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節3:23,24: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你們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
弟兄姊妹們,主日平安。隨著歌羅西書學習的深入,建國在如何處理信仰與生活的關係上,開始變得清晰起來。他認識到神在基督裡的確給了他一個屬天的新生命。這個生命是屬天的,是與復活、升天的基督連接在一起的,現在就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可以說現在就與基督一同坐在了天上,將來要與基督一同顯現在榮耀裡。但這個新生命仍然活在尚待更新的地上,仍要經歷風雨和苦樂,仍要擔當各種角色,要完成主所交託的使命。基督徒的確是天路客,但卻不是觀光客,不是無所事事,只管沿途看風景。他雖不屬於這個世界,但卻仍要參與在這世界中。他要藉著這種參與,在走天路時,一路走,一路留下神國的印記;要用這個世代能夠聽懂的語言,能夠看到的行動,來述說神的信實,歌頌神的恩典,見證神國的真實;用福音的好消息、神國的新道理、新能力,給人們帶來盼望;在危難時伸出援手,在衝突中播撒和平;也呼喚人們同走天路。他就如同神所設立的哨兵,在地上堅守,有一天完成任務時,神就召喚他回家。因此,這在基督裡復活的、屬天的新生命現在就要在生活中,比如在個人生活、教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等,在各種關係裡,比如肢體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活出新生的樣式;現在就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現在就要在凡事上榮耀神,以神自己為滿足;現在就要按照基督復活並坐王掌權而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翻轉活著,現在就要顯明主十字架和復活的大能。
建國是一個經歷過福音的人,福音曾帶給他無比的釋放和滿足。當初,他和春梅因為家庭的矛盾開始尋求主,他通過神的話語領悟到自己的罪,領悟到自己的敗壞,並且因認罪悔改和接受耶穌為主品嘗到基督裡才有的真平安和真喜樂。那時,他曾有一段時間沉浸在無比的興奮中,感覺今生認識了主,夫復何求。那時,他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成為全職傳道人,到處宣揚基督的福音。他甚至定下了一個時間表,到三十歲之前,要努力賺錢,三十歲以後就要出來為主做工。為此,他可以忍受工作中的艱辛,因為一心想著攢點兒家底兒,將來能更自由地服侍。工作的時間以外,他努力閱讀信仰書籍,參加各種培訓。本來已經很忙了,還主動提出要帶一個小組。有了孩子,他就和春梅商量,謝絕父母的好意,讓春梅辭去會計工作,在家帶孩子,同時不斷地打聽著在家教育和主內學校的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有信心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打下屬靈的基礎,將來成為主的精兵。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建國感覺自己在這條路上遭遇的阻力越來越大。兩三年以前,原來火熱的行業突然變冷,項目和收入都大為縮減,別說三十歲了,現在他都已經三十五歲了,可是離「全職自由」卻越來越遠。小組的侍奉讓他灰心,原本十幾個人的小組,因為工作的變動、家庭的搬遷、內部的矛盾,就沒剩幾個人。建國從側面聽到一些議論,說他太死板,只會講聖經,講得不夠落地,又太理性,不會協調關係,不會傾聽,也太理想化,不會變通,小組缺乏吸引力。最讓建國頭疼的是,春梅辭職在家帶娃之後,像變了個人,以往活潑幹練,英姿颯爽的她,越來越萎靡不振,缺少自信,抱怨增多,脾氣變壞,膚色變暗,幾乎每天都要因孩子的事情向他抱怨,隔三差五地哭訴。最近,有好幾次甚至精神都到了要崩潰的邊緣。最近的疫情,使他的工作遭遇新的困難。工作量一點兒沒減少,工資卻在縮水。好幾個項目,從去年跟到現在,現在對方一句疫情嚴重就要中止合作,前期的投入卻絲毫不提。眼看著自己原來的美好設想正在一點點被蠶食,不要說全職侍奉了,現在就連對主的信心都在漸漸地動搖。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信心是否真的夠堅定,是不是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有好幾次他問自己,自己初信時,要全職服侍的感動是不是從神來的,是不是只是自己的衝動?是不是自己信心不好,所以才遭遇如此之多的困難?或者說神根本就不需要他,也看不上他?神是不是有意這樣做,不讓他添亂,因為他根本沒有能力服侍?
