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裝飾,伴隨客家山歌,餐桌上,筍粄、算盤子等多種美食琳琅滿目,誘人垂涎。在小吃區,一位師傅手法嫻熟地和著麵筋,專心做著薄餅……走進這座位於大埔縣城西郊的小吃文化城,客家風情與美食文化在這裡和諧交融。沉浸其中,宛若置身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
近年來,大埔小吃文化城積極完善小吃文化建設、創新產品,開設廚師培訓班,積極推動「客家菜師傅」工程建設,逐漸成為該縣小吃文化新地標、金招牌。
創立小吃文化城 大埔小吃有了「大舞臺」
「小吃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重要載體,和旅遊景點一樣,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外來遊客的關注,例如沒吃到天津『狗不理』包子,就等於沒有去過天津;沒吃過北京烤鴨,等於沒去過北京。同樣,來大埔沒吃大埔小吃,就等於沒來大埔。」大埔小吃文化城負責人羅瑞丹表示,在過去,大埔小吃種類繁多,遊客無法一次性完整體驗,這對於弘揚大埔小吃是不利的。
大埔小吃文化城一角。
2014年,為把「大埔小吃」轉化為食品工業與特色旅遊相融合的新興產業,大埔縣在縣城西郊西湖公園湖畔的「泰安樓客家文化產業園」4A景區內建起了一幢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樓高五層的小吃文化城。羅瑞丹精心設計了一套傳承、創新「大埔小吃」的方案,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最終中標入主經營。
為了建設好小吃文化城,羅瑞丹去珠三角、美國學習國內及國際餐飲行業最先進的管理、經營理念,將其融入大埔小吃文化城的建設和管理。經過5年發展,如今的大埔小吃文化城儼然成為大埔縣城新名片。走進小吃城,小吃文化展示區、現場品嘗區、客家文化藝術展示舞臺等一應俱全。小吃文化的系統打造,讓四海遊客盡情領略大埔小吃悠久歷史。「有吃有看又有玩,這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的新形式,比單純的品嘗小吃有意思多了!」來自潮州的遊客劉文民豎起大拇指為小吃城「點讚」。
各種傳統食材展示。(林翔 攝)
除此之外,為推介大埔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和大埔小吃,讓大埔農產品對接大市場、小山村對接大城市,羅瑞丹還在廣州市海珠區建設「印象大埔」商貿城,採用「博物館+超市」模式,通過對產品特色、產地、文化內涵的推介,展現客家建築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精髓。
技藝內外創新 彙編大埔飲食新篇章
大埔地處山地丘陵地帶,居民以農耕勞作為主,體能消耗快,需依靠食物補充大量鹽分、糖分,因而在過去,大埔人飲食習慣多以「肥、鹹、香」為主。但隨著「大健康」理念的逐步普及,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便向綠色、清淡、健康轉變。
「這就要求我們餐飲行業在保證美食傳統風味的同時,讓食物側重原生態。」羅瑞丹介紹,違背了生長規律,會導致食材內部結構的改變,讓食物的營養大打折扣,對身體是有害無益的。針對於此,大埔小吃文化城根據本土食材成熟時令,推出「不時不食」菜單及大埔縣長壽食品。
而根據快節奏生活,大埔小吃城的小吃還體現了「快捷」。記者在大埔小吃文化城出品的小吃包裝上看到,產品注重細節,除了包含食用方法、口感體驗、文化內涵等介紹,內部還搭配了小吃蘸料獨立包裝。羅瑞丹告訴記者,這些產品都出自大埔小吃的冷鏈生產,按QS的標準,用當前食品行業先進技術進行現代化、規模化生產,全部產品統一用「贊粄」商標,具備溯源系統安全保證,實行標準化生產、配送、連鎖經營。「產品是針對當代年輕人工作繁忙無法完整處理食材而設計的,只要稍微加熱,便可品嘗最原汁原味的大埔小吃。」
大埔小吃文化城研發推出了多款速凍小吃產品,統一使用「 贊粄」商 標。
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是大埔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埔小吃有約200種,這些底蘊深厚的大埔美食,每一道菜,都具備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濃鬱的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因此,除了綠色化、便捷化,在傳承發展大埔小吃的過程中,大埔小吃文化城聯合縣人社局整理出版《大埔縣客家菜》一書,全面介紹大埔客家菜起源、流傳、成名的歷程,以及製作工藝等。
開設廚師培訓班 為傳承添磚加瓦
大埔小吃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那麼如何把小吃做成大產業,實現一業興百業旺,輻射和拉動全縣小吃發展?大埔小吃文化城採取開設職業培訓學校,義務培養客家菜師傅的方式。
據瑞錦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郭曉旺介紹,目前小吃文化城五樓被打造成「大埔小吃」研發基地、就業培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集宣傳、傳播、研發等為一體,用系統的企業標準進行統一培訓和輔導,培訓班每年都會開班,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進行培訓,培訓分上下午進行,主要包含食品安全知識、烹飪基礎知識講解,以及小吃、主菜等實操課程。
學員在瑞錦職業培訓學校學習大埔小吃製作技藝。(受訪者供圖)
去年,瑞錦職業培訓學校開了6期培訓班,有200多人報名。到2018年底學員開辦大埔小吃品牌店的有55家,分布在梅州、廣州、深圳、東莞、清遠、中山等地。今年開辦的3期培訓班共超過105名學員報名參加。
在大埔縣城虎山路經營夜宵生意的廖永興今年41歲,從事餐飲行業剛滿10年,他在去年1月報名參加培訓班並順利結業。對於培訓成效,他十分滿意。「過去我只經營肉丸生意,參加培訓後,我學會了製作手工面、算盤子、鴨松羹等小吃,這不,菜單都豐富了,調味水平也有所提升。」廖永興告訴記者,這兩年他的餐飲店客流量明顯增多。
與此同時,為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實現客家菜傳統技藝文化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傳承,大埔小吃文化城還建立客家菜製作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設施優良,佔地面積900多平方米,具備作品展示區,肩負大埔客家菜傳統藝術創作與傳承、創作與研究、創新與拓展等。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