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記|青島南姜碼頭川籍漁民:出海靠天吃飯轉行苦於「沒文化」

2020-12-15 半島新聞客戶端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我們的城市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從西南大山來到海邊,當本地漁民因漁業資源匱乏紛紛棄捕上岸時,他們卻一直被「拴」在船上,在海裡討生活,忙時耕海牧漁,為我們的城市提供著鮮活的海味,閒時則靠打零工維持生活,他們慨嘆「就像被時代拋棄了」,卻始終放不下那條斑駁的漁船。

還有這樣一群人,隨著一聲「開海」的號子,他們有的穿梭於在大大小小的碼頭漁港,有的駕船緊緊追隨出海的漁船,在收魚的'江湖"風裡去浪裡來,奔波在最繁忙的收穫季裡,將成百上千噸的漁獲收入囊中,運輸、加工、儲藏、銷售……日子就這樣富足起來。

然而,沒有一個行業是長盛不衰的,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在這片海洋「江湖」,誰能勇立潮頭?誰又能抓住通往下個時代的船票呢?

碼頭上的營生

9月1日開海之後,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南姜碼頭變得熱鬧起來,慕名來買海鮮的人絡繹不絕,碼頭附近堵得水洩不通,漁民、商販和海產品公司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對於四川籍漁民宋良中來說,開海意味著能賺錢養家,也意味著要早起晚睡。為了保障能當天往返,宋良中凌晨一點就要和大女婿開船出海,下午兩三點鐘趁著漲潮返回,將新鮮的海貨運回碼頭,交給妻子蔣曉瓊和女兒在碼頭上擺攤售賣……

自1995年帶著妻子從資陽來到青島「討生活」,宋良中已經出海25年,從年輕的爸爸熬成了外公。隨著海洋漁業資源匱乏,出海捕撈越來越艱辛,本地漁民紛紛棄捕上岸,但大部分四川漁民卻一直被「拴」在船上。隨著年齡增長,宋良中越發覺得轉型困難,「我不會用電腦,也不會掃碼,只能去工地上幹些體力活,感覺被這個時代拋棄了。」

男人凌晨出海打魚,女人上午在家補網,下午去碼頭上賣漁獲,這是漁民家庭的普遍分工模式。

「凌晨把船開出去,趕到離岸20多海裡的地方,五點多鐘天即將亮的時候開始下網,速度快的能拖三次網,速度慢的拖兩次網,就得收拾往回趕了。」宋良中這樣講述出海的過程,他早已習慣了這種風裡來浪裡去的生活。

宋良中(穿紅衣者)和大女婿將漁獲交給等待已久的蔣曉瓊。

9月2日下午兩點多,南姜碼頭前海灣裡潮水漸漸漲上來,凌晨出海捕撈的拖地網漁船陸續回港卸貨。前來買海鮮的人越來越多,行人和車輛混雜在一起,通往碼頭的漁港路堵得水洩不通。

潮水越漲越高,一直漫到碼頭路面上。蔣曉瓊帶著女兒和外孫,穿著長筒靴,在碼頭上選了一個地勢較高的位置,鋪下塑料攤布。她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翹首望向海灣,焦急地等待著丈夫宋良中和大女婿把船開回來。

看到自家漁船靠岸,蔣曉瓊趕緊把纜繩套到岸邊的樁子上。

看到自家的船慢慢駛進海灣靠岸,丈夫宋良中穿著鮮豔的紅色上衣站在甲板上,蔣曉瓊趕緊趟著海水跑過去,把纜繩套到岸邊的樁上,將船停穩。接著,幾位四川老鄉互相幫忙把漁獲從船上一箱箱搬下來,用小推車運到攤位上。

宋良中大女婿(左一)將漁獲送到攤位上。

寫著紅色「宋」字的泡沫箱裡,陸續倒出鰻鱗魚、舌頭魚、紅頭魚、鯧魚、帶魚、八帶、螃蟹、海螺、毛蛤蜊……蔣曉瓊和女兒把漁獲分揀開來,按照不同的種類售賣。一歲四個月的小外孫銳卿在攤位上玩八帶魚,還咿咿呀呀學著大人的樣子把魚放進袋子裡稱重。