但是最近的講臺信息,逐漸改變他的看法。他開始看到自己起初的熱心缺少對福音的真知識。一方面,他認為生命的改變,就意味著將要在職場中取得成功,要為主作見證,要全職服侍主,就要在職場上無往不利。因此經濟上的風暴和行業的不景氣,輕易地就讓他沮喪。另一方面,他將福音帶來的改變與成為屬靈超人混為一談。他對自己、對妻子,對小組的成員都有諸多不切實際地期待,在他眼中的他們,都應當是屬靈精英,都應當為主一無反顧。他在服侍和生活中作了不切實際的選擇,沒有考慮到妻子的承受力,沒有考慮到自己生命成長所處的階段,更沒有考慮到神的時間表,結果導致他在生活和信仰上出現雙重焦慮和沮喪。
不過,當他意識到出問題的是他對福音的回應,而不是福音本身時,他反而感到一股說不出來的輕鬆和釋放。他認識到福音並沒有因他的認識出現偏差而改變;事實上,福音永遠是神在基督裡已經為他做了什麼,而不是他為神做了什麼。這福音永遠都不會改變。這時,他發現自己的信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當他不再注目於福音,不再深入挖掘福音,只把福音當作ABC,急著按自己的意思去為主而活,卻沒有從始至終,都紮根在福音裡時,他的信心變得模糊、失焦,不能發揮功用。結果他就像是離開了葡萄樹的枝子,缺少內在的支持。難怪當環境發生劇變時,他的心就軟弱了,整個人也漸漸變得枯乾。他認識到基督從來都沒有離開他,即使當他走錯路時,基督的生命仍是他的,他只需重新迴轉,在基督裡生根建造,並且唯獨以基督一位為自己的滿足,為自己的全部。不要說世俗的成功,就連所謂「敬虔」和「服侍」都不能成為偶像,攔阻在他和主的愛之間。
特別是,他開始重新認識家庭。家庭不是他用來標榜自己屬靈成熟的工具,而是他實踐福音真理的地方。妻子和孩子也不是顯示他多麼敬虔,多麼配進行全職服侍的手段,而是他在福音裡,以主的愛去愛和帶領的對象。他開始一邊思想聖經中有關家庭生活的教導,一邊閱讀一些生活指導的書籍。以往這些書他連瞧都不會瞧上一眼,覺得太低級,不屬靈。但是當他真心想要愛妻子和孩子時,就發現自己需要學習這些實際的東西。他開始學習怎樣和妻子溝通,怎樣按照孩子的發展階段來進行管教。他突然發現當爸爸的樂趣。以往周末採購,最讓他頭疼。他恨不得省下時間來帶著家人讀經、聽道。現在,去菜市場買菜,研究菜譜,做飯,成了他的樂事。他覺得自己開始變得像個男人。上周六,他特意給春梅放假,讓她一個人出去逛一逛,再和小姊妹們約個飯,自己在家帶一帶小鹽罐兒。其實在家帶孩子的經歷,曾讓建國感到很受挫,那滋味兒真不好受。但為了妻子,他願意拿出這一個上午來,面對自己最不擅長的一面。那半天過的,失敗、沮喪、自我質疑,一波又一波地向他襲來。但當妻子回家,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上去是那麼開朗、活潑,過去一下子就迷住了他的那個春梅,仿佛又回來了。建國突然意識到其實妻子真了不起,自己過去對她的要求是那樣的過分,對她的體恤是如此之少,但她卻堅持了整整三年。雖然滋味兒不好受,但建國感到自己那一上午帶孩子的收穫簡直勝過自己苦思冥想半年。其實,關於那個上午的表現,建國自認為很失敗。牛奶灑了,沒時間清理;玩具到處都是;牆上又被孩子胡塗亂畫了一大片;中午的碗筷還堆在水槽裡。這些可都是建國每次下班兒回家時,最受不了的地方。但春梅看到這一幕,絲毫沒有責怪他,反而摟著他的脖子,對他說:「你真好,我今天過得很開心。」然後就開始動手收拾。建國很羞愧,但又感到溫暖,突然之間,覺得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更近了。原來,生命的改變是這個樣子的啊。就是在神所呼召他進入的關係裡,即使窘迫,即使失敗,也堅持做對的事情,就這樣在失敗中成長,在破碎中重塑,在死去中又活過來。建國認識到他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認識到福音是如何在具體生活中,給人帶來改變的。他認識到,自己現在要苦惱的不是神是否要讓他全職侍奉,或者什麼時候可以全職侍奉,而是要被福音更新。接下來,教會要講基督徒的職場生活,建國格外注意,他非常希望可以在這個佔據了他絕大部分時間、精力,又恨又愛的領域裡,活出新生的樣式。
在教導了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愛妻子,兒女要聽從父母,父親不要惹兒女的氣之後,保羅又開始教導主僕關係(西3:22-4:1):僕人要聽從主人,主人要公平地待僕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保羅的教導雖然涉及工作,但仍是針對家庭的。因僕人屬於主人,在家庭中勞作;不像今天,職場與家庭生活基本是分離的。但出於應用的考慮,我們把這段有關主僕的教導拿出來,放在職場生活這個部分。儘管今天職場中的僱傭關係顯然與那時的奴隸制不同,在應用時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但使徒所教導的原則卻仍然適用。