美澳阿斯圖裡亞號、昆西號、文森斯號和坎培拉號巡洋艦,取得大勝。
不過這次高光一閃過後,同年8月10日,加古號在返回基地途中被美軍潛艇擊沉,同年10月11日,古鷹號在日軍在靠近瓜島炮擊亨德森機場時,被美軍擊沉,於12日凌晨0:40分沉沒。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
雖然在瓜海戰中,舊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表現很不錯,不過對於原定的炮擊美軍登陸場和機場的任務來說,顯然有些超標,古鷹級的203毫米艦炮對於機場的攻擊效果相對有限,遠不如戰列艦艦炮,美軍機場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而在此之後,美國海軍航母和各類戰艦開始「暴兵」,日軍逐漸失去了海空優勢,並最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