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糖據說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魏徵的母親得了咳嗽氣喘的毛病,大來了給開了中藥,讓老太太服下。可這老太太嫌藥苦難吃,拒絕吃藥,跟魏徵說想吃梨。魏徵一聽就犯了愁,因為他母親早就沒牙了,怎麼可能咬得動梨呢?於是魏徵想了個主意,他把梨放在水裡煮然後加上糖,再把川貝、茯苓、杏仁之類的中藥也放了進去。因為加了中藥,魏徵怕糖放得不夠,又加了些糖進去。
這麼一忙活,已經到了半夜,魏徵實在太累了,就睡了過去,醒來時發現一鍋湯已經熬成了糖塊。魏徵趕緊嘗了嘗,覺得又酥又甜,十分好吃,而且糖塊吸收了各種中藥的成分,帶點藥味,估計可以治好他母親的病。果然,這老太太十分喜歡這種清甜爽口的藥糖,每天都能吃下些,沒過多久她的病就好了。
後來梨膏糖的製作方法逐漸傳到了民間,到北宋的時候已經相當普遍了,製作的技術也比較成熟了。南宋時,掌握著梨膏糖製作技術的商販遷徙到南方,把這種手藝也帶到了南方,從那以後,梨膏糖在江南也風靡起來。在江南,梨膏糖逐漸發展,形成了杭幫、本幫、蘇幫、寧幫和揚幫等。
但是製作的過程都差不多,都要先把梨切片,與,用獲前胡、制半夏、款冬花等中藥一起熬煮,每半小時把熬好的湯汁來,加水再煮,這樣反覆熬煮四次。然後把四次的湯汁混合,倒入鍋裡,放上冰糖,用中火煮,看到汁液黏稠了。
放入橘紅粉和香櫞粉拌勻,用小火熬到湯汁能拉出絲來,再倒入模具中,等涼了就能結成糖塊了。梨膏糖做著不複雜,但是在過去,賣它可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在蘇,梨膏糖就有「文賣」和「武賣」兩種。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
文賣」如今在蘇州還能找到,就是在固定的地點擺攤賣梨膏糖;「武賣」則是那種以流動、說唱逗樂的形式賣梨膏糖,現在已經基本見不到了。蘇用人也管「武賣」叫「小熱昏」。「熱昏」是吳地方言,指人發熱昏了頭,胡言亂語。賣梨膏糖的都是平民小百姓,所以他們也就被人叫做「小熱昏」。舊時,「小熱昏」們一般會選擇黃昏時分,特別是夏天,大家都在外面乘涼聊天的時候出場。
常常是一個小個子老頭,穿著長衫,臉上塗得紅紅的,戴個頭套,後面有個尾巴,站在長凳上,一面敲鑼,一面吆喝。他的身邊一般有個大木箱,木箱子上寫著「梨膏糖」。這個箱子可以放梨膏糖,可以當作樂器,有時候還可以放鑼、摺扇等道具。
「小熱昏」們表演的主要是一些民歌小調,有時也會說些蘇州城裡城外得了咳嗽氣需翻的笑話、故事,也有現編的說唱、新聞等,內容大多非常搞笑滑稽,常常逗解3非得全場一片笑聲。
那什麼時候開始賣糖呢?一般在大家聽得正有興致的時候,「小熱昏」會來個「急剎車」,開始推銷他的梨膏糖。旁邊一般會有一個女人幫忙,敲保題,敲鑼、收收錢、遞遞糖之類的。兩人配合得好,糖就賣得好。
這種有趣熱鬧的梨膏糖賣法現在已經無處可尋了。據說上海管賣梨膏糖叫「獨角戲」,它也是「小熱昏」的一個翻版,都是以逗人取樂為主。當然,梨膏糖在蘇州的很多百年老店裡都可以買到,比如相城區的百年老店——百草梨膏糖就常年製作和銷售梨膏糖,雖然少了過去的那種快樂和熱鬧,但那清甜的藥香被傳承了下來,既讓人唇齒留香,又可以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