我們的教導將圍繞著耶穌基督的福音與基督徒的工作之間的關係來展開。福音改變了基督徒的所屬或身份,給了基督徒新的託付或使命,改變了基督的心或生命,賦予基督徒確實的回報或基業,從而恢復了工作即敬拜的本質,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意義與姿態,賦予我們的工作以新的動力和盼望。反過來,基督徒在地上以順服的心、愛與敬拜、忠心、盼望進行工作的姿態,也將在不信的世界彰顯福音,為主作美好見證。今天,我們要將工作這個主題置於整本聖經的脈絡之中,校正我們對工作的認識,特別是要聚焦於福音給我們的工作帶來的改變,根據主耶穌那獨一無二的救贖的工作來看我們的工作。
01神設立工作的本意(創1:26-28;2:15)
任何對工作的探討,都離不開這樣的基本問題:人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雖然沒有明言,通常人們都把工作與滿足生存的需要和自我實現聯繫在一起。對一部分人來說,工作是不得不去做的苦差事,是為了養家餬口,是為了早日能夠不工作。因此不管他們的收入如何,他們追求的是娛樂,是休閒,是不工作,可以得過且過,隨心所欲,美其名曰享受生活。我們可以稱之為在工作上消極懶散。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工作是為了自己的成就,為了自己揚名,為了讓自己得榮耀,甚至要通過工作改造社會,拯救世界。他們是工作狂,像機器人,讓自己忙得停不下來。我們可以稱之為將工作當作偶像。當然還有人希望自己兩者得兼。表面上看起來,這兩類人對工作的態度很不一樣,前者比較消極,缺少報負和追求,後者則充滿雄心,時代感和科技範兒十足。但其實這兩類人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來看工作。積極也好,消極也罷,都是自我為中心地來看,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標準來看。都沒有從神的角度,沒有從整本聖經的發展來看工作,或者說沒有從聖經的工作敘事和聖經中的工作神學來看工作。
當這兩種看法,披上宗教或所謂「屬靈」的外衣,就變換了一幅模樣。前者變成輕看工作,追求超越,美其名曰敬虔,屬靈,不愛世界,不屬世界。後者變成過分重視工作,把工作當作救贖,以工作的成果衡量信仰的好壞,把工作的業績出色等同於為信仰作見證,甚至想要通過工作在地上建立天國。同樣,這兩類人的工作觀似乎很不一樣,但其實也仍然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來看工作,都沒有回到聖經,沒有從聖經的工作敘事和工作神學來看工作。聖經中的工作敘事包含著四個部分:創造、墮落、救贖,以及成全,我們從中能夠整理出工作的聖經神學。這是我們理解工作的關鍵,也影響著我們該如何工作。(參九標誌事工職場課程)
第一幕:創造。工作不是從我們而是從神開始的。神自己就是一位工人,「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工作的敘事是從神而不是從亞當和我們開始的。但在神的計劃中,我們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工作的參與者,因此可以說是神的同工。神賦予我們他的形象,把治理和管理所造之地的工作交給我們,代表神管理這個世界,向這個世界彰顯神的形象(創1:26-28)。具體來講,神為著人類能夠繁衍繁榮創造了一個特別適合和完美的環境——伊甸園,然後把亞當放在這個園子裡,「使他修理,看守」(創2:15)。神給予亞當和夏娃的工作是所有人類工作的一個模板。伊甸園是神所設計的第一個家園,人類在那裡建立家庭,撫育兒女。伊甸園也是人類的第一座聖殿,在那裡人可以與神面對面相遇。伊甸園同時也是人類的第一個工作單位,人可以在裡面享受神所賜予的、具有喜樂和極大意義的工作。在伊甸園裡,家庭、信仰和工作完滿地結合在一起,沒有任何的張力,不像罪所導致的現在的光景。在伊甸園這個美好的世界裡,人的工作就是要把伊甸園這個既是家園、又是聖殿、又是工作單位的地方接管過來,讓它不斷地繁榮增長,保護它和照管它,目的是讓伊甸園逐漸擴張和增長直到佔滿整個世界,讓整個受造世界都成為人類的天堂。為什麼是這樣一個目的呢?因為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神是創造的神,人也要參與創造;神建立秩序和管理,人也要建立秩序和管理;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結果子的、繁榮的世界,人的工作也是要照顧、看守,讓這個世界繼續地繁榮和結果子。所以,作為神的代表,人的工作就是接續神已經開始的工作,並且繼續這些工作,讓神的榮耀在地上得以彰顯。所以,工作的關鍵不是人自己的榮耀和才華,而是神的榮耀借著人的工作而展現出來。因為人是照著神的形象被造的,所以人的工作要見證和反映神。這是我們看到的聖經中工作敘事的第一幕:創造。人類工作原本的目的是要讓這個世界繁榮、讓人類蓬勃發展,目的是向這世界彰顯神的榮耀。所以神設立工作的初衷,或者說工作最終帶來的果效應當是對神的讚美。