蔣曉瓊(右一)帶著女兒和外孫在碼頭上售賣漁獲。

新鮮的海貨吸引了不少人停下來問價,有的顧客比較爽快,挑選、稱重、掃碼付款,有的顧客則要討價還價,要求便宜幾塊錢包圓。蔣曉瓊熟悉南姜碼頭海鮮市場的行情,心裡有一桿秤,鮮活的八帶20元一斤,有好幾位顧客前來砍價,蔣曉瓊都沒讓步。

宋良中有個外號叫「宋大鬍子」,不過,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宋」,稱呼蔣曉瓊「老宋老婆」。蔣曉瓊家攤位兩邊都是合夥出海的四川老鄉,他們在賣貨之餘用四川話交流,互相幫襯著生意。

「我們一般都是三四條船合夥出海,互相照應著。」蔣曉瓊說,儘管捕撈的海域相隔不遠,但漁獲卻有差別,有的紅頭魚多,有的鰻鱗魚多,有的螃蟹多。

蔣曉瓊帶著女兒和外孫在碼頭上售賣當天的漁獲。

五點左右,碼頭上的顧客少了,攤位上的海貨也賣得差不多了,蔣曉瓊讓女兒和外孫先回家,自己繼續在攤位上守著,想把剩下的海貨賣完。

宋良中和大女婿把漁獲卸下來之後,將船停靠到港池裡,趁著天還沒黑,趕緊整理網具、檢查漁船狀況,準備下一次出海。

大女婿小劉今年29歲,四川小夥皮膚很白淨,剛開始上船暈得厲害,第一天出海就把眼鏡掉海裡了,第二天接著出海,都沒有時間去配新的眼鏡。

大院裡的鄉情

宋良中一家三代五口人租住在南姜社區的一個大院裡,離南姜碼頭很近,沿著坑窪不平的土路步行大約需要十來分鐘。

大院門口朝東,走過一棟二層小樓和一排簡陋的鐵皮房,在院子最西頭有幾間瓦房,裡面租住著8戶四川漁民。幾個小孩在自家門口的院子裡玩耍,見到小銳卿回來,喊著「弟弟」一起玩。

宋良中的家在大院西南角,一年房租5000元。一進門是順著牆根搭建的廚房,裡面擺放著各種灶具,還有一個醃泡菜的大玻璃罐。小院裡用泡沫箱子栽種著幾棵辣椒,可以摘來吃。正房是一個三四十平方米的大房間,兼具了客廳、餐廳和臥室的功能,裡面有一張簡易的木床和一張上下床。

宋良中大女兒一回家就在廚房裡忙活著做晚飯。

宋良中的大女兒小宋一回家,就在廚房裡忙活起來,張羅著做晚飯,等爸媽和丈夫幹完活回家吃。因為爸爸有糖尿病,小宋做飯的時候格外注意,蒸米飯特意濾掉米湯,還炒了能降低血糖的海帶。

小銳卿在屋裡待不住,時不時跑到大院裡找小哥哥玩。他踉踉蹌蹌地爬上門口高高的臺階,去鄰居家串門,一點兒都不認生。鄰居也是四川老鄉,見到小銳卿來串門,招呼他吃飯,還給他塞了牛肉乾和果凍。

晚上七點多,天已黑透,宋良中和妻子才從碼頭上回家。當天的海鮮還剩下一些沒賣完,拿回家留著自己吃。小宋已經燒好了熱水,催著忙了一天的爸爸先去洗澡再吃飯。

晚上八點多,一家人才圍坐在一起,開始吃晚飯。「這還算早的,有的時候出海回來還要看潮水提船、放船,晚上九十點鐘才能吃上飯。」蔣曉瓊說。

開海第二天,宋良中家的晚飯兼具川味和海味——四川臘腸、炒蘿蔔絲、拌豬頭肉、辣炒海帶,還有當天沒賣完的小蝦。

當天上午,青島市氣象臺發布大風黃色預警:受今年第9號颱風「美莎克」外圍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今天傍晚到明天,我市北風海上6~7級陣風9級。大風伴隨大浪,這意味著剛開海兩天就不能出海了。

對此,宋良中一家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在家裡休息,憂的是少了一個賺錢的機會。「開海第一天賣了千數塊錢,第二天連一千塊錢都沒賣到,去掉油錢和工錢都得賠。」宋良中說,出海是要講海運的,和經驗、技巧沒多大關係,大潮時收穫能多點兒,小潮時有的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拖地網經常會被海底的礁石刮破,需要修補之後才能繼續用。9月3日,趁著大風天氣不能出海的空當,蔣曉瓊和大女兒將前一天出海刮破的3張漁網,鋪開在大院裡用針線修補。

