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來,兩地黨政主要領導互訪對接10餘次,分管縣領導對接50餘次,共商脫貧大計,共話深厚情誼。
四年來,市中區向峨邊派出幫扶幹部229名;投入財政資金3315萬元,引入社會幫扶資金1.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41個。
四年來,市中區80餘名教師常駐峨邊開展支教幫扶。通過「走進來+送出去」,培訓峨邊師資3000餘人次。新改建村級幼兒園34所,著力解決山區幼兒入園難、入園遠等難題。
四年來,市中區80餘名醫護人員常駐峨邊開展醫療幫扶,實施醫療保障項目17個,新建專科科室3個。開展巡回醫療、義診服務、健康教育等活動惠及彝漢群眾55000餘人次。
四年來,市中區對口幫扶建成36個種養殖產業項目,實現幫扶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70餘人。實施安全住房建設51戶,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產業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8個。
四年來,兩地各單位全域結對69對,雙方對接次數200餘次,捐贈物資折合80餘萬元,落實幫扶資金14.5萬元,幫助建強基層組織,發展壯大產業。
四年來,市中區幫扶單位及援彝幹部共受省級表揚個人18人次、集體5個,受市級表揚個人14人次、集體4個,受區縣級表揚個人55人次。
四川新聞網消息峨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川西南小涼山區,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是全省88個扶貧重點縣之一,更是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2016年起,按照省委安排,樂山市市中區對口幫扶峨邊彝族自治縣。
大渡河相連,樂西路相牽。「嘉峨」連心,雙方建機制、重溝通,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扶治、扶制」同向發力,以「滾石上山」的韌勁,拉開了一場與深度貧困的「決戰」。2019年,峨邊彝族自治縣成功脫貧「摘帽」,市中區榮獲省內對口幫扶貧困縣先進集體,譜寫了彝漢同步奔康的動人佳話。2020年,峨邊彝族自治縣被評為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扶貧+扶志」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要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兩地協同,通過「造血式」幫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殖特色產業,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農產品展銷
今年5月,彝族鄉鎮楊河鄉張加村海撥1300多米的荒坡上,一個佔地近8000平方米的養雞場拔地而起,場內5棟上下8層的雞舍已安裝完成,已存欄雞苗10萬隻,這是市中區牽頭引進並投資的蛋雞產業幫扶項目。
脫貧戶偶能更者正忙進忙出地清運建渣,他高興地說「從養雞場動工以來我就在這裡打工,一天掙80元,一個月就是2000多,還包頓午飯。」
別看偶能更者現在幹勁實足,以前他是全村甚至全鄉有名的難纏戶,一家二大三小5口人的生活全靠他老婆打零工維持,他本人整日遊手好閒、酗酒惹事。雞場項目引進後,幫扶幹部、村幹部陸續找他反覆做思想工作,激勵他改掉惡習、進場務工、就近掙錢。偶能更者慢慢變了,體會到勞有所獲的成就感,開始對生活充滿信心,幹勁十足,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項目每年預計銷售收入600萬元,可解決周邊40餘人穩定務工,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同時全鄉6個村的群眾每年還可以分紅6萬元。」雞場負責人範學瓊介紹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市中區共投入財政資金1163萬元,帶動社會資金1.1億元,援建36個種養殖項目。培訓貧困人口360餘人次,幫扶貧困人口轉移就業270餘人,貧困群眾自身「造血」能力大大提高。
「扶貧+扶智」
教育扶貧從娃娃抓起
扶貧要扶智,治貧先治愚。在彝區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是啟蒙幼兒心智的重要載體,是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舉措。峨邊一直致力於「一村一幼」建設,市中區積極認領。
教育對口幫扶
伴著朝陽,沙坪鎮太坪村阿依園的孩子們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學習,在幼教的帶領下,孩子們唱歌、跳舞、數數,感受著學習的快樂。臨近中午,老師們將政府免費提供的營養餐發放到孩子手中。