02人的墮落使工作的環境受到咒詛,工作觀也變得扭曲(創3:17-19;4:17-26;11:1-4)
第二幕:墮落。神交託始祖整個園子,要他們照顧、管理和看護。但是他們卻沒有擔當好這神聖的工作。對敵神的撒但進入了這個園子,但亞當和夏娃卻並沒有為要保護這個園子而把撒但丟出去,相反,他們在園子裡和它進行了一場對話。到這場對話的末了,他們非但沒有修理看顧園子,反倒是用園子裡的資源滿足自己的私慾,濫用神所交託的權柄,最後他們把一切都搞砸了。他們自己心裡也馬上知道自己把工作搞砸了。所以當他們的老闆——神——來園子裡檢查工作的時候,他們就躲在園子裡的某個地方。我們都知道如果績效沒有達到要求會是什麼體驗,我們當中也有一些人知道遭到解僱是什麼感覺。他們要為自己的失職而承擔責任。作為人類的始祖,和代表將來所有人與神立約的代表,他們要承擔的責任遠不只是解僱這麼簡單。他們不僅被趕出伊甸園,還失去了按照生命之約所要得到的報酬——永生,並使得所有子孫後代也落在了這樣的結局之中。人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第一,工作在普遍恩典中被保留。始祖雖然犯罪墮落,但因為神的普遍的恩典和神的救贖計劃,他們仍然保有神的形象,儘管被扭曲了,但他們仍然有責任要代表神,他們也仍然要工作。作為罪的懲罰,他們工作的環境卻徹底地改變:他們工作的地方不再是園子,而是因罪而遭到咒詛的世界。因為人的墮落,有三件事情發生在亞當和夏娃的工作上,也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上(創3:17-19)。
第二,墮落使人工作的環境受到咒詛,工作也受到影響。首先,工作變得辛苦。「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創3:17-19)正因為如此,一提到工作,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辛苦。即便是我們最喜歡、最享受的工作,也一定包含著令我們疲憊、辛勞,甚至有的時候感到痛苦的地方。我們都知道這工作需要我們做什麼,但是我們要麼缺少相應的技能,要麼缺乏相應的資源,來完成工作的需要,而且總是會遇到阻力,就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刻意攔阻我們似的。是的,這背後的確有原因,因為罪帶來的咒詛之一就是工作變得辛苦。
不僅如此,工作還變得貧瘠、沒有果效。雖然亞當終生都要在地裡勞苦,但是受了咒詛的地卻「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創3:18a),而你還不得不吃這地裡長出來的植物。人對工作的渴望和期待總是很高,但最後的收穫卻非常可憐,儘管竭盡全力,卻仍然無法達到園子裡的果效。在園子裡工作帶來的是擴張這個天堂一樣的地方,但是在園子之外,我們的工作卻不能建立天堂——連靠近天堂都不可能。地因為罪的緣故而受了咒詛。這和現代世界企圖告訴我們的假設和描述是截然相反的。凱勒在《工作的意義》一書中指出,「我們的時代不斷地告訴我們,工作不但有意義而且有成效。我們所做的工作應當適合我們擁有的才華也滿足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夢想就是給世界帶來改變。這是一個谷歌的高級官員在描述谷歌公司願景的時候告訴我們的。」聽起來很不錯,但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此外,工作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原本在伊甸園中,工作是一種敬拜,但是現在卻成了生存必須,「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創3:19)亞當在伊甸園裡並不是必須工作才有飯吃的,因為神在園子裡種了各樣的果樹,亞當所需的一切都可以自己去拿取,是不是有點像一個人已經財務自由了,然後完全憑喜好工作,但亞噹噹時比這還要自由。然而現在,工作成了一個不得不做的事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工作本身並不是一個懲罰,工作本身也沒有因此變成壞事,而是說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辛勞、貧瘠的工作永不休止。無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得工作,而這樣辛勞一生的結局卻是死亡。真是虛空啊!不是嗎!
