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是本報推出的《哪些社區健身器材在「生病」》系列報導第二天,有市民投訴,長纓北路人行道上突現健身器材,給過往行人造成不便。
昨日,是本報推出的《哪些社區健身器材在「生病」》系列報導第二天,有市民投訴,長纓北路人行道上突現健身器材,給過往行人造成不便。
不少市民說,小區裡的健身器材標識牌上字跡模糊,他們根本無法叫出名字,更談不上如何正確使用了。有市民提出,既然使用不當是健身器材遭損壞的主因,那麼就應該設置專業體育指導員,教大家如何正確使用,才能達到健康健身。但實際情況是,社區專業體育指導成空白。
投訴 健身器材佔了人行道
「我們社區門前的那條路,人行道上設置著健身器材,雖然方便了周圍居民,但鍛鍊的人在器材上伸胳膊蹬腿,很容易傷到過往的路人。」日前,家住東郊長興園小區的段女士向本報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區相鄰長纓北路,而該路南口的人行道上,卻設置著一整套健身器材。
段女士表示,不可否認這些健身器材方便了周邊居民鍛鍊身體,但同時也給過往的路人帶來安全隱患。「尤其是那種太空漫步機,有些人在上面把踏板踢得很高,我們從旁邊過都要躲著走,健身器材都是鐵質的,要是撞到人身上可不是開玩笑的。」段女士說。
現場 居民健身器材現身人行道
根據市民的反映,昨日早上9時許,記者來到了西安市東郊長纓北路,在距離該路段南口約50米路西的人行道上,設置著一整套健身器材,種類分別為健身車、二位單槓、單聯腹肌板、上肢牽引器、腰部按摩器、太空漫步機。
記者發現,雖然這些健身器材設置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來往車輛揚起的灰塵和排放出的汽車尾氣會對這裡的空氣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依舊有市民在這裡健身。一位正在鍛鍊的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住在胡家廟軍隊離退休幹部休養所,就在長纓北路路東,距離設置健身器材的地方約100米,雖然幹休所中也有健身器材,但卻被一個雨棚遮住,在那兒鍛鍊曬不到太陽,不如路邊的環境好。
隨後記者來到該小區發現,正如那位老先生所說,健身器材設置在一個角落裡,只有一位老人在此鍛鍊,靠裡的位置陽光無法照射進去。而在幹休所南邊的另一個小區中,部分健身器材被設置在了綠化帶中,地上落滿了松針,記者到達時並沒有人在此鍛鍊身體。
危險 健身器材差點傷到小孩子
雖然鍛鍊者連連叫好,但卻對過往的路人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昨日上午9時許,人行道上的9組健身器材都有市民在使用,一位女士正在太空漫步機上鍛鍊,她將踏板踢得很高,記者估算了一下,該女士將踏板踢得約與支架呈45°,就在此時,一位女士帶著一名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此處的座椅上休息,可能是家長沒注意,孩子自己搖搖晃晃地向健身器材走去,隨後家長反應過來,一把將孩子抱回來。
回應 合乎規定無安全隱患
健身器材設置在人行道上,此舉是否符合規定?對此,胡家廟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表示,長纓北路屬於新城區城市標準化管理示範街,人行道上的健身器材是今年7月份安裝的,為的是方便周邊群眾的日常鍛鍊,而安裝健身器材也是經過體育局報批的,隨後記者在西安市體育局獲悉,該情況屬實。
街道辦工作人員表示,自安裝後周圍居民的反響比較好,因為考慮到可能會給行人造成不便,所以在健身器材上都有提示牌,上面標註著「兒童使用應有成人看護,旁觀者須遠離器械」。雖然會給路人造成一些不便,但不存在安全隱患。
設置 健身器材應遵守便民安全原則
社區內的健身器材到底是如何布局的?昨日,記者從西安市體育局了解到,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及有關規定,結合西安市實際,2012年,特推出《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徑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小區健身器材的設置,該辦法在第二章第七條中,明確指出「全民健身路徑」應建在居民住宅小區、公園、街心花園、廣場等便於群眾健身且安全的場所。
哪些小區需要設置健身器材?根據《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徑管理暫行辦法》第二章第八條之規定,健身器材設置小區需要具備基本的器材安置、場地建設條件,且尚無健身器材設施。同時,選擇「全民健身路徑」場地要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應與城市、社區、公園等建設規劃配套,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避免發生擾民現象。據了解,按照相關規定,目前西安市用於安裝健身器材淨面積在200-400平方米才可以安裝,小區安裝的健身器材標準為10件套。
問題 社區專業體育指導員缺失
不少居民表示,小區很多健身器材,大家根本叫不上名字,更談不上功能和如何使用,只能根據自身需求隨意選擇使用。有市民表示,從沒見過有專業體育老師來指導。
就此問題,記者從西安市體育局了解到,根據《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徑管理暫行辦法》第三章使用與管理第十五條規定,各區縣體育行政部門指定專人負責,切實做好「全民健身路徑」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工作,並結合場地器材、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體育活動。目前,體育局設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其人員來自於社區或晨練點的基層體育骨幹,主要工作是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群眾體育活動,帶領居民科學健身。若發現居民使用器材不當,也會及時予以糾正和指導。每年,西安市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1000名。
據了解,關於小區健身器材如何使用,健身器材生產廠家在安裝時,會將功能和使用方法告知受贈單位。按照「誰受益誰管理」原則,指導居民正確使用健身器材應該歸屬受贈單位。但在記者走訪中,不少居民反映,從沒有人給大家講過器材如何使用。
熱線實錄
1、水岸東方小區二期
王女士:我們是水岸東方小區二期的居民,小區的健身器材壞了很久,現在沒有人管,很多小孩在此玩耍非常危險。
2、東尚小區
張先生:東尚小區健身器材磨損嚴重,器材上鏽跡斑斑,物業、社區都說不歸他們管。
3、明德門怡心居二期
陳女士:我們是明德門怡心居二期的住戶,小區的健身器材壞了半年了,想知道到底由哪個部門管。
4、鑫泰園東區
張女士:我們小區的健身器材上,名稱、注意事項看不清,這樣不利於市民正確鍛鍊。
5、安東街八院
楊先生:陝建安東街八院,健身器材生鏽,存在安全隱患。
6、明德門廉租小區
馮先生:明德門廉租房到現在都沒有健身器材,很多老人鍛鍊不方便。
(以上信息均為市民反映)
文/三秦都市報記者鄭伊琛實習記者白圩瓏 圖/三秦都市報記者張強
多種方式邀您舉報「生病」健身器材
小區內設置健身器材,是為了方便居民就近鍛鍊身體,可不少居民反映,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不但在家門口鍛鍊遇難題,還存在安全隱患。為了全面實現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安全強身健體,即日起,本報特推出《哪些社區健身器材在「生病」》系列報導。如果您所在的社區健身器材「生病」了,給大家帶來不便,或者你們社區至今還沒有設置健身器材,您可通過以下方式告訴我們。
參與方式:熱線電話:965369三秦網: www.sanqin.com 微博:新浪、騰訊官方微博@三秦都市報的#哪些社區健身器材在「生病」 #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