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喜愛釣黃顙魚的朋友,經常會遇到抬竿晚了就「深喉」的情況。雖然用了脫鉤器,摘鉤時也比較麻煩,有時忘帶了情急之下就得「做手術」,同時也影響上魚的速度。
這與黃顙魚的兇猛攝食習性有很大關糸,狼吞虎咽之下,抬竿刺魚稍晚鉤餌就掛得很深。由於釣黃顙魚基本都是掛蟲餌,為了防止蟲餌脫鉤,一般都使用有倒刺的魚鉤,就是鉤尖內彎上那個倒尖,刺魚太深時造成搞鉤極不方便,同時「手術」後也失去了生鮮的品質。
黃顙魚口腔內皮堅韌,反方向拔出倒刺較其它魚類要難,用脫鉤器手法不熟練都得費上一段時間。因為堅韌的內皮遇上倒刺,難度會加大,硬扯出來的結果除了血腥就是斷線,鉤子留在嘴裡,這種情況換上無刺鉤就會迎刃而解。
沒倒刺的鉤子一摘就行沒有阻力,扎得再深只要脫鉤器一頂就能出來。但是釣友們這時肯定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無刺雖好,但怎麼掛得住蟲餌,沒吃鉤之前的蠕動恐怕就變成空鉤了。這也是大多數釣友在釣黃顙魚時,基本都選擇有刺鉤的主要原因。
用有刺防止蟲餌脫落是主因,但無刺鉤改變下上餌方法,蟲餌照樣不會脫落,有時在有刺鉤倒尖較小時也照樣脫落時,這種無刺上餌方法還要更加牢靠。
蟲餌分兩次穿鉤,先在三分之一處穿入,把它拉過「鉤柄頭」,然後再把剩下的三分之二一頭穿入鉤內。
利用鉤柄上方的線為蟲身載體,讓圓片狀的鉤柄頭代替「倒刺」擋住蠕動退出的去路,卡住它無法退出。這時就算下方三分之二脫出了鉤尖,還有鉤柄頭上的掛住,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鉤餌,不是空鉤,這時的鉤柄頭就是個實實在在的「倒刺」。
這種無刺上餌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抬竿刺魚稍晚也基本上不會「深喉」。
穿過鉤柄的蟲餌只有三分之一,鉤內那截往往在蠕動下,有較大概率脫落。而魚吃蟲餌時都是從一頭開始下口,選擇脫落了那截長的時,從下口開始直到連鉤體一起吞入,這個過程會相應變長,留給釣魚人的反應時間也變長,稍晚抬竿也不會「深喉」。如果選擇鉤柄頭那截下口,由於離鉤尖相對較遠,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長度吞入鉤體,而事實上一般都是揀最長的那一截先下口。
同時這種上餌方法的鉤尖,由於離蟲體相對較遠,在兇猛的黃顙魚吸入時一般都不在魚嘴正中。抬竿刺魚時往往都是掛在嘴角,不太可能出現「深喉」的情況,摘鉤極為方便。雖然無刺,如果深喉手夠不著也要脫鉤器的幫助。
掛在嘴角也不用擔心掙扎之下會脫鉤,黃顙魚的嘴內皮有相當的韌度,不比其它魚類。
只是注意鉤子不要用得過大,視黃顙魚的個體大小往偏小的方向去選擇。鉤子過大離蟲體又相對較遠,掛不住口空竿的概率會相應增加。特別是在盛夏來臨,小個體的黃顙會增多,到時產生困擾,從而懷疑它的適用性。
現在無刺鉤的各種型號基本都有,以無刺歪嘴伊豆最佳,鉤門適中刺魚較穩。伊勢尼鉤門寬同時鉤尖內彎,刺魚不牢脫鉤機率大,因為角度不對時,內彎鉤尖刺得淺容易脫鉤。丸世鉤鉤門又較窄,最容易直進直出,除非你不介意「深喉」摘鉤所帶來的麻煩。
釣黃顙魚,「深喉」摘鉤會對釣魚人產生不小的困擾,尤其是夜釣黃顙時,雖有頭燈照明,但是夜晚開放環境中,光線沒有折射,在單一直射光線下,容易產生摘鉤時的手部陰影,延長摘鉤的時長。
用這種上餌方法釣黃顙魚,你覺得怎麼樣?
釣友你我他 關注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