第三,墮落使人的工作觀被扭曲。人因罪墮落,不僅僅是工作的環境受到了咒詛,工作也變得辛苦、沒有果效和不得不做,而且作為工作者的我們的心也改變了。也就是說,人的工作觀因罪也被扭曲了。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墮落的工作者不再用他們的工作來敬拜真神,而是去敬拜偶像。該隱的後代雖然發展了農業、音樂和冶金工程,建立了城市,追求人類的安全和繁榮,這些似乎都很好,但他們卻不像塞特的後代一樣敬拜神。文明的發展取代了對神的敬拜,他們開始用自己在文化上的成就而不是通過與神的關係來定義人類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而巴別塔事件讓我們看到,人完全可以動用自己的智慧、科技和創意來對敵神,不是為神揚名,而是與神無關,來宣揚自己的名(創11:1-4)。這和伊甸園的命令相去甚遠!人類在園子裡的時候,工作是一種「看向神」的敬拜,但現在卻成了一個「看向我」的渴望。神形象的承載者內心發生了扭曲,奧古斯丁指出人變得想要反映自己的榮耀而不再尋求反映神的榮耀。
工作成為偶像至少有兩種彼此不同,但有的時候又高度相似的表現。一方面,有一些人受到的試探是被自己的工作、或者工作的成就和成功而定義;另一方面,還有一些人受到的試探則是被工作以外的東西所定義,例如他們的喜好、娛樂方式、或者休閒方式。麥可·勞倫斯,《聖經神學與教會生活》一書的作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在他曾經生活過的美國首都華盛頓,年輕人來到這個城市雄心勃勃地想要改變美國或者改變世界,工作成了他們的身份所在;而在他現在生活的波特蘭,一個西海岸非常休閒的城市,人們則以自己的休閒、喜好、運動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這兩者其實非常相近,是工作作為偶像這一硬幣的兩面:擁抱工作、或者逃離工作,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以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作為對自身的接納和定義,而不是以自己和神的關係作為基礎。
第四,教會歷史上錯誤的解決方法:聖俗二分與世俗化的兩種極端。歷史上天主教的教導,將工作與敬拜區分開來,也就是聖俗二分,認為最好的人生是神職人員所選擇的道路,即所謂屬靈的人生;次好的人生是平信徒的人生,即所謂世俗的生活,是僕人、工匠、士兵、君王所選擇的人生。換句話說,選擇一個世俗職業——比如擠奶的女工或者鞋匠——雖然不是犯罪,但是如果你要討神喜悅,那麼你就應該選擇全職的神職工作。不要以為這只是那個時代天主教的錯誤,在我們內心也有這樣的二分法。這樣的認識為人們輕看工作,在工作中消極懶散,展開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勞而獲,吃大鍋飯,拒絕努力,不想發揮恩賜,不想成為卓越大開方便之門。
但新教在糾正中世紀天主教的錯誤的時候,又犯了自己的錯誤。天主教帶來的是聖俗二分,高舉所謂的「屬靈職分」並輕看所謂的「世俗工作」,新教則帶來另一種二元主義,看重世上的工作多過屬靈的職分。早期的改教家和清教徒們對有關呼召的教義有清楚的了解。他們不會混淆首要呼召和次要呼召。「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的首要呼召是信靠他,走向他,為了他。」(葛尼斯,《一生的呼召》)所有的基督徒都具有同樣的首要呼召——活出在基督裡的新生命。但這新生命要體現在具體生活場景中,為此,我們生活中還有其他次要呼召。就是「在神至高無上的前提之下,每個人、每一處以及在每件事上,都應該完全為他而想、為他而說、為他而活,並且為他而行。」(葛尼斯)但是逐漸地,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啟蒙運動的興起,對這一概念的認識變得越來越不平衡。「工作」、「行當」、「僱傭關係」、「職業」、「專業人士」等詞彙慢慢地開始替代了「呼召」。最後,信仰與呼召完全分離。原先是要求每一名基督徒都應該有一個呼召,但如今卻被簡化為每個公民都應該有工作。最後,呼召變成了工作,工作變成了偶像,成了給人帶來滿足的一切。天主教的問題是沒有認識到在信心中工作本身就是對神的敬拜,帶來工作上的消極和懶散,而新教的問題是把工作變成了偶像,使人把工作這個手段當成目的,而去敬拜工作本身,為工作獻上一切。我們將在下一講,更詳細地來處理這個問題。總之,天主教帶來的扭曲——在工作中懶散——是因為忽視了首要呼召需要有次要呼召的支持才能實現;而新教帶來的扭曲——把工作當作偶像——是因為把次要呼召當成了首要呼召。