美麗的太坪村阿依園是市中區全資援建的「一村一幼」標準化幼兒園之一,可接納該村所有適齡兒童。很多只會說彝語的孩子都在村幼學會了標準普通話。剛入園時,3歲的介赫加旺還不懂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慢慢在老師教育下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他也正用行動影響著自己的家人。
四年來,市中區投入財政資金1325萬元,新建25所和改建9所村級幼兒園。其中新建的雙河幼兒園是全縣最好的幼兒園,引入日本先進的巴學園教育理念,也成為峨邊職業教育中學的幼教實訓基地。
同時,市中區還派出80餘名援彝教師,幫助峨邊培育一支「帶不走」的師資力量和管理隊伍,有效提升彝區教育教學質量。實現28個學校的結對支教,結對學校捐資捐物價值50餘萬元,爭取社會愛心人士、團體捐資助學190餘萬元,為彝區控輟保學工作貢獻力量。
村幼建設、學校結對、支教下鄉、義教指導、送教上門、愛心幫扶……涓涓細流匯入大海,點點星光璀璨銀河。教育的火種點燃大山孩子心中的希望,發奮讀書,到外面去看看世界,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扶貧+扶治」
真情守護「彝鄉健康」
常年交通不便,導致峨邊醫生流失,醫療能力薄弱,危重病人只能異地就醫,成本增高,對於貧困群眾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
義診
「還有什麼需求嗎?」「峨邊缺醫生,老百姓看病很困難,能不能多派點醫生過來?」這是對口幫扶開展不久後,在一次峨邊和市中區主要領導對接會上的一段對話。應此要求,市中區先後選派80餘名醫護人員常駐峨邊。
貧困戶徐加禮從小脊柱側彎,喪失勞動力,家境一貧如洗。2018年10月,區人民醫院援彝醫生骨科專家許文明為其手術,通過政策解決近10萬元費用。徐加禮不僅人生中第一次挺直了腰杆,還擁有了勞動力,這也是峨邊醫院雙髖關節置換手術零的突破。許文明牽頭籌建峨邊骨科,填補空白,兩年來帶領本地醫生完成手術916例。也助推峨邊人民醫院門診和住院人次、醫療收入大幅提升。
「我們缺麻醉科醫生。」峨邊缺什麼,市中區就提供什麼,精準幫扶。區人民醫院麻醉科醫生王程在峨邊創造多個「首例」:首例97歲老年病人下肩關節置換術麻醉,首例全子宮切除術的麻醉,首例大出血產婦和胎心消失新生兒搶救等,為350例手術保駕護航。
疫情期間,市中區派出疾控專家不分晝夜奮戰在峨邊抗疫一線,指導群眾科學預防,護航復工復產復學。由於峨邊不具備評殘資質,市中區組織骨科、神經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專家到峨邊進村入戶評殘,免於群眾奔波,接受評殘諮詢1500餘人,為300餘名殘疾人出具鑑定表。
除人才支持,四年來,市中區投入資金235萬元實施醫療保障項目17個,定向捐贈30餘萬元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幫助縣醫院新建甲狀腺、病理、骨科等3個專科,為4家醫院新增中醫館、數位化門診等。先後42項新技術項目在全縣推廣,通過講座、觀摩等培訓指導峨邊醫技人才9000餘人次。
「扶貧+扶制」
增強基層治理能力
小涼山彝區曾經一步跨千年,部分山區鄉風習俗較為陳舊。在全縣統籌之下,駐村工作隊深入一線,通過黨建引領、建章立制、普法普規、用心用情,增強基層治理能力,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精準幫扶
市中區援彝幹部駐果山村第一書記陳俊成功解決了一起群眾糾紛。今年初,村民宋芳國來反映:「範大香將馬拴在地裡,損毀了大片樹木。」村民的事無小事。陳俊立即上門了解情況,組織村矛盾調解委員會擺事實講道理,終於達成了雙方認可的調解決定。
這是市中區派出的35名駐村幫扶幹部參與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他們與村兩委在各村組織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矛盾調解委員會、志願服務隊,將黨員、鄉賢、「五老」人員、群眾代表、幫扶責任人等凝聚在一起。積極推進移風易俗、「雙高」治理、環境整治、尊老愛幼等工作,成為維護當地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針對部分彝區群眾糾紛比家支、婚嫁比聘禮金等陳規陋習,在全域結對中,市中區民政局協助峨邊縣民政局制定了《峨邊彝族自治縣新版村規民約》彝區版和漢區版,倡導踐行衛生文明新風、勤儉創業新風、遵法守約行動等,助推鄉村振興、鄉風文明。
四年風雨,四年磨礪,艱難困苦隔不斷兩地情深。收官在即,市中區將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強力助推峨邊彝族自治縣實現綠色崛起美麗發展!
我們彝路同行,我們彝嘉相親。(樂山市市中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