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唱響新時代,鄉村振興共同奔小康。7月6日,由河南省文藝志願者協會、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農村頻道主辦,河南斛恩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獨家支持的「我和我的祖國——河南省文藝志願者走進宋砦村慰問演出」在鄭州弘潤華夏大酒店盛大舉行,斛恩堂攜手二十多位由表演藝術大家組成的河南省文藝志願者,獻愛心,送溫暖,為600餘名觀眾奉獻了一臺主題鮮明、情感真摯、內涵豐富的精神文化盛宴,以實際行動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跨界演員齊助陣,名家薈萃傳經典
張澤群: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 第⼋、九屆全國⻘聯委員。1991 獲得央視青年節⽬主持⼈⽐賽⼀等獎;1995年獲得「五四新聞獎」銀獎;1998年獲得「金鑰匙獎」金獎,2006年起,連續多年主持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龐曉⼽:1998年出任河南衛視戲曲節⽬《梨園春》主持人。2003 年,獲得第21屆金鷹獎——優秀主持人獎。2008年,成為「全國十佳金話筒獎」得主。201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王善樸:⽣於1929年。從藝70年,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顧問,曾任河南省豫劇三團團⻓、黨支部書記,曾出席全國第三、四次文代會。國家一級演員,是「豫劇現代戲第⼀⼩生」,是國務院授予的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家,於1964年元旦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受到親切接⻅併合影留念。接受過黨和國家四代領導⼈的親切接⻅。王善樸先後主演⼏⼗臺劇⽬,其中如《劉胡蘭》、《⼩二⿊結婚》、《李雙雙》、《朝陽溝》、《人歡⻢叫》、《朝陽溝內傳》等,均譽滿全國。
楊華瑞: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宋慶齡基⾦會理事。於1964年元旦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二⼗世紀五十年代她曾參加過中國赴朝鮮慰問演出。
範軍:拜戲劇⼤師常香玉為師,成為常⾹玉唯一的男弟子。國家⼀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表演學會理事,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河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優秀專家;全國五⼀勞動獎章獲得者。
楊紅霞:國家⼀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協會會員。2004年,憑藉在《香魂⼥》中催人淚下的演出,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盛紅林: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 ,現為國家⼀級演員 。六次代表河南進京演出,豫劇《朝陽溝》受到中央⾸長及⾸都專家的好評。
馬蘭: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演員,上海戲劇學院教授。1986年作為演員代表參加了了李先念主席為歡迎伊莉莎白女王舉行的國宴。
孟祥禮:河南省曲劇團團⻓,國家⼀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第九屆、十屆政協常委。河南省第十三屆人⺠代表⼤會代表。
申小梅:國家⼀級演員,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的親授弟子。現為河南越調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協會會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大黨代表、第十⼋⼤黨代表,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河南省劇協副主席。
張曉英:著名曲劇青年演員。現屬河南省曲劇團,中國戲劇家協會員,國家二級演員。2005年榮獲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戲曲擂臺擂主。2008年拜豫劇「黑頭⼤王」蘭力為師。
李金枝:國家⼀級演員。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優秀專家。現任全國人⼤代表,河南豫劇院二團副團⻓,⺠進河南省委會副主委 。主演《⻛流⼥⼈》,榮獲第⼋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賈⽂龍:現任河南豫劇院副院⻓、 河南豫劇院三團團⻓,河南省劇協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王惠:師從常香玉。國家⼀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常派傳人。現任河南豫劇院副院長,河南省豫劇⼀團團長。
慰問演出由著名主持人龐曉戈和張澤群聯袂主持。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王善樸、楊華瑞、楊紅霞、馬蘭、孟祥禮、李金枝、賈文龍、王惠,越調青年表演藝術家申小梅,著名笑星範軍,梨園春明星擂主張曉英、李傑等名家薈萃,大咖雲集。演出在少兒歌舞《紅旗飄飄》中震撼開場,經典唱段《朝陽溝》、《窪窪地裡好莊稼》、《收姜維》勾起了人們無數的回憶,贏得了滿堂彩;戲歌《放歌河南》、《老焦》、《沁園春▪雪》、《吃虧歌》、《你家在哪裡》大氣磅礴,令人耳目一新。
演出結束時,全體演員和宋砦村黨員代表、村民群眾集體高歌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高亢的歌聲響徹雲霄,久久迴蕩,唱出全市人民的心聲,唱出了人們對偉大的祖國和黨的熱愛之情,表達了文藝家和百姓心中對祖國母親70華誕的美好祝福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斛恩堂攜手文藝志願者助力鄉村振興共同奔小康
宋豐年:宋砦村黨支部書記,第⼗三屆全國⼈民代表大會代表。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村委會主任、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勞動獎、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五⼀"勞動獎章等稱號。歷任九屆、⼗屆全國⼈大代表。
勇攀高峰引領行業,熱心公益回報社會,是斛恩堂時刻牢記的初心和使命。斛恩堂董事長陳浩傑作為河南省文藝志願者一員,積極弘揚志願者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此次攜手表演藝術大家走進宋砦村慰問演出,體現了斛恩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關愛之情;同時,斛恩堂也學習借鑑宋砦村的先進經驗,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以大農業和大健康的產業融合,為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