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2020-12-14 騰訊網

臺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多萬。而臺灣除了臺灣島之外,還有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臺灣島在東亞地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臺灣島被納入到祖國的版圖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要對這段歷史要熟悉。

一,大陸和臺灣的早期聯繫

臺灣島最早的居民,是7000年前進入島上的南島語系居民,在中國古代算是百越的一支。但是在早期,大陸和臺灣的聯繫還不是那麼緊密。直到明朝之前,臺灣島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狀態。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派遣衛溫和諸葛直到海上尋找夷州和亶州。亶州是徐福到達的地方,可能是現在的琉球,也有可能是日本。而夷州則是臺灣島。根據史料記載,夷州的地位位置為「在臨海郡(浙江寧海)東南,去郡二千裡」,由此可以推算是臺灣島。當時孫權派出的海軍雖然沒有找到亶州,但是卻到達了夷州,並且在此駐紮了一年,後來因為水土不服而撤回。這表明,孫吳試圖將臺灣島納入版圖,只是時機遠未成熟。

三國東吳發現臺灣

臺灣和大陸發生的第二次有文獻記載的聯繫是在隋朝,當時臺灣被稱為「流求」。大業三年(607年)大業四年,楊廣兩次派遣朱寬到流求招撫,但是均被拒絕。於是,楊廣在610年派遣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登陸流求,殺其首領歡斯渴刺兜,俘虜了幾千人而離去。從這裡可以看出,隋煬帝也試圖將臺灣納入版圖,但是隋煬帝只希望臺灣臣服,並沒有在島上實行管轄的意思。因此,隋朝軍隊在島上劫掠後就走了。

隋煬帝

從孫吳和隋朝的兩次出兵可以看出,當時臺灣沒有納入版圖,也沒有臣服。當時臺灣社會經濟十分落後,根據沈瑩《臨海水土志》記載「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之所以大陸軍隊難以在此長期駐紮,就是因為這裡農業還不發達,不適合屯兵。

二,澎湖列島被納入版圖

從宋朝開始,澎湖列島開始被納入到了中國版圖。《臺灣通志·人民志》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為泉州知州,當時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也就是澎湖列島。而澎湖列島經常被海盜搶劫,於是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後來汪大猷親自登島駐守,汪大猷也成為了汪姓入臺第一人。

南宋權吏部尚書汪大猷墓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楊祥和吳志鬥帶兵6000人前往流求(臺灣)招降,但是沒有到達琉球。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福建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再次赴流求招諭,俘虜100多人就回來了。元朝兩次招撫臺灣都宣告失敗。但是元朝卻正式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機構。在元朝末年,元朝正式在澎湖列島設立了「澎湖巡檢司」。明朝建立了後,又繼承了澎湖巡檢司的設置。

1280年(至元十七年)元世祖派兵徵伐日本,遭遇颱風,官兵漂散,而夢見媽祖救眾,登 陸平湖嶼(即澎湖

宋元時期,雖然臺灣島依然還未納入版圖,但是和大陸的聯繫顯著加深了。許多大陸的居民開始遷徙到了臺灣,臺灣的經濟開始迅速進步。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曾經登陸臺灣島,並記錄了臺灣的經濟狀況「人多長壽,男女皆著布衣,地產胡麻、綠豆、山羊數萬成群。」

三,臺灣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明朝時期,臺灣島被稱為「小琉球國」,而大琉球國為今天的琉球群島。朱元璋將小琉球國列為15個不徵之國之一,他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徵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指漠北蒙古).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可見,朱元璋認為這些海上國家無法威脅大陸,因而也不想出兵徵討。

《皇明祖訓》

可是明朝不重視的地方,卻有其他人窺視其地。明朝末年,荷蘭試圖佔領澎湖,以作為遠東地區的貿易據點。在澎湖之戰中,福建巡撫商周祚曾對荷蘭人進行了交涉,並告訴荷蘭人在澎湖的東邊有無主之地——臺灣島。隨後,荷蘭在1624年開始登陸臺灣島。在同時,西班牙勢力也登陸了臺灣島,後來被荷蘭擊敗。

此時,以鄭芝龍為首的海盜勢力崛起,他們也將臺灣島作為自己的基地。1628年,鄭芝龍招納福建災民數萬人移民臺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規模的移民臺灣的活動。此後鄭芝龍在臺灣地區不斷發展,甚至仿照明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因此,臺灣能夠納入中國的領土,其鄭芝龍功不可沒。