漁村裡的川音

據宋良中估計,把少數打其他零工的人也計算在內,南姜碼頭所在的姜哥莊(包括東姜、西姜、南姜、北姜)住了3000多名四川人,八成以上來自四川省東南部的資陽市。

沒有人能說清楚,最早的那批四川人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來到南姜碼頭。但他們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這裡已經有了四川人的蹤跡。30多年裡,老鄉們一個帶一個地陸續前來,在南姜碼頭附近聚集了一個龐大的川人群體。

歸港的漁船停靠在南姜碼頭前海灣裡。

1995年,宋良中27歲,在四川資陽老家與父母、妻女艱難度日。「說起來難過,住在山上,靠種地過日子,我們那裡缺水,收成不好就沒吃沒喝的。」提起困頓的往日,宋良中不由心酸。

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之時,姐夫給他指了一條門路:到青島去,出海打魚。「他已經在這裡待過幾年了,說能掙到錢。」宋良中心動了,把兩個女兒留給父母,帶著妻子蔣曉瓊來到南姜碼頭「討生活」。

剛開始的時候,宋良中給姜哥莊本地漁民打工,幫老闆出海。「那時候,海裡的東西多,本地漁民住的還是茅草房,南姜碼頭岸邊有大片的蘆葦蕩。」宋良中回憶道,在南姜碼頭出海謀生這些年,他們搬過十幾次家,姜哥莊都住遍了,也見證了青島這座城市的巨大變遷。

出海不比種地輕鬆。受季節、天氣和休漁期的影響,一年裡,漁民只有100多天能出海。「除了休漁期,有風浪的時候也不能出海,一年下來,能出海的日子沒有多少天。」宋良中說,不能出海的日子,夫妻倆都要出去打零工維持生活,他去工地打混凝土、搬磚,妻子則上山採茶葉。

在青島漂泊多年,宋良中夫婦只有逢年過節才回資陽老家探親。「總想回去,但是來迴路費加上給各家親戚買東西,沒個上萬塊是過不了年的。」蔣曉瓊說,自己在家裡排行老六,是最小的一個,也是跑得最遠的一個。

先給「船老大」打工,攢夠了錢再自己「養船」,這是川籍漁民普遍的進階路徑。2007年,宋良中拿出幾乎全部積蓄買了一條柴油發動機漁船,另外僱一個老鄉和他一起出海。

蔣曉瓊在修補前一天出海刮破的漁網。

「老家悶熱,不像這邊靠海涼快,水也沒有青島好喝。」蔣曉瓊說,在青島打拼25年,生活從貧窮到富足,最艱難的時候過去了,手裡有了餘錢,兩個女兒已長大成家,自己也從少婦熬成外婆。

「我今年30歲,從小和爸媽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也就3年。」宋良中大女兒說,她和妹妹從小就是留守兒童,雖然聚少離多,但她們深知爸媽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不易,去年她生完寶寶就來青島,希望能幫媽媽分擔一些。

被「拴」住的一代

四川人的吃苦耐勞在本地人中有口皆碑,一些本地船長僱傭四川漁民出海打魚。一位經營海產品公司的南姜居民說,「本地漁民遇上點兒風浪就不出海了,四川漁民照樣出。如果本地漁民一年出海100天的話,四川漁民能出150天,拖家帶口的不容易。」

晚上八點,宋良中一家人才開始吃晚飯。

為了防止過度捕撈導致海洋漁業資源匱乏,國家將海洋伏季休漁期延長到四個月,再除去寒冷的冬季,漁民一年裡能出海作業的時間越來越短。南姜碼頭附近的本地居民原本世代打魚為生,近年來,老漁民年歲漸長走下漁船,家中年輕人深知出海辛苦不願接棒,不怕吃苦的四川漁民成了南姜碼頭的主力軍。如今,停靠在南姜碼頭的200多條漁船,其中一多半是四川籍漁民的。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2007年以來,姜哥莊片區陸續啟動拆遷。成堆的廢墟和拆了半截的房子夾雜在尚未拆除的完好房屋之間,大片住宅小區已經在西姜、南姜拔地而起。不少本地漁民經濟條件改善後,陸續搬離舊村,不再出海捕魚,而是改行做漁家宴、海鮮批發等生意。南姜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社區原先有400多名本地漁民,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了。

