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姐」這個詞火了,「社會性死亡」這詞也火了,這兩個詞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網友們稱這次事件為「碰瓷門」,一般被稱作什麼什麼門的事,都不是什麼好事。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清華學姐在朋友圈發文稱在食堂被一學弟摸臀部,並查看了學弟的身份信息並曝光了學弟的信息,還說要讓他「社會性死亡」。
「清華學弟」看到朋友圈裡鋪天蓋地的「社死」自己的攻擊性語言,頓時懵了。
於是去監控室調取視頻,才發現打飯擁擠時自己的背包碰了清華學姐一下。保衛科工作人員出面澄清證明確實是黑色的書包擦了過去,而不是手,所謂的性騷擾風波只是個烏龍。
我替這位學弟鬆口氣,如果監控不閉環或遇到死角或丟失了,他可能真的只能被輿論攻擊得遍體鱗傷。
誠然,「me too」、「鹹豬手」事件層出不窮 ,女士對性騷擾說「不」是勇敢,但不了解真相,打著被侵犯的名義讓無辜的人蒙冤,就屬惡毒。
網絡時代,讓一個人速死太簡單了,一個人一旦被貼上「騷擾」或「流氓」等「社死」標籤,等待他的就是網絡攻擊。
「清華學弟」蔡哥真夠有風度,並未以牙還牙,他被冤枉和被學姐公開個人信息,但他未公開學姐信息。所以網友中大多數人都知道兩個當事人中被冤枉的姓蔡,沒被「反社死」的叫「清華學姐」。
由此事例,我們也基本了解了「社死」一詞的含義。該詞最早出自美國作家託馬斯.林奇的書《殯葬人手記》,書中闡述了三種死亡 : 聽診器和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以神經末端和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輿論攻擊導致親友和朋友認為的死亡叫「社會死亡」。這正如臧克家所言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以上是小編對「清華學姐」和「社會性死亡」的理解,不妥之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