鄭氏勢力範圍分布

也就是從明朝後期開始,臺灣島成為了西方殖民者和中國東南海盜所爭奪的地方。在鄭芝龍投降於清朝後,臺灣島被荷蘭人獨佔。1661年,鄭成功在大陸遭到了失敗,於是便決定打下臺灣作為基地。他在給荷蘭臺灣殖民總督的信中說「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之後,鄭成功以巨大的傷亡代價趕走了荷蘭人,這件事情被記載為「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像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多次要求臺灣的鄭氏政權投降,並且允許臺灣作為藩屬國,不用剃髮。但是鄭氏每一次都以不同的理由拒絕,鄭氏甚至還參與到了三藩之亂。在康熙皇帝平地三藩之亂後,留給臺灣鄭氏政權的就只有一條路了。1683年,康熙帝派遣施琅進攻臺灣,最終鄭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置了臺灣府,其下設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這標誌著臺灣正式納入了清朝的版圖,也標誌著臺灣正式納入到了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

清朝臺灣

清朝後期,又在臺灣設置了臺灣省。此後,雖然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強佔臺灣,但是最終沒有被國際社會承認,在二戰之後歸還中國。可見,清朝對臺灣的行政管理,是臺灣主權歸屬於中國的法理依據來源,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

相關焦點

  • 原來清朝的版圖是這樣形成的
    但是清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僅次於元朝的朝代,巔峰時期國土面積超過了1300萬平方公裡,像一片巨大的秋海棠橫貫在世界的東方,為今天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曾經我一度以為為什麼同樣以騎兵見長,好戰成性的滿人為什麼像蒙古人一樣東徵西討,而是在版圖形成後就幾乎沒有再擴張了呢?
  • 外國畫的明朝和清朝版圖對比: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明朝在巔峰時期的版圖,也就東到朝鮮,西到吐蕃(吐蕃宣慰司,位於甘肅寧夏),北到奴兒幹,南到交趾,大約700萬平方公裡,這個數據僅僅維持了20年。俄羅斯畫的明朝地圖在領土方面,清朝就不同了。清朝興起了東北,首先就能夠基本統一東北地區,然後入關統一了中原漢地。之後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將整個蒙古納入了版圖。
  • 清朝對中國的版圖貢獻大嗎?
    實事求是地講,清朝對中國版圖還是挺大的。比如新疆,新疆以前叫西域,那是漢朝定下來的。那時候,新疆就是中國的版圖內了,但到了明朝,其實新疆這一塊,明朝的控制力不強,為什麼呢?不是明朝兵力不行,而是不上心。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為什麼說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看最新高中歷史書是如何說的
    因此,教材中高屋建瓴地總結到「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然後分別介紹每個地區的情況。1,平定臺灣[原文]1662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渡海遠徵,鄭氏家族戰敗投降。
  • 清朝的疆域版圖是歷代中最完美的,它是譚其驤版圖中國論的基礎
    譚其驤等現代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版圖中國論」一直是當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譚其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
  • 清朝的貢獻就是擴張領土,如果這麼算日本侵華成功版圖比清朝還大
    大清王朝現在一提起清朝,相信很多人都會義憤填膺,有很多負面印象,認為是清朝導致中華歷史倒退,因為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已經進入資本主義萌芽,如果沒有清朝,可能早就進入世界強國之列了,所以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大清王朝更何況滿清實行野蠻的奴才化統治,剃髮易服,開歷史倒車, 大興文字獄,把明朝近似現代內閣制的變為皇帝專制,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割地賠款,保大清不保證中國,寧予洋人不予家奴,滿清到後期對列強戰爭一再失敗的根源細看都是滿人防漢的結果
  • 哪個朝代對中國的版圖貢獻最大?
    我們都知道,當今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共32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的幅員遼闊國家,西起天山東至渤海,北到漠北南通南海。那麼今天就從歷史角度上看一下,哪幾個朝代對當今中國的版圖影響最大呢?
  • 新疆歷史:2000年的風起雲湧,是如何納入到了中國版圖之內
    的確,新疆位於中國最西部。在漢朝時期,人們將河西走廊西北之外的地區都統稱為「西域」,包括新疆、中亞、西亞、歐洲等地。不過狹義的西域就是指天山南北地區。新疆自從漢代以來,就納入到了中國的版圖,此後2000年的風雲變幻,最終到清朝確立了對新疆的主權。本文就從以時間為脈絡,以王朝為主線,介紹新疆的古代歷史。
  • 庫頁島,是什麼時候納入到中國版圖,又是如何失去的?
    通過看世界各國畫的中國歷史地圖,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俄羅斯和日本從不會將庫頁島劃入金元明清的版圖,這無疑暴露其不良居心。俄國史學家甚至宣稱庫頁島是沙俄的固有領土。日本的俄國的觀念甚至還影響到了一些中國人,部分網友宣稱:中國從未實際控制過庫頁島。為了澄清事實,我特意寫下本文。
  • 納入到中國版圖的庫頁島,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的?