不過,外來的四川人則留守在村子裡:他們不知道放棄出海能做什麼,也不知道離開碼頭附近能住到哪裡。「房子不用太好,能遮風擋雨就行。如果附近房子都被拆了,住到小區裡的話聽說房租很貴的,每月至少一千多吧。」蔣曉瓊說,一方面,她不想花太多錢在房租上,另一方面,和老鄉住在一起,她覺得互相能有個照應。目前,四姜中只有東姜哥莊還沒開始拆遷。

「出海一趟,成本就1000多塊錢,工人600塊錢,油錢四五百。運氣好掙個上千元,運氣不好要賠本。一年掙五六萬塊錢是大家普遍的水平。」宋良中算了算帳,對出海打魚的前景很不樂觀,「海裡的東西少了,以後肯定更不好幹了。」

宋良中也想過轉行,但苦於文化水平太低。「我只上過小學,不會用電腦,也不會掃碼,只能到工地上打零工,幹些體力活。」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出路,也是大多數已經上岸的四川漁民的狀態,「感覺就像被時代拋棄了。」

近幾年,南姜碼頭的川籍漁民基本停止了流入,年輕人不再投奔而來,來了也待不住,漁民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遠洋捕撈成為發展方向,嶗山區鼓勵老舊漁船「拆舊建新、並小建大」,但是購買馬力更大的鐵皮船動輒上百萬元,不是這些四川漁民能負擔得起的。

目前,聚居在南姜碼頭附近的大部分川籍漁民依然進退兩難。進,無力購買鐵皮船從事遠洋捕撈;退,不再年輕、缺少技能的他們轉型空間狹窄。上岸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難解的困局。

在青島出了25年海,52歲的宋良中飽經滄桑,已經不是當年的壯小夥了。今年,大女婿從四川來青島和他一起出海,剛上船還很不適應。「現在的年輕人寧可送快遞、外賣,也不願意出海,等我們這代人老了不能出海了,估計傳統打魚的技術也就失傳了。」宋良中說,他們這一代人從年輕時候就開始打魚,老了放不下自己的漁船,也找不到別的退路,就像被「拴」在船上一樣。

