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4億單身成年人,超過7700萬人處於獨居狀態,預計2021年將上升至9200萬。
「單身主義」背後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在吃飯、購物、娛樂時與人交流,更喜歡享受一個人不被打擾的時間。於是便催生了一種新的產業鏈——孤獨經濟。
當「單獨吃飯」成為剛需
外賣迎來商業狂歡
「為什麼要找對象?是遊戲不好玩,還是手機沒電了?」不久前這個段子在網上迅速走紅,很多網友轉發表示認同,不想下樓,只想孤獨宅在住處的單身群體,希望過「飯來張口」的生活。當「單獨吃飯」成了剛需,外賣便成了孤獨經濟典型的衍生物之一。美團點評研究院曾表示,早在2017年就有超過1.3億的單身人士叫過美團外賣。而據《2018年中國單身人群消費行為調研報告》顯示,就單身群體點外賣的頻率來看,一周3次以上的人群佔比超過60%。
單身人士除了撐起了外賣的半邊天,還促進著離家近、品控高的便利店高速增長。《2018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達31%,2017年增速達23%,市場銷售額達1905億元,有超過10萬家門店,店鋪增長率達13%。
剛大學畢業的小陳坦言;「我從沒談過戀愛,俗稱『母胎單身』,大學四年除了聚會之外,吃飯基本全靠外賣,沒去過學校食堂,甚至都不知道充飯卡刷卡怎樣操作。人太多的地方會覺得很嘈雜,我喜歡一個人吃飯,雖然我孤獨,但我不孤僻。」
「速食小火鍋」成寵兒
去年增長208%
除了巨頭領軍下的外賣行業,想從孤獨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的還有線下實體餐飲業、零售餐飲。前幾年,日本有餐廳專為食客創造了「一人食」的私密空間餐飲格局:顧客一進門就可以在門口的自助點餐機下單,每個人一個小隔間,店員從帘子後面上菜,想要加菜可以按桌上的小鈴,全程不受其他人打擾。而近幾年,在國內也有不少主打「一人食」的餐廳,如呷哺呷哺、爭鮮、禾綠迴轉壽司、六丁一人食燒鍋等,去年在抖音上大火的小隔間餐廳也是實體店中的典型。
「今年我一個人到武漢旅遊時去了一家火鍋店,有屬於自己單獨的小隔間,一個人吃火鍋也不會尷尬。如果想以吃會友,可以打開桌上的特殊開關,如果對方也如此,就可以有一段和陌生人的邂逅,邊吃火鍋邊認識一個新人。這樣的模式非常好,比起與熟人交流,我更喜歡認識陌生人。一個人吃飯並不慘,反而很享受獨處的過程!」在西安工作的小張說。
餐飲業零售板塊在孤獨經濟面前的應變能力也是可圈可點,最具代表性的是銷量持續上升的即食火鍋。去年一年,速食小火鍋購買人數同比增加208%,海底撈、自嗨鍋、莫小仙等品牌紛紛加入爭奪戰。
悅己型消費蘊含千億級規模的機會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天貓雙11的1小時之內:自嗨鍋的煲仔飯賣出62萬盒;自熱小火鍋330萬盒;螺獅粉1小時425萬包。有專業人士指出,自熱小火鍋的潛在市場需求能夠達到6億份,市場規模過百億。
「在家一邊看劇一邊吃著自嗨鍋,困了倒頭就睡,簡直不要太巴適。」工作後一個人租房住的小劉說,與其兩個人將就,不如一個人樂活。在商業裡,這直接促進了「悅己型消費」的走俏。
此外,近年來,迷你烤箱、一人食電熱杯、單人電飯煲、迷你電水壺、小型電冰箱等迷你家電熱賣,銷量不斷上漲。某電商平臺曾發布數據顯示,該平臺的迷你微波爐與迷你洗衣機的銷量曾在一年之內分別增長了970%和630%。
談到單身經濟帶來的消費模式的變化,西安秦商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朱林表示;「涵蓋數億消費者的『單身經濟』市場裡,吃、穿、住、行、玩,每一個細分賽道都蘊含千億級規模的大機會。如今,單身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潮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追求自由、自我滿足感。從目前社會趨勢來說,單身人士已經成為拉動消費的龐大群體,花錢來取悅自己,投資自己,去旅行、上文化文藝課,單身讓自己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得到雙倍滿足。」華商報記者曲麗莉實習生張秋
來源: 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