    在一望無垠的東北大地,曾有一座資源豐沛、幅員遼闊的島嶼,在歷經千難萬險將其納入中國版圖之後,最終又被別人收入囊中,這就是庫頁島。如今,這座南北長984千米,東西最寬達160千米島嶼歸入俄羅斯版圖,稱之為「薩哈林島」( 日本稱之為「樺太島」)。在漢代,我們就已對庫頁島有所認識。《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毛民之國」的說法,近代有西方學者指出「人身多毛」的庫頁島是費雅喀人建立的聚居地。據郭璞考證,《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的「大海洲島」是指庫頁島。
  • 清朝、中國現代版圖的奠基者。十二任帝王名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十二任皇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詐276年。一、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清朝奠基者。八歲繼位敗鰲拜、平三藩、消滅臺灣明鄭政權、敗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三徵噶爾丹。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五、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胤禛在位期間實行土地改革,平定蘿蔔藏丹津叛亂。
  • 清朝疆域,是不是中國最完美的疆域形態?
    西漢最大的貢獻是,將西域(新疆)首次納入中國版圖,我們說「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張騫出使西域,這開拓了持續2000年之久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開始。漢武帝之後的將近一千多年裡,再也沒有一個王朝的疆域超過漢武帝。只有唐太宗時代才大幅超過了漢武帝的開拓。
  • 美國人繪製的清朝地圖 韓國直接被劃入中國版圖
    美國人繪製的清朝地圖 韓國直接被劃入中國版圖 這是1760年美國出版的清朝地圖,對比於現在的中國地圖,大家會發現這張地圖多了外蒙古、以及東北北部的大片領土,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美國竟然把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劃入中國的版圖。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看完我國10個朝代的版圖,原來,大清帝國貢獻最大
    我國曆朝歷代誰對現在中國的版圖貢獻最大?當然,大家都有貢獻,貢獻最大的當然是源遠流長,並奔流不息的中華文化。從這個層面看,漢、唐的貢獻最大,甚至宋都功不可沒。但從版圖上看,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比如:宋雖文明,但版圖卻最小;元、清文化雖不怎麼繁榮(相對來說),但版圖卻最大。雖然元朝比清朝版圖還大,但它對我國現在版圖的影響卻不如清,因為它們中間還隔了個明,明的版圖明顯不如清,清雖在近現代屢次喪失國土,但它卻在明的基礎上一舉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版圖。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陌生的版圖與多事的邊疆(三)
    臺灣200年來大小民變不斷,圖為林爽文事件(清朝臺灣三大民變之一)。然而,王朝後期,列強陸續侵略滲透中國,臺灣突然成了緊要的邊疆,清政府再無法忽視臺灣。兩次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大門,臺灣開港通商。對外貿易大為發展,各帝國主義列強勢力亦隨之滲透,東海邊疆頻繁告急。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由,派兵3000大舉入臺。
  • 不吹不黑,談談為什麼是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領土
    比如,我國就以此為據,將西藏、臺灣、新疆等地視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地區都是大清帝國在1648年以後才納入到其領土版圖中,並實現了長時段的有效控制。後期到晚清民國,即便是割地失土,籤訂的雖是不平等條約,但也是基於近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所以我國也可以同樣基於近代國際法的基本準則,對其進行追溯,從而收回丟失的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二者都是合乎國際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朝於中國歷史而言,是古代王朝,但於世界而言,則是一個近代國家。
  • 除了奠定近代中國疆域外,清朝還有哪些貢獻?
    清朝(1636-1912年)國祚二百七十六年,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也就是說,從法理上,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疆域。所以從這點看,清朝是對我國疆域的法理性有很大貢獻的,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 為啥清朝的版圖始終那麼大?這一個原因很重要!
    說到清朝,很多人對其有愛又恨,清朝既是中國傳統朝代的一部分,是中國歷史中不可斷層的一個階段,另外清朝又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階段,清朝採取的是保守封閉的國家政策,尤其到了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強紛紛強大的情況下,中國成了西方列強爭相瓜分的對象。整個民族陷入了沉沉的黑暗。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順治末年,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根據地的鄭成功揮師東進,率領將士趕走了盤踞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地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康熙朝時,康熙恩威並施,取得了政治與軍事上的勝利,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政府之所以能順利統一臺灣,在於順應歷史大勢,展現了國家統一不容置疑的決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