相關焦點

  • 青島碼頭上買海鮮全靠「搶」
    半島記者 韓小偉 鍾迎雪沙子口碼頭。9月1日12點,今年夏季伏休正式結束。上午半島記者先後探訪沙子口碼頭和南姜碼頭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情況,前者最忙碌的是漁民,為出海做準備;後者最忙碌的是市民,要是不著急,新鮮海貨都被「搶」走了。沙子口碼頭,大船準備出海。據了解,沙子口碼頭大多「鐵皮船」是收魚船,不會自己進行捕撈。
  • 嶗山區南姜碼頭:人頭攢動 購買海鮮的市民絡繹不絕
    半島全媒體記者 何毅 忙碌的碼頭場景9月2日,嶗山區南姜碼頭內,這裡人頭攢動,前來購買海鮮的市民絡繹不絕。記者在現場看到,由於下午前來買海鮮的市民太多,一些年輕人只能從旁邊的圍牆走出碼頭,熙熙攘攘熱鬧的場面,讓捕魚歸來的漁民們十分開心。
  • 高清:春日裡物以稀為貴 南姜碼頭小海鮮上岸就被賣光
    沙子口南姜碼頭,鮮活的八帶鞘(姜慶偉 攝)青島新聞網3月17日訊(記者 龐為 攝影 姜慶偉)三月春捕正當時,然後連日低溫大風讓出海漁船驟減,沙子口南疆碼頭,每天少量海貨上岸就被一掃光,想吃口新鮮的你就得早去。
  • 青島晚報:記者探訪嶗山區沙子口碼頭和王哥莊港東碼頭 聽漁民講述...
    9月1日是島城開海首日,記者先後探訪了嶗山區的沙子口碼頭和王哥莊街道港東漁碼頭,聽漁民們講述難忘的出海故事。滿載而歸的一艘艘漁船陸續靠岸,漁民還沒來得及下船,慕名而來的市民和遊客就蜂擁而至,搶購第一「鮮」。
  • 實拍:揭秘青島漁港碼頭 風景美如畫 海鮮這樣打撈
    一提到青島,大家一定會想到的一個詞彙是海鮮,那麼一提到海鮮,除了大家所能想到的海鮮種類,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價格和新鮮。那麼青島的海鮮價格究竟如何呢,在哪裡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海鮮呢,除了飯店和各大市場,還有一個地方買海鮮最合適不過——碼頭。
  • 泉州最聰明的討海人在祥芝,除了開發生鮮市場,網絡渠道也參與!
    在祥芝中心漁港看到,漁民們正忙著對收穫的海鮮進行分類。當天下午5點多,許多出海捕魚的船隻滿載而歸,漁民們有序分工,將剛捕上的海鮮分類放入籃筐內,再將分好的海鮮一筐筐吊到碼頭上。而碼頭上,人來人往,有的在抬魚上岸,有的在稱魚。休漁結束後出海作業的漁船陸續回港,滿載而歸。
  • @青島人 備好蔥姜蒜,迎接魚蝦蟹…
    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記者 金璐 李寧 9月1日上午11時左右,記者在西海岸新區魯海豐碼頭看到,海面上不少漁船整裝待發,漁民們忙得熱火朝天,準備著正式出海前的收尾工作,再過半個小時的時間,漁民們將駕船出海迎來新一輪的豐收季。
  • 漁網眼小拇指都穿不過 山東青島積米崖開海沒幾天小魚蝦堆成山
    &nbsp&nbsp&nbsp&nbsp【探訪地點:南姜碼頭】&nbsp&nbsp&nbsp&nbsp開海沒幾天,碼頭小魚蝦堆成山&nbsp&nbsp&nbsp&nbsp9月7日下午點,記者來到了沙子口南姜碼頭,開海這才沒幾天,碼頭就一改往日的安靜,成了喧囂的海鮮市場
  • 從靠海吃飯到特色旅遊的大神堂漁民新生活
    清晨,大神堂村在渤海灣第一縷陽光中醒來時,休漁期的碼頭靜靜的等待著遊客的到來。 「漁民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 7月16日,頭伏第一天,驕陽似火,酷暑下的碼頭,67歲的老漁民劉佔鎖正在修船
  • 9月1日數萬漁民將出海 被漁家宴承包撈啥賣啥
    9月1日,為期3個月的休漁期就將正式結束,青島數萬名漁民又要駕船出海捕撈作業。隨著近年來海洋資源越來越枯竭,大批漁民棄船上岸轉行,有的吃上了旅遊飯,也有的搞起了海洋養殖。面對島城漁民的現狀,記者深入一線展開跟訪調查,探索漁民開海打魚那些事兒……    再過幾天,3個月的休漁期就要結束了,靠海吃飯的漁民,又要出海了。昨天,記者在即墨、城陽等地沿海探訪發現,儘管離出海的日子還有幾天,但漁民早已將漁網曬好,修好漁船等待出海。記者了解到,即墨沿海出海捕魚的大部分都是小型漁船,而一些大型漁船由於成本太高逐年在減少。
  • 高清:南姜碼頭小海鮮大豐收 20種海捕貨誰是你最愛
