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師的手起刀落之間,一大塊的臘肉,變成了厚度均勻、入口方便的薄片。金瑩剔透、泛著油光的臘肉,僅僅只是一口,便記住了這鹹鮮、香辣的味道。
每年的臘月,在湖北、四川、湖南、江西、雲南、貴州、甘肅隴西、陝西等地,都有做臘肉、吃臘肉的習慣。經過燻幹的臘肉,脂肪和水分含量降低,瘦肉更香,肥肉不膩。
廣東的臘肉煲仔飯、貴州的折耳根炒臘肉,在湖南最常見的就是大蒜炒臘肉,儘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是臘肉的百搭屬性,讓人百吃不膩,這一次,老臘肉完勝小鮮肉。
臘肉的由來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在沒有冰箱的年代,鹽和火就是保存食物的最佳方式。每逢冬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
七到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加入了樹枝煙燻過的烤肉,會更加的香。
臘肉不僅僅是民間美食,好吃的臘肉,更是貢品,相傳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
【原料】
臘肉、白糖、大蒜葉、蠔油、紅幹辣椒、粉毛菜油、白酒
制 作 方 法
⒈臘肉切成長段,前一天晚用冷水(冬季可用40度溫水)淹沒臘肉的水量再毎斤臘肉加入白酒浸泡臘肉。
2. 用熱水將臘肉表面刮洗乾淨,再放冷水鍋中燒開後煮40分鐘撈出備用。
⒊臘肉切片,大蒜葉白頭輕輕拍破後直刀切段備用。
⒋淨鍋上火燒熱,下入毛菜油滑鍋後倒出,下入臘肉大火煸炒出少許油,再將多餘的油倒掉,但還是要留適量的油在鍋內,不能完全倒幹,臘肉不要倒出鍋,注意不能把臘肉煸得太幹。
⒌最後放入大蒜葉、幹紅辣椒粉、白糖、蠔油,大火翻炒均勻,再從鍋邊烹入少許清水,大火翻炒至大蒜葉熟出香味即可出鍋。
臘肉一上桌,香味四溢,肥瘦相間,晶瑩剔透,薄薄的一片,肥肉入口即化,瘦肉韌度適中,大蒜葉的香味滲入,腊味與蒜香的結合,簡直完美。話不多話,直接上圖。
(大眾點評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