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比較晚,但是我還是想吃自己做的麵條,小土豆切塊,杏鮑菇切片,配上蒜瓣小米辣鍋中翻炒,加水,放入羊肉片,撒上香料,慢火熬製,最後在濃鬱的湯汁中下入一把手擀麵,十分鐘出鍋,熱氣騰騰的麵條實在是誘人。
疫情期間,由於自己在家隔離,出不去,所以開始了廚藝修行,每天琢磨的都是今天的夥食該如何安排,不過做飯有兩件事情比較費神,一是洗鍋,二是收垃圾,這裡面我最不願意的就是看到垃圾桶又滿了,實在不願意去把垃圾桶裡的垃圾打包,這裡面的原因,我想你們都懂得。
前段時間,小區裡開始宣傳垃圾分類,大致是要求把垃圾分好,放到不同的垃圾桶裡,於是乎我開始犯愁,這可怎麼分,我做飯的時候一般都會產生兩種垃圾,蔬菜殘餘,例如土豆皮、爛菜葉;外包裝,最常見的是保鮮膜、塑膠袋;塑膠袋上面有時也會沾上其他垃圾,我到底是該把它當成可回收垃圾還是廚餘垃圾,萬般無奈之下,我發現了小區裡的垃圾桶多了很多的其他垃圾,好吧,也只能這樣了。
其實我遇到的問題大家應該有人也會遇到,作為垃圾分類的標準,確實會讓人困擾,如果我們家裡的垃圾桶變成智能垃圾桶,可以自主進行分類,哪怕只可以分兩類垃圾,是不是這樣會好一些呢?
大概十幾年前,我的表哥做了一個所謂的智能垃圾桶,功能比較簡單,但是解決了一些問題,人走到跟前,垃圾桶蓋打開,放入垃圾,人走開了,垃圾桶蓋關上,當時看著很神奇,不過現在這個功能已經不算什麼了。我見到一款智能垃圾桶可以實現稱重,自動打包,自動封口,還可以APP控制,看似很智能,卻有一個非常讓人不舒服的設計,你得用專用的垃圾袋,這個像是捆綁銷售,而且價格也不美麗,我覺得不會大範圍的普及。
即便上面那種看似很高檔的垃圾桶也沒有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我不知道大家希望的智能垃圾桶該是什麼樣的,就我而言我希望智能垃圾桶至少可以幫我解決以下幾件事情,作為設計者我也想提一些建議,也許可行。
首先智能垃圾桶要有一定大的容量,不能過於小巧,居家過日子,實用為主,至少可以存儲一天的廚餘垃圾而不是一頓飯就滿了,這個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實這個也是垃圾桶能夠實現自動垃圾分類的前提,足夠大的空間才可以安排足夠的分類單元。
第二點就是,可以根據常用的垃圾袋大小進行打包,而不是定製化的垃圾袋,這個才可以普及老百姓使用,我覺得這個不是很難,用定製包裝袋的唯一設計上的原因是固定尺寸的垃圾帶有利於封口和打包程序和機構的設計,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可以增加一個監測傳感器監測到垃圾袋滿自動打包,這個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第三點就是垃圾分類的問題,初期確實可以做到乾濕分離的分類,最簡單的一種模型是對單位體積的密度和溼度的監測,這個是最簡單的原理,也有很多的實用監測模塊可以實現;做到乾濕分離之後如果想要進一步分離可以通過金屬監測探頭監測金屬,初期如果不好分離,可以做提示,時間長了,大家也會形成習慣,將金屬垃圾分離出來打包,這個應該比較實際。
當然,垃圾分類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是我這個小設計人員可以徹底解決的。在我看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是要培養人的習慣,所以前期智能垃圾桶一定要有明確的指示功能,也就是如果人們錯誤地倒入某種垃圾時,要有語音等比較直觀的指示,長時間的提醒,這樣也是普及垃圾分類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還可以增加鼓勵功能,扔對一次垃圾,智能垃圾桶要給予語音表揚,這樣也是一種正面的教育,可惜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有這樣的智能垃圾桶出現,雖然這個設計並不複雜。
說了這麼多都是我自己的一些小的想法,我也特別希望能夠聽到大家對於智能垃圾桶設計的好點子,歡迎交流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