    沙子口南姜碼頭,小海鮮大豐收青島新聞網4月25日訊(文 龐為 圖 姜慶偉)距離伏季休漁期還有一周,青島各大海鮮集市生意興隆,不少市民到漁港現場淘寶,只為那一口鮮美的海捕貨。最近幾天,沙子口南姜碼頭迎來了小海鮮的豐收,漁獲種類超過20種。蠣蝦、鯧魚、麵條魚、大頭腥、小黃魚、老頭魚、鴉片魚、八帶、舌頭魚、墨魚豆、擺甲魚、鼓眼、帶子、赤貝……價格實惠,應有盡有。嘗鮮春天的味道,吃貨們趕緊行動吧,手慢無。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六章】搏浪討海為漁生
    【特區40周年·印象濠江】 天還未亮,討海人將一筐筐新打撈的海鮮抬上了岸。
  • 開海當天青島3000多艘漁船出海開捕 大量市民擁入碼頭開搶第一鮮
    青島漁民欣喜地發現,鮁魚多了,個頭也大了……每年給大海多放1個月的假,她的回饋竟如此慷慨。休漁期違法漁船查處量下降9月1日上午,來自膠州的魯膠漁60277船漂浮在青島前海,靜待12時開海後出海捕撈。桅杆上升起嶄新的國旗,駕駛艙外面貼著大紅的「招財進寶」,一切都是喜慶的模樣。
  • 白天 討小海釣跳跳魚 健跳碼頭出海打魚晚上 吃紅燒望潮青蟹 入住...
    吃飽飯散步到赤頭村碼頭,當地人稱作福建山嘴,因為這裡的很多漁民是從福建移民而來的,所以這個僅有100多戶的村子裡有20多種不同姓氏。  吃完麥焦搗完蟹醬,踱步到碼頭,運氣好可以遇上剛歸港的漁民,章魚、大蝦、跳跳魚、望潮在這裡都是批發價哦。    釣跳跳魚 抓蟹 抓縊蟶  三門地處我國黃金海岸線中段,群山連綿,海域遼闊,千港百灣,漁民們靠海吃海,摸索出一套近海塗面的獨特捕撈方式——討小海,當地人說討小海的習俗千姿百態,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就有46種。
  • 開海首日青島漁船滿載而歸 市民到碼頭搶購海鮮
    原標題:市民到碼頭搶購第一「鮮」9月1日是島城開海首日,記者先後探訪了嶗山區的沙子口碼頭和王哥莊街道港東漁碼頭,聽漁民們講述難忘的出海故事。滿載而歸的一艘艘漁船陸續靠岸,漁民還沒來得及下船,慕名而來的市民和遊客就蜂擁而至,搶購第一「鮮」。漁民 漁船結伴出發相互照應9月1日中午11時許,記者在沙子口碼頭看到,三四十艘漁船已經蓄勢待發。 12時,漁船陸續出海,三五艘結伴組團,碧水清波泛起層層漣漪,場面壯觀。
  • 青島開海首日:「蝦兵蟹將」爭上岸,市民品嘗「久違的味道」
    青島人「炫富」的時節又來了!9月1日,2020年為期四個月的伏季休漁期結束,沉寂多時的漁港碼頭再度熱鬧起來,數千艘漁船起錨出海,一夜間百舸爭流人潮湧動。海洋漁業資源經過休養生息,漁民們都盼望著第一網能有更多收穫,取得「開門紅」。漁民將收穫的一網網魚拎上岸。
  • 青島各大碼頭小海鮮豐收 上岸就被搶
    一次拉回百餘公斤蝦虎   「這回出海真不錯,光蝦虎就一下拉回來200多斤。 」昨天下午,港東碼頭漁民張勇告訴記者,沒想到能有這麼好的收穫,他第一網就拖了50多斤蝦虎和立蝦。隨後的幾網下去,收穫也很好,蝦虎和立蝦就有好幾百斤。但讓他感覺意外的是,除了蝦虎和立蝦這些小海鮮好一點外,其他值錢的海鮮幾乎沒有。
  • 23小時實拍青島漁民深海打漁!餐桌上的海鮮是這麼來的
    23小時實拍青島漁民深海打漁!餐桌上的海鮮是這麼來的 青島人生在海邊,長在海邊各種海鮮沒少見,更沒少吃但海鮮是如何從海裡撈上來的?開海後,漁船都是怎麼捕魚的?
  • 青島漁港碼頭魚蟹上岸 小雜魚剛上岸就被「包圓」
    所以這幾天一直出海作業。」家住即墨區鰲山衛街道辦七溝村的漁民於順古興奮地說。國慶長假期間,大量國內外遊客,感受完青島的綠樹紅瓦、碧海藍天等景色外,都會聞著海腥味來到郊外的小漁村,品嘗本地小海鮮。這幾天,從西海岸新區,到嶗山區沙子口;從仰口、城陽到即墨區的鰲山灣、田橫島,沿海一線的眾多小漁村,成了遊客品嘗小海鮮的好去處。
  • 【圖片故事】漁村碼頭的年末時光
    【圖片故事】漁村碼頭的年末時光 圖片中國中國網圖片庫聯合出品2013年已入尾聲,在山東省青島市南姜碼頭,冰冷的海面上少有漁船往來,大部分漁船已經進港因此只有少數漁民依舊在趕海,不出海的漁民開始檢修自家的船隻,夏日裡繁忙的漁港如今變得冷清。這裡的漁民有一部分是三峽移民,來自四川等地。近年來,他們成了南姜漁港出海打漁的主要生產大軍。男人們出海捕魚,女人們在岸邊銷售,變成了南姜漁港的一道風景。