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群峰遠障天,峰峰積雪斷仍連。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雪山充滿崇拜和敬畏之情。中國西部地區分布著連綿不絕的雪山,主要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區,著名的有喜馬拉雅山、崑崙山、橫斷山、天山等。由於海拔太高、地形崎嶇、氣候嚴寒、自然條件惡劣,普通人難以到達,只能通過神話故事來了解這些高山,神話傳說中,這些雪山都是仙人修煉的地方,山中藏著各種神器寶物,生長著能治癒百病的仙草(如天山雪蓮),需要歷盡千辛萬苦才可能得到。直到現在還流傳著關於喜馬拉雅山神秘雪人的故事。
雪山地區人跡罕至,充滿了未知,地貌學家經過長期艱苦的考察,逐漸獲得對雪山地區冰雪活動基本規律,以及冰川地貌和成因的初步認識。
雖然冰和雪都是固態的水,但是,不同於冰的透明、堅硬,雪是白色的,而且質地柔軟疏鬆。冰一般由液態的水凍結形成,擁有光滑的表面,而雪花是由氣態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在顯微鏡下有花朵般的六角形狀。由於白雪質地鬆軟,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壓縮得更密實,從而轉化為冰。用手抓起一大把雪,使勁兒攥一會兒,白色的雪就會變成透明的冰。
在地勢比較高,或者靠近南北兩極的寒冷地區,積雪常年不會融化,久而久之轉化為更加穩定的冰川。地理學家把常年不化的積雪區下限叫作雪線,雪線以上的地區,冰川積累量大於冰川的融化量,是永久冰雪區。雪線以下會出現季節性積雪,冬季積累的冰雪,在夏季因氣溫升高而融化消失。
雪線的海拔高度受地理緯度和降雪量的影響。一般地理緯度較低、降雪量小的山體雪線較高,高緯度地區、降雪量大的山脈雪線較低。同一座山的不同坡向,雪線高度也不同,北半球的雪山一般南坡比北坡雪線高,因為南坡是向陽坡,氣溫稍高,冰雪融化得快,雪線自然升高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雖然是陽坡,但同時也是溼潤的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季風從溫暖的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在南坡形成豐沛的降雪,致使南坡的雪線大大降低,由此可見,在解釋雪線高低的原因時,要綜合考慮氣溫和降水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坡向下滑動,對山體巖石進行侵蝕。冰川在白天會局部融化,水滲入巖石縫隙,夜晚又重新凍結,水變成冰體積增大,把巖石撐裂成碎塊兒。這些巖塊兒會跟冰川凍在一起,當冰川開始向低處運動時,巖塊兒也會被拔起來帶走,就像推土機鏟土一樣,這個過程叫作冰川的拔蝕或挖蝕作用。冰川底部攜帶的石塊兒,在冰川運動過程中,像銼刀一樣不斷磨蝕著底部的基巖,形成各種冰川侵蝕地貌,例如各種有著刀刃一般鋒利稜角的山峰(刃脊、角峰),冰川侵蝕成的U形山谷,冰蝕盆地、窪地等。當冰川消融之後,冰川U形谷受到海水入侵,能夠形成幽深美麗的峽灣,冰蝕窪地能夠積水成湖,例如歐洲北部挪威和芬蘭分別被稱為「峽灣之國」和「千湖之國」,因為這些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經遭受強烈的冰川侵蝕作用。
冰川在前進過程中可以將底部的巖石和落入冰川表面的巖石一併凍結帶走,搬運能力驚人,有時能夠見到直徑十幾米的巨大石塊隨冰川前進。這些大石塊就像坐在傳送帶上,隨著冰川一起翻山越嶺,當冰川消融時,便就地沉積下來,叫作冰川漂礫。
流水在搬運砂石的過程中能夠將石頭的稜角磨掉,讓石頭變得圓滾滾的,而且當水的流動速度變慢時,總是大個的石頭先沉積,小個的沙粒後沉積,沉積物具有一定的分選性和粗細分明的層理。冰川的搬運沉積作用與流水很不相同,冰川沉積物的特點是雜亂無章,稜角分明,大大小小的鋒利石塊兒一股腦兒堆砌在地上,形成低矮的冰磧丘陵等堆積地貌。
除了分布在高大山脈上的山嶽冰川之外,南極大陸和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島還覆蓋著大片的大陸冰川,也叫大陸冰蓋。大陸冰川的進退往往與全球氣候緊密相關。地質極寒時期,大陸冰川甚至能夠從兩極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將地球變成一顆冰雪地球。到了氣候溫暖的間冰期,大陸冰川又退回兩極附近。
由於處在氣候溫暖期,目前地球上的冰川作用不像流水和風那樣普遍,但是它力量巨大,作用痕跡不易被消除掉,對地球表面形貌的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