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二幕。工作的問題是,我們因為工作而丟棄了工作與敬拜之間的連結。有的時候,我們沒有把工作看作是敬拜,也有的時候,我們敬拜工作本身,把工作當成了偶像,而最後其實是把我們自己當成了偶像,而沒有把工作看作是一個敬拜和服侍真神的途徑。
03福音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
工作受到墮落的影響,工作觀也因罪扭曲,關於工作的問題,教會歷史上也曾經給出錯誤的回應。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第三幕:救贖。為了完成神的救贖工作,主耶穌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度過童年和成年後早期從事的木匠工作之後,他開始了在地上真正的工作:作為末世的彌賽亞的工作。他在地上的工作就是透過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償付罪人的贖價,並且從死裡復活讓所有悔改和信靠他的人罪得赦免,從咒詛中得到釋放。他也完成了這些工作。主親口說他已經完成了這工作:「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17:4)在十字架上,他也宣布說:「成了。」(約19:30)因此福音,就是關於基督的工作。福音就是神在基督裡完成人類得救所需的一切工作的好消息。福音救贖了相信的人,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人類的工作到起初的樣式,因為今天我們仍然活在因罪遭受咒詛的世界,我們的工作仍然是勞苦的,是缺少果效的,並且仍然是不得不做的,但福音卻改變了我們這些工作者,並進而為我們的工作帶來改變。可以說,福音就是關於耶穌的工作的,而耶穌的工作改變了一切,也包括我們的工作。
讓我們在耶穌工作的光照之下思想我們的工作。耶穌是一個完美的工作者。他單單順服天父,並且完美地完成了神所交給他的工作(約17:4)。耶穌的工作就是活出一個全然公義的生命,又作為一個罪人受刑罰而死。通過耶穌的死和復活,一個偉大的交換發生了。原本是我們要以永死來支付罪的代價,這是我們無法償還的。耶穌卻用他完全無罪的生命、與神毫無瑕疵的關係代替我們,替我們承受了我們應受的刑罰。我們這些信靠跟隨他的人,從神那裡得著耶穌所配得的。耶穌將他的生命獻為祭,使我們可以被神赦免,體驗到神的恩典,和神恢復正確的關係。如果我們信靠耶穌,我們就被耶穌的工作所救贖,雖然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完全擺脫墮落的影響,但的確因著福音而發生了改變。
第一,蒙了救贖的百姓會對工作重新定位。他們會在對待工作消極懶散上悔改,也會在將工作當作偶像崇拜上悔改,因為他們的身份不再建立於工作或不工作之上,而是建立在基督裡。「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3:2-4)福音改變了我們的心所安置的地方,因為我們的身份和安全從此來自基督也在基督裡。因此,保羅才能將福音帶來的改變應用在我們的工作上:「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西3:22)所以,逃避工作或者從休閒和愛好中獲得身份感是應當為此悔改和撇棄的。然後,「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西3:23,24)把工作、工作的成就和成功當作偶像和敬拜的對象,也是應當為之悔改和撇棄的。就這樣,福音並不改變你工作的環境和條件,但福音改變了你的心,並因而影響你的工作。請回憶我們上一講所講的生命改變的原理,改變生命就要改變心。
第二,因為悔改了,所以蒙救贖的百姓得以透過他們的工作來敬拜神。「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借著他感謝父神。」(西3:17)「你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我們為一位新主人而工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西3:24b)我們在工作中接受了新的託付。「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作為工作者,我們有了新的心。「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結36:26)我們工作也有了新的回報。「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西3:24a)關於這些新變化,我們也將在後續的講道中詳細講解。
這就是第三幕:神的百姓蒙了救贖,但因為救贖萬有的工作還沒有最終完成,所以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因此蒙贖。但因為我們蒙了救贖,所以工作不再是關乎我們的名字、我們的榮耀的東西了。工作是關乎神的名、神的榮耀。因為我們都蒙了救贖,也是在耶穌基督裡的新創造,所以雖然工作仍然辛苦,仍然貧瘠和難有果效,卻能夠被我們使用來敬拜神和服事神——因為工作本身也是神的創造。神預先就為我們創造了工作,我們的工作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因為工作再一次地可以顯明神和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工。這同時也意味著,工作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讓我們進入到第四幕。
第四幕:成全。保羅講到,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被造世界將得到釋放,那時將會有一個新造的世界降臨。「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19)在創世記第三章,我們看到我們的世界在什麼之下呢?痛苦、貧瘠、少有果效、衰亡和敗壞。但是會有那麼一天,這些工作的環境和條件都會有徹底地改變。工作不再是辛苦的,環境不再是貧瘠的,工作也不再是勉強的。相反,工作是榮耀和自由的。弟兄姊妹們,聖經描述的工作敘事的結尾是神會給我們一個新造的天地,一個沒有咒詛的世界,一個地上不再有荊棘和蒺藜的工作環境。自由,而不再是勉強;榮耀,而不再是死亡。這不是一個不需要工作的世界,而是一個豐富和自由的世界,在那裡工作是令人滿足的,也是必定結果子的。在新天新地中,我們享受完全的自由,在神完美的安息中,使用我們的恩賜和才幹、創造力和能量來反映神的榮耀的形像。
當那一切發生的時候,不僅工作恢復到了它起初被造應有的樣式,而且工作也會再一次地連結於它原本指向的目的,正如以賽亞書65章所告訴我們的:「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你們當因我所造的永遠歡喜快樂;因我造耶路撒冷為人所喜,造其中的居民為人所樂。……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賽65:1-23)這一願景最終在啟示錄21章得到了成全,萬國都將把他們的敬拜帶進新耶路撒冷,那園子將會成了一座城,一座神親自在裡面與人居住的城。這就是工作敘事的結束,但這結束其實是一個新的開始。在永恆當中,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創造力、我們的各個產業,我們的辛勞都將最後帶來榮耀,而那榮耀不是用在我們自己身上也不是要宣揚我們自己的名,而是為了把榮耀歸給神。
弟兄姊妹們,以上就是福音對我們工作所帶來的改變,是照著整本聖經的工作敘事,也是基於從中發現的工作神學。如果我們不理解福音,不理解聖經中關於工作的神學,那麼我們的工作就不會被福音所改變。我們仍然是為了自己工作或不工作。我們要麼以為工作就是為法老打工,恨不得早一天可以不工作,認為只有那樣才能全心全意地服侍主,結果在工作中沒有激情,沒有動力,毫無使命感;要麼以為工作是一個值得追求和敬拜的偶像,甚至認為只有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才能榮耀神,更要用工作的業績取代基督徒在信仰成長和服侍上的其他本分。這些其實都錯了。我們越理解工作的神學,我們就越明白工作的本質就是敬拜,但工作本身卻不能成為我們的敬拜的對象,只有神才是。工作的目的乃是神自己。我們通過工作顯出神的形象,通過工作遵行愛鄰舍如同自己的命令,也通過工作顯出主耶穌基督和他的福音,從而將榮耀歸給神。「在主裡面」的人在這破損世界中工作,雖然仍然勞苦艱辛,雖然同樣會死,雖然看起來在這世上沒有留下什麼,但卻有可以帶到天上的果效。「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14:13)我們為主所作的工,儘管是隱藏的,是世人看不到的,但卻是主所喜悅的,是絕不徒然的。「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這將改變我們現在工作的姿態,也會給我們永恆的工作做好預備。在接下來的幾個周日,我們都將對這個話題進行更多的教導和思想,求主施恩給我們,讓福音真正可